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近日,乌总统泽连斯基先后两次找上中国,希望能出面劝劝普京,但都被一口回绝。眼看胜利的天平逐渐向俄方倾斜,走投无路的乌方,终于迈出了要与普京谈判的第一步,而且提出的谈判条件,也只剩下了一个。
近日,乌克兰驻巴西大使梅尔尼克在接受采访时,公开邀请德国总理朔尔茨担任中间人,希望他能帮忙打探普京的口风。同时,梅尔尼克还对朔尔茨表示了高度信任,认为他一定能找到说服普京停止冲突的办法,给朔尔茨带上了高帽子。
众所周知,乌克兰方面此前一直对和谈持不屑一顾的态度,多次表示要战斗到底,哪怕要战斗至最后一个乌克兰人也在所不惜。但如今,梅尔尼克却否认了之前的说法,称乌克兰并不愿意继续这种“只剩一个士兵”的军事行动,并称现在唯一要求就是给乌克兰留一个国家地位。
(乌克兰驻巴西大使梅尔尼克)
而之前,在泽连斯基开出的和谈条件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俄罗斯归还乌克兰所有领土,恢复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包括之前通过公投入俄的乌东四地以及克里米亚。但对于俄罗斯来说,同意这些条件,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是“入侵方”,也是战败方,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所以根本不可能与乌克兰达成一致。
此外,泽连斯基还要求俄罗斯赔偿在俄乌冲突中给乌克兰造成的所有损失、惩罚所有战争犯等等,也都是些非常不现实的条件。但如今,乌方的要求却只剩下了保留乌克兰国家地位这条,说明乌克兰当前的境遇,恐怕比外界看到的还要糟糕。
而且说白了,这个条件其实有和没有是一样的。俄罗斯发起军事行动的目的,本身就在于给乌克兰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并不是要把乌克兰从这个地图上抹去。因此,乌克兰现在相当于是要与俄罗斯无条件谈判。
(泽连斯基视察前线,为战士颁发勋章)
而乌方之所以会拜托朔尔茨出面,原因有两个:
首先,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朔尔茨曾向普京就解决俄乌冲突提出过对话的要求,而普京也欣然接受。虽然双方尚未敲定具体的会晤时间,但这个对话渠道是一直保留着的;
其次,乌克兰从之前的强硬,到如今要与普京无条件谈判,面子上多少有点过不去,所以先派朔尔茨去探探口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不久前普京刚对外宣布,称现在不着急跟乌克兰谈判,说明俄罗斯现在已经牢牢掌握了主动权。说的不好听一点,即便现在乌克兰放弃了所有条件,俄罗斯也未必就会点头,如果泽连斯基把这件事搞得大张旗鼓,到时候下不来台的还是自己,所以有必要先找一个中间人去探探俄罗斯的态度,好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而乌克兰之所以会落到这步田地,还得从乌克兰最近的遭遇说起。
其实,在乌克兰决定请求朔尔茨协助之前,泽连斯基曾两次向中国喊话,希望在达沃斯论坛期间举行小型会晤,寻求共同施压俄罗斯停止军事行动的办法。但面对泽连斯基的穷追不舍,中方都委婉的表示了拒绝。
因为,中国并不是俄乌冲突的当事方,即便是要劝和促谈,也是公开进行的。在俄罗斯不在场的情况下,倘若中方选择关起门来和泽连斯基对话,不免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何况现在很多中国企业还在乌克兰的黑名单上,乌方并没有拿出请中国帮忙该有的诚意。
(乌总统泽连斯基和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
除了在中方这里碰壁以外,乌克兰国内的情况也是一言难尽。
一方面,乌克兰内部正遭遇分裂,乌军最高军事指挥官扎卢日内,已经处在了被解职的边缘,对于泽连斯基来说,扳倒扎卢日内,相当于扫清了通往权利之路上的障碍,但对于如今的乌克兰军队来说,不免会军心涣散。在俄方步步紧逼的当前,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为了稳定军心,泽连斯基甚至亲自到前线视察,结果正好遇到交火,差一点就回不去了。
另一方面,美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也是疲态尽显,尽管欧盟刚刚通过了500亿欧元的对乌援助决议,但这也只是在给乌克兰画饼,至于乌克兰何时能收到钱、能收到多少钱,还都是未知数。更糟糕的是,原本美国打算出台一项价值1060亿美元的援助草案,但因为巴以冲突的爆发,美国众议院最终决定把支援乌克兰的部分砍掉,仅拿出175亿美元支持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行动,再次说明乌克兰在美国眼里压根排不上号。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的援乌积极分子波兰,如今也改了口风,称克里米亚在历史上一直就是属于俄罗斯的,开始帮俄罗斯说话了。再加上今年美国选举特朗普的强势回归,种种迹象都表明,乌克兰正朝着失败的方向大踏步迈去。即便泽连斯基不想迈出和谈这一步,也不得不被形势逼着走,俄乌局势,逐渐明朗起来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6 21:45:3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