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故事的主人公叫卢熊很小的时候跟随名士杨维祯学习,元朝末期做过吴县教谕这样的小官。朱元璋建国后洪武初年,征招到工部做事。因为文章和字写得很好授于中书舍人的职务,经过考核外放升官为兖州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后,需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时要盖上官印。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仔细一看顿时觉得天雷滚滚,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就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管辖区域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皇帝下的旨意那是金科玉律,就是错的也要将错就错,谁也不敢怎么的,衮州就衮州,以后就这样写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做学问出身,觉得错就是错,这样发出去有失朝廷体面,怎么能把兖州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朱元璋更正错误,把官印重新刻制。
朱元璋当时正在处理谋反大案,收到这封奏章,心情更加不好了,觉得官员都在跟他作对。他也知道自己一时笔误的确是写错了,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
但是,想要皇帝认错是不可能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加上正在处理涉及上万人的谋反大案,现在是树立皇权权威的时候,自己怎么能错呢?
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这个叫卢熊的好大胆子,竟然在跟朕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授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真是个混账东西!”
接着就下圣旨,将卢熊斩首了。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犯了天颜,白白送了一条命。
以上内容出自叶盛的《水东日记》,叶盛是正统十年(1445)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官至两广、宣府等巡抚,擢吏部左侍郎。该书主要记述明代前期典章制度,也间及不见於史传的当时人一些轶闻逸事,还博涉宋、元人行事及碑志。还收录了一些宋、元、明人诗文奏议,有较高史料价值。
按理说这个故事出自此处,应该有相当的真实性,原因有两点:
1、《水东日记》的作者叶盛是当时明朝的高官,在当时不可能随便编排先皇帝的不是,这可是冒着砍头危险的。
2、《水东日记》中记载的其他事件,大部分都有正史或其他野史作旁证,都是可靠地,是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的。
感觉这个故事有几点疑问:
1、明朝皇帝下圣旨,都是经过中枢重臣官员们(大学士)草拟后,经皇帝预览才下发给朝臣的,是有明确流程的,只有中枢大臣不同意皇帝的旨意,封还退回皇帝,皇帝不顾大臣们的劝阻执意下达的圣旨,才由自己书写下达。但作为一个知州小官的任命,不会出现上述情况的。说是朱元璋文化低,可能写错字,那朝廷里的大学士们是不可能犯此低级错误的。
2、结合故事情形,查了下史料,当时正处在胡维慵谋逆大案的审理时期,连坐官员达千人,卢熊在外放兖州知州前,官职是中书舍人,是皇帝身边的秘书,加上与某个直接参与胡逆案的重臣关系较好,被划归胡维慵的同党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此被连累处死了。《吴郡名贤图传赞》、崇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都有“后因事受牵连死”的记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2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