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中国古代最穷的一种官,赚的还没有花的多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19 09:44:00 来源:戏说三国

中国古代最穷的一种官,赚的还没有花的多

自古升官发财都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寒窗苦读数十载,为的不就是能够金榜题名么?当官意味着高官厚禄,所以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的古训。哪里知道,明清两代的官越做越穷,明太祖朱元璋是苦出身,家乡闹灾荒的时候父母因为地方官中饱私囊、赈灾不利,活活被饿死了。因此朱元璋对官员自带仇恨,坐天下之后有心刻薄官员,制定了有史以来最低的俸禄。

明朝初年,当官的日子是很惨的,钱少活累不说,还和容易触犯律法。法都是朱元璋一个人定的,他弄得异常苛刻,动不动当官的都犯罪了,重则被杀头,轻则披着镣铐在办差事。底薪制是明朝的祖制,早年朱元璋抓贪污腐败抓得紧,连嫡亲女儿的驸马爷也杀得。因此,当官的穷就穷点了,还不敢伸手,脑袋毕竟比较重要。但是后来制度有所松动,明朝也开始有贪官出现了。

中国古代最穷的一种官,赚的还没有花的多

大家都说明朝亡于党争,清朝亡于外患,其实大清从嘉庆年间开始就出现了衰败的气象,所谓的末世征兆嘉庆皇帝都感应到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表征,贪官太多清官太少。都知道康雍两朝清官还是比较多的,贪官开始大量出现其实从乾隆晚年开始的,因为乾隆他老人家操劳了大半辈子,励精图治的那根弦开始放松了,皇帝老儿开始贪图享受,各地心思活络的大员开始进贡媚上了,官场的风气一败涂地。

饶是如此,大清官员队伍里还是有一种特别穷的官员,他们简直就是穷得叮当响。生活在天子脚下,却全年靠着借贷过日子,有些人死要面子活受罪,还要摆排场,经常拆了东墙补西墙,饿肚子是在所难免的。京官是面上风光,实际上一个七品外官令收入在1000两以上,而同级的京官不足100两,这么一对比,就明白京官是有多寒酸了。

中国古代最穷的一种官,赚的还没有花的多

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文武京官俸禄,正从一品俸禄一百八十两,米一百八十斛;正从二品俸银一百五十五两,米一百五十五斛;正从三品俸银一百三十两,米一百三十斛......正九品俸银三十三两一钱一分四厘,米三十三斛一斗一升四合;从九品俸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米三十一斛五斗二升。”一品大员才一百八十两的俸禄,还有一百八十斛米的补贴,按照品级以次递减25两,九品芝麻官年俸才三十一两。

京官俸禄低,偏偏排场还不能小,要租凭一套跟自己身份匹配的轩敞大宅,要雇佣一班随从人马,衣食住行都是要钱的。大清的京官至少有一万人,除了为数不多的一二品大员之外,中下级小官占大多数。那时候的人留下了不少笔记资料,里面小京官的窘迫生活比比皆是:

清代李慈铭记载他一个做京官的族弟:“屋宇倚漏,人有菜色”。穷京官是不少人嘲笑的对象:“轿破帘帷马破鞍,熬来白发亦诚难,粪车当道从旁过,便是当朝一品官。”饿死也要坐轿子,当官的就不能走路了,就像今天每家每户都要买辆车来撑场面是一个道理的。身为京官,除了住宅和仆从要花钱,维持与身份相当的社交活动,如听戏、宴饮等等,哪样都是钱。当时有一首诗很生动的记录京官入不敷出的生活细节:“先裁车马后裁人,裁到师门二两银。惟有两餐裁不得,一回典当一伤神。”

中国古代最穷的一种官,赚的还没有花的多

苦京官眼巴巴就盼着冬夏两季的炭敬和冰敬,还有别敬。地方官手头都比京官宽裕,他们随便孝敬一点,就能解决京官的燃眉之急。有个叫李锡彬的京官是河北人,因为结交外官很少,为此经常发牢骚诉苦说:“我家平常不做饭,上下四口人,早上花一钱买开水,早晚两餐四人吃馒头四斤,加上点葱酱小菜。”

最惨的京官,连京城里租套房子都混不上。有个叫刘光第的京官,在京城里连房子都租住不起,不得已在远郊盖了个破房子,还用篱笆围起来。孩子自然是请不起西席的,他索性自己教,总算是进士及第的人,水平总不会太差。最惨的是,他连官员的体面都讲究不起来,每天步行十公里去上班,整整十年都买不起一套衣服,妻儿身上衣服破烂跟叫花子一样。家里来了客人,只能沽一点白酒,煮芋麦招待。

大家可能看出来了,小京官没有家底,那是要穷死了。那么那些一二品大员,就风光了吗?未必,他们也是靠借贷度日的。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当京官十几年,一次湖南老家都没有回过。为什么?穷呗!他每次思念堂上的父母,很想回家看看,但是想想京城里面欠债将近一千两外债,回家路费又是几百的大窟窿,只有作罢了。有一年,他得到了皇帝外派的美差,发了一笔横财,才把京城十几年的老账结清了。这下他有路费了,正准备回家探亲,就接到了母亲过世的消息,这可真是太惨了。

中国古代最穷的一种官,赚的还没有花的多

张之洞在《请加翰林科道津贴片》,替京官们算过一笔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进。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也就是说,京官一年财政赤字是二百两,官当得越久,窟窿越大。道光二十年曾国藩进京当翰林,来的时候本来带了一大笔从家乡筹集的银子,可是一年过去后,就花掉不少。道光二十一年,他开始有赤字,借了别人的50两银子才能过年。越往后面,越借越多。

京官穷怕了,打起秋风也个个都是高手。门路多的外官门手指缝里漏下一点,都够京官们欢喜半天。”夏则有冰敬,冬则有炭敬,出京则有别敬。“除了这三敬,京官还很爱参加团拜。所谓团拜,可不像今天的单位搞活动犒劳员工,而是同年同乡官员的聚会,自然是外官接机打点京官。因为京官毕竟在京城里,能够替外官说得上话。

穷则生贪,不少把持不住的京官,就把手伸向不该伸的地方。有个叫柴潮生的御史就曾经在笔记里说过,早在康熙年间,地方私征火耗,并有陋规匿稅,上司于此分肥,京官于此勒索”。就是地方征收实物赋税或者贡品,地方官以火耗为借口,私下扣留了不少。这笔钱自然不是独吞的,还跟京官一起分赃。

中国古代最穷的一种官,赚的还没有花的多

冰敬、炭敬、别敬不够塞牙缝,京官逐渐向外官伸手。这就成了“勒索”,道光年间有一个叫张集馨对京官的贪婪很是反感::“京官俸入甚微,专以咀嚼外官为事,每遇督抚司道进京,邀请宴会,迄无虚日。濒行时分其厚薄各家留别。予者力量已竭,受者冀望未餍,即十分周到,亦总有恶言。甚而陌不相识绝不相关者,或具帖邀请,或上书乞帮......是以外官以进京为畏途,而京官总以外官为封殖。”他还详细陈述自己出任外官之前留给京官的别敬:“余道光年间初任朔平守,未曾留别,但应酬师门而已。陕西粮道出京留别,共费万七千余金。四川臬司出京留别,一万三四千金。贵州藩司出京,一万一千余金。调任河南藩司出京,一万二三千金。而年节应酬,以及红白事体,尚不在其内,应酬不可为不厚矣。

队伍乱了不好带,清朝的低薪制滋生不可扭转的腐败。有的京官一旦获得出京外放的职位,可不是变本加厉的收刮地方吗?大清官场吃拿卡要贪太正常了,但是也有人能够恪守节操,一辈子不沾一个贪字的。曾国藩早早立下“不靠升官发财”的誓言,他说到也做到了。当京官的十几年里,他几乎每年都靠借债度日,直到道光二十三年,他得了一份去四川当乡试主考官的差事,他一下子有了几千两的进账,把在京十几年的一千四百两的账目还清了;他还往家里寄了六百两银子,帮家里还债。

中国古代最穷的一种官,赚的还没有花的多

终曾国藩一生,他的清廉是问心无愧的。他没有贪过一分官款,生活简朴如同老农,后来成为大清第一等的忠臣,鞋袜还是由夫人和媳妇制作。他死后,只存了两万两银子,有的读者认为这很多,其实这一笔银子办完曾国藩的丧事后,曾家就不剩下什么家底了。后来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生病了,还不得不问人借钱看病。曾国藩当过穷京官,也当过两江都抚、直隶都抚,作为地方大员,他没有伸手捞过钱。

可见,大清的制度虽然有漏洞,人心不古才是最大的问题。除了曾国藩之外,也有于成龙这样的清官。大多数人随波逐流,能贪就贪,也有人能够坚持自己的操守,保持做人的节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9 11:45:4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代最能捞钱的一个差事,只要能干上一次,便能赚到几十年的俸禄
...省乡试主考官所获可抵十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俸禄。就以曾国藩为例,道光二十三年七月,曾国藩以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讲被钦命为是四川乡试主考官。当时五品官的俸禄是一年八十两银子和禄米八十
2025-03-27 13:50:00
清朝究竟多么腐败?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弊病丛生
...腐败?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弊病丛生?或许从清末大臣曾国藩的年薪俸禄中可以看出一二。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人们印象中当官自然是最挣钱的,特别是那些一品大员,吃上拿
2024-05-28 10:01:00
晚清时期到底有多腐败?看看曾国藩的年薪工资就懂了
...被重新洗牌。清朝江山岌岌可危,皇权逐渐式微。此时,曾国藩等重臣纷纷挺身而出,于朝堂之上力求革新,力图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保卫江山社稷。【鸦片战争拉开了晚清衰败的序幕】曾国藩原
2024-08-02 16:03:00
“清官难断家务事”新解:一个功名与收入相去甚远的时代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刚刚做了翰林院检讨(从七品)的曾国藩在家书中禀告说:“男目下光景渐窘,恰有俸银接续,冬下又望外官例寄炭资,今年尚可勉强支持。至明年则更难筹划。借钱之难,京
2024-08-07 17:57:00
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有多严重呢?
...在战争消耗上。可以想象战争有多耗钱。这就不能不提到曾国藩了,曾国藩出身于一个普通小地主家庭,二十七岁中进士,当了庶吉士,相应于党校博士研究生,三年研究生毕业,做了修史书的检讨
2023-02-14 15:42:00
李公如何从默默无闻的曾国藩幕僚升至晚清重臣
...台上受清廷特殊恩遇的汉族重臣,首推李鸿章,其次才是曾国藩。执掌权柄40年而不倒,李鸿章无疑是个有才有识的人。但李鸿章在整个青少年时期并无特殊建树,在当时大办团练的风气下,李鸿
2024-04-28 10:14:00
...朝珠,而一些家境贫寒的大臣,甚至会佩戴假朝珠,比如曾国藩。曾国藩是清代晚期的一名大臣。1838年,曾国藩参加人生的第三次会试,终于金榜题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843年,曾国
2023-10-10 22:04:00
精准的历史预言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逻辑
...六年农历六月廿日(即公历1867年7月21日)夜,南京城,曾国藩来到了他的幕僚赵烈文家中…此时的曾国藩可谓意气风发,三年前他平定了太平天国这场惊天之变,成为全国官绅地主心中的
2024-06-20 21:07:00
曾国藩与咸丰的斗法:整个湖南官场都挺他
...都是他的心腹和湖南省高官,其中就有左宗棠。左宗棠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很谈得来,曾国荃婉言相劝左宗棠:“冤家宜解不宜结,你和我老哥都是国家栋梁之才,纵然不合作,也不能成为仇人。
2025-04-22 19:5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中的太原:舍身护村的阎有来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阎有来烈士的家乡娄烦县范家村。(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娄烦县汾河水库上游的石峡沟中,有一处著名的自然景观——“石峡温泉”
2025-08-08 08:10:00
连环画·我家住过八路军⑤|家家都是堡垒户
策划:刘成群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审核:陈红梅 侯艳宁插画:赵燕杰 张培培 宋瑶
2025-08-08 08:27:00
“续元金方”的兴起地 · 心意行药号
心意行药号始于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清代医药大师李长灵创立。一百多年来,历经四代传承,以药酒技艺著称于世,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
2025-08-08 10:18:00
山河铭记|桐城发现新四军伏击战关键电报,实证歼灭意大利人史实
大皖新闻讯 近日,桐城市委史志室发现一则新四军在桐城歼灭意大利人的电报,该电报对发生在桐城的范家岗伏击战有详细地描述
2025-08-08 15:14:00
大禹文化①丨大禹是神还是人?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8-08 16:50:00
“逃”暑热
《逃暑帖》《暑热帖》任淡如绍圣二年(1095)的盛夏,米芾不堪酷热,逃暑于山,他给好友章惇写信,道:“我今避暑于山中,甚为安心舒适
2025-08-08 17:18:00
五代显德五年舍利铜塔
萧山博物馆馆藏文物显德五年舍利铜塔之一五代显德五年舍利铜塔是萧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两座铜塔分别于1966年、1967年出土于萧山祇园寺的东
2025-08-08 17:19:00
长留学士住西湖
西泠印社“岁青岩”西泠印社“四照阁”孤山“四照亭” 孤山岁寒崖《新建苏文忠公祠记》吴山“感花岩” 净慈寺东坡问茶亭孤山“白苏二公祠”杭州历史上能被称作“西湖长”的
2025-08-08 17:49:00
“这一站,济南!文物研学游”系列活动 第六期精彩回顾
8月8日,由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精心策划的“这一站,济南!文物研学游”系列活动第六期顺利举行。走进张养浩纪念馆,展厅内的古籍拓片
2025-08-08 22:39: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明初定都南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都城建设,对今天的南京依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大历史的叙事中
2025-08-08 07:46:00
十余年访古积累大量一手资料 100张照片,打开南京“成长史”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从山脉到水系,从古建筑到石刻,从秦汉以前到近现代……古都南京,文学昌盛、人物俊彦,各种历史遗迹如珠玑般散落在大街小巷
2025-08-08 07:46:00
潍县集中营被关押侨民后代向潍坊捐赠集中营日军指挥官手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昊 王钟玉8月7日,潍县集中营实物捐赠仪式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举办。英国籍人士保罗·基尔布莱德及家人将其岳父——潍县集中营被关押侨民罗伯特・杰里米
2025-08-07 23:41:00
激荡八十年的山海回响 | “为人民而战”,汪口蹈海七烈士的如山誓言
大众网记者 宁晓洁 林啸 威海报道在胶东半岛最东端,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南,那片惊涛骇浪的汪口海域,七名八路军战士曾以身躯守护黎明
2025-08-07 10:44:00
李丹平长诗《北海道山神》出版,礼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鲁网8月7日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潍坊高密诗人李丹平根据二战劳工刘连仁生前经历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北海道山神》由新加坡浩宇出版社出版
2025-08-07 15:01:00
电影《长安的荔枝》看来像一场紧凑又扎心的“职场历险记”,把一个小吏李善德为杨贵妃送荔枝的荒诞任务,写得既充满烟火气,又藏着对人性和当时体制的叩问
2025-08-07 1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