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周必素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展现了强烈的文明担当、深沉的文化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被提上重要日程。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延绵传承发展的中华文明,以其悠久、丰富、灿烂而独树于世界文化之林。考古,则是挖掘文化遗产、揭示人类历史和文明不可复制的重要路径。
贵州是古人类栖息的天然家园,30多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横亘于中部的苗岭将贵州分割成长江和珠江两个水系区域,山间河流,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已经是天然的文化通道,逐渐兼收并蓄其东南西北的族群文化,孕育了以独特而神秘的夜郎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因地处边疆远离中央,一直是中央对边疆管理的重点,至迟自汉代逐渐纳入中央管理,有着丰富的中央对边疆治理的制度遗存。山地崎岖交通闭塞,导致经济文化发展滞后,却因此得以保存着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民族考古遗存丰富,人们对连绵逶迤山脉里蕴藏的丰富矿产资源,很早就有认知并掌握了采冶技术。
贵州各类考古遗存,客观地反映了贵州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智慧及其融入华夏的历史进程和各时期的文化面貌,对于被视为“蛮荒”之地历史的书写意义尤其重要。结合文化遗产资源特色,贵州考古在探索“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使命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着力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近年来,贵州紧扣“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要求,以史前、夜郎、土司、屯堡、民族、冶金、流域和线路等专题考古,创下了骄人成绩。仅以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单项,就几乎囊括了中国考古的各类奖项。2013年,遵义海龙囤遗址荣获2012年度全国“六大”“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于2015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牛坡洞遗址、招果洞遗址、大松山墓群等,先后荣获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贵州考古发现,实证了贵州远古人类迁徙、文明起源、地域族群文化发展以及融入秦汉帝国的过程及其与域外的文化商贸往来,揭示出贵州多民族和合共生的历史画卷、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生命力。
着力文物阐释能力的新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近年来,各个专题领域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了贵州地域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轨迹和文化面貌。不断提升研究阐释的能力和水平,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社科重大重点课题立项,先后发表文章200余篇,出版报告、著作20余部,曾荣获省社科一、二、三等奖。贵州以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全面摸清贵州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并形成制度性、政策性成果,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一项项研究成果,以实物的形态展现了贵州各民族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文化上相互交融的历史演进过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为推动全省干部群众坚定文化自信,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提供了历史文化支撑。
着力学科建设的新跨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近年来,贵州不断壮大考古和文物保护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加大省内高校、科研机构与考古、文保机构在教、学、研、培等领域的合作力度,提升高校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教学质量,增强省内文保、考古后备人才支撑。2022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与贵州大学签署共建考古学科战略合作协议,以厅校合作办学模式,提升贵州考古学影响力和话语权,增强贵州考古综合实力,推动贵州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阵地建设,完善设施设备,建设高标准实验室,全面提升设施水平和科技能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开展多学科、多技术手段结合的研究路径,积极推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科建设的贵州实践。在中国从考古大国向考古强国迈进的当下,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硬件设施水平,提升考古机构发掘、研究能力,多机构、多学科聚力,是建设新时代考古学,深化考古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着力资源保护利用的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文化遗产不仅要挖掘好、阐释好,更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贵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夯实健全文物保护考古工作机构,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提高文物执法督察效率,不断拓宽文物合理利用新途径,促进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让更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促进传承发展。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坚持和完善大型基本建设开工前考古调查制度,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城乡发展与大型基本建设的矛盾。秉持边发掘边保护促利用的理念,在发掘过程中即从长计议,尽早谋划保护利用的思路和举措,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建设,最大化发挥考古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实践证明,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研究和利用,做到有机结合、守正创新,真正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着力传播普及的社会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十年来,贵州依托考古发掘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利用文化遗产日等开展将考古成果送进机关、校园、村寨、社区、企业等活动,举办“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考古名家等的系列主题讲座。依托中央、省、市各级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媒体平台和“考古贵州”公众号,及时发布最新消息。持续开展公众活动,对象涉及社会各界,让大众感受文物和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彰显了文物保护研究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通过考、学、研一体活动的开展,促进文旅融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切实让文化遗产穿越时光讲述历史。依托考古研究成果开展对外宣传和交流互鉴,展示丰富多彩的贵州文化以及其对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贡献。贵州考古成果的宣传展示生动实践印证了“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为此,一是以加强能力建设为着力点,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宣传展示考古成果;二是通过对考古成果的宣传和展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作者为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6 09: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