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作者:郑南峰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2日 08版)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处于快速迭代的关键阶段,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其对传统的线性科技创新模式也提出了新挑战。传统的基础研究评价机制更多关注研究本身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这样的机制已难以满足基础研究支撑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需要寻求更加全面有效的评价方式。
很多基础研究是一些前沿领域的跟踪性热点研究,难以对国家需求和科技创新做出实质性贡献。如何凝练要解决的真问题,如何去真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去引导和发掘产业后端需求,让其成为“出题人”和“阅卷人”。
针对特定的国家战略产业方向,通过与能够精准把握相关产业方向的研发机构紧密合作,科技主管部门可邀请跨学科研究人员、成果应用方、企业家等共同商讨,从产业端梳理基础研究的痛点问题,制定解决真问题的指南。结题验收时,在论文或专利等成果的基础上,也应该邀请产业后端的专家来评价,构建一套以学术贡献和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并择优滚动资助,激发科研人员从源头和底层解决产业核心关键技术问题。
同时,还要鼓励青年人才敢于开拓新方向,避免同质化。国家科技创新的源泉在于人,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对高素质青年科研人员的引导。当前一些青年科研人员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固定的成长路径,不愿意去冒险开拓研究新方向,导致研究同质化。因此,要加大对勇于开拓研究新方向年轻人的资助力度,引导他们做有用的研究,在解决真问题过程中攻克关键基础科学问题,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作者:郑南峰,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
(本报记者崔兴毅采访整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2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