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昌日报
□ 本报记者 高学斌
春节假期刚过,很多种粮大户就已经开始谋划未来。
2022年,他们亲历着旱情严重的现实和苦恼,也怀抱着勤劳致富的乐观和希望。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他们有哪些成败得失?新的一年里,他们有什么期待和愿景?
新春伊始,记者在南昌县走访了几位种粮大户,听他们算一算去年的收获,聊一聊新年的愿景。
“今年还想多承包点土地”
春节期间,蒋巷镇种粮大户刘献武每天都会到田里转上一圈。
“每天还是会到田里走走,看看有没有沟渠被堵住了,有没有田块没有平整。”站在田边,刘献武告诉记者,春节前,他还请来一台挖机对水沟堵塞点进行清淤,经过疏通后,排灌用水将得到很大改善,再也不担心水稻干旱缺水了。
刘献武去年租了2000多亩水田种水稻。“扣掉肥料、农药、排涝等费用,再加上每年耕种补贴在内,折合下来一亩地一年还有500多元收入。”刘献武说,2022年的旱情让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因为政府的解困措施,2022年全年收入虽不及往年,但也挺可观的。
说话间,另一位种粮大户刘自强也来到了田里。“春节期间很多在外的村民都回来了。我看看土地的情况,回头找他们看看能不能再流转点土地。”去年种了600亩地的刘自强盘算着,如果能再多流转些土地,不仅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收入也能增加不少。
在村里,不少种粮大户经常围聚一起,对他们来说,2022年的那场旱情着实令他们“始料未及”。种粮大户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一个个给力惠农政策的出台,化解了以往种田靠天吃饭的风险,让种田大户越种越顺心,越种越有劲了。
“想打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趁着天气晴好,擦洗一下停放在院子里的农机。”塘南镇民主村种粮大户魏响亮说道。
2022年,通过悉心打理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他家的双季稻产量达每亩1000公斤,总产量20多万公斤,产值50余万元,再加上国家对双季稻种植户的补贴,魏响亮的年收入非常可观。
“现在种粮有补贴、有保险,镇里的农技人员还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对于新一年的种粮收益,魏响亮满怀信心,“国家政策好,农民种田发财致富有盼头,乡村振兴有希望、有保障。”
个人的成功,并没有让魏响亮停下探索的脚步,他还依托民主村兴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带着10余名村民,活跃在合作社示范点的千亩稻田里。借力镇农技中心推广普及“机插秧+测深施肥”技术,促进农业减本增效。
“现在种植、收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病虫防治用上了无人机喷雾,收割时又有专业设备烘干,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种田大有作为!我计划来年加大种粮生产面积,带领更多乡亲们把田种好。”谈及未来,魏响亮干劲十足,准备再添置收割机、喷洒农药的无人机等新型农机,提升种植效益;做大粮食深加工,打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魏响亮以合作社为平台,牵头带领村民推广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节约了资源,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新把式”。
“今年计划再买4台插秧机”
“今年,我计划流转300亩水田,再买4台插秧机。”泾口乡小莲村种粮大户陶友根说,1000多亩田如果请4台机子的话5天就能全部栽完,节约了时间,也节省了劳力。
2022年之前,陶友根就采用大棚育秧和机械插秧的技术,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现在从育秧开始就采用半机械化方式,与传统人工育秧方式相比,不仅省时省工,发芽率更高、品质更好。”陶友根告诉记者,得益于去年落户在泾口乡的京东数字农场,他在旋耕机和收割机上安装了智能探头,更是首次实现了智能化生产。
陶友根不仅自己种地,同时也是小莲村有道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尝到了智能化种地“甜头”的他更是积极带领其他村民一起参加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丰产丰收打基础。
同样在京东数字农场种地的涂传弟对智能化种植深有感触,“十年来,我们的农业种植变化太大了,从过去的一家一户‘人力耕种’,到现在集中连片‘机种机收’,依托数字农场,我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App发布指令,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的智慧决策与管控,再也不用‘靠天收、甩汗珠、拼体力’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30 08: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