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周老参加公益活动
当地政府在周老小院对面修建的“诚信广场”
(上接B1版)
不惑之年生日,做了一套新棉衣作为纪念。
知命之年生日,摄影一张、做大衣一件作为纪念。
还历之年生日,做诗一首:“岁逢还历众称翁,一派生机自觉童。天天紧把花草弄,偷闲捧读春意浓”作为纪念。
1981年离职离休,在劳动、运动、旅游等活动中,总觉得诗成倍有神,值杖国之年,尽胠其橐,掇拾乱稿,汇编成册,以为生日之庆。
七七喜寿,八十伞寿,八十八岁米寿,自做青菜肉丝面条一碗,独坐南窗呼噜呼噜食之,以了心愿,高呼我的生日过了。
九十岁专制小碗2000只,上书“处处留心皆学问,时时加意保安康”,送给有关单位和个人,与大家分享喜悦。
转眼年届95岁,生日怎么过?儿子周巍和他商量,老人一改往年过生日不要操办的执拗。他说:“该举行仪式了,考虑后果,不大办,两桌人,废除传统旧陋习,不放鞭炮,不收礼金礼物,我自己设计,专门制作2000只寿碗,碗上印制‘走南闯北行天下,写字读书享年华’两句话,送给众人,这样既了了不少亲友故旧的美好心情,也了了周氏族人的期待,更不让你们做儿女的难为情。”
两桌人,家里人一桌,亲戚一桌,开场是大家齐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席间有三个晚生小友跳舞助兴,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结束。
周老说,名人有言:“活着是一场非常好玩的游戏”。九十五岁生日,这场游戏既简单又顺利,不放烟花爆竹,不收钱物礼品,内心坦然,洒满阳光,感到快乐幸福。县委组织部送来了点心和书本;县老干部局也送来礼物。
甲辰龙年正月初四,正是长假。按农村习俗,老人今年是百岁,生日在正月初四过,大家放假,有时间,请亲戚吃顿饭,一桌15人,并且印制了2000只“龙行龘龘,欣欣家国”红色寿碗,远近亲戚和一些领导、朋友,一一送到,表示百岁生日已成。
白驹过隙催人老,几多明月有清风。走过百岁人生历程,能吃能睡能行,骑上自行车,二三十里路不在话下,周围有许多人和他探讨保健、养生及长寿话题。
周老说,他信奉自我节制,平淡养生。人人活百岁,其实都不难,只要能坚持,个个有希望。坚持什么呢?即《黄帝内经》中说的“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 天下众生仁者寿,世间凡事礼为尊。“厚德载物,厚道养心”是一种朴拙的智慧,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远见。周老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
周老常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好、心不老,雄心不减、壮志犹在,生命之光就会依然灿烂,生命之树就会常青。
他和小巷人血脉相连
时钟在走,日历在翻。一晃周仁甫老人已经住在交通巷三十多年时间了。一座小院,一人独居(周仁甫75岁时夫人生病离世,至今,他一直一个人独居)。儿女成家立业后,都另住别处。刚搬到小巷,他曾写《咏独》诗一首自乐:
独家独院树木多,独吃独住独唱歌。
独听鸟语独念书,独来独往玩山河。
他独享小院,独来独往。80岁登上海拔1810米的黄山天都峰;93岁踏过千阶云梯栈道,登上海拔1308米的云台山茱萸峰;98岁将自行车踩踏得脚下生风,自由自在地穿行在县城大街小巷和远近乡村,骑累了,便坐在路边,掏出一本书来读,真正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笔者曾试问老人,一人住这里寂寞吗?
周老说:“这是哪里话,一点也不寂寞哟!‘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闲有诗书相伴,日有邻居聊天,事有居民帮忙,我们这个小巷就是一个大家庭。”
周老拉着我在小院走了一圈,他说,你看平房顶上的小青菜,肥料都是有机肥,这泥土都是我一筐一筐背上去的,长得多么好,一点污染都没有,一粒化肥也没用,纯绿色蔬菜!这南瓜再有十天八天就能吃了,围墙边上还有莴苣、小黄瓜,我一人吃不了,都是和邻居共享。邻居也是家家大方,我这里缺什么,还没吭声,就有人送来了。
周老说,我搬到小巷,曾三次从房顶上摔下来。一次是倒跌,头朝下倒栽葱,头部流了不少血。昏迷苏醒后,惊呼跌伤了。这一呼唤,立马惊动了小巷人,邻居韩炳芳跑步到前面马路边,请来一辆三轮车,将我往医院送。还有邻居打电话通知我的儿子女儿女婿。三轮车临走时对门夏奶奶坚持陪我去医院,我自觉能支撑,谢谢她。到县人民医院急诊室,很快儿子女儿女婿闻讯赶来,七手八脚帮助安排住进822床,幸好邻居送得及时,住了几天就出院了,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要是没有邻居迅捷帮忙,麻烦就大了。
周老说:有一种关爱,近在咫尺。即便不常往来,也在彼此间默默传递。一个微笑、一声招呼,以邻为伴,与邻为善,邻里守望,守望的是寻常人之间的善行义举,守望的是大家成为一家的美好愿景。
2016年5月7日,在家人的陪同下,周仁甫走进响水县红十字会,在器官和遗体捐献同意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希望百年之后,能帮助更多人延续生命,“最后一次为人民服务”。他笑称自己如此高龄,摔了几次跤都没有骨折,一定要让医学家研究研究是怎么回事。
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在笔者采访期间,天天见到有附近的小巷人到仁甫小院谈这说那,有的来借书,有的来问事,有的来聊天。有一件事印象很深:一位姓邵的老奶奶来找周老说,交通巷前面建了个大菜市场,生活方便,儿子想在附近买个套房,一家人搬到这里住,请周老帮助打听打听。周老满口答应,第二天就这家到那家去了解有无房源,一个星期工夫,还真的找到了两处房源,电话告诉邵家人,登门看房商谈。
与周老近邻的姜华传师傅对我说,他过去开长途客车,听周老讲了许多关于文明行车的故事。他说开车人要注重品德修养,不要随意鸣喇叭惊人,不要强行超车,强行超车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听了这些,总感觉到我们这些邻居和老周爹在一起既是缘分也是福分,得到的都是正能量。
小巷名声远扬,灌河两岸,响水、灌南、灌云、滨海、涟水等地,党、政、军、警部门,经常安排人员到仁甫老人这里,聆听老八路讲述昔日的战斗故事,在“再思亭”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老人总是提前做好准备,把他那几张破旧的椅子、凳子、小课桌摆放得整整齐齐,茶水烧好,等待客人的到来。高寿的他,一如既往地精气神十足,以他那颗永不熄灭的革命雄心,点燃年轻人心中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小巷热闹了,小巷拥挤了,小巷人想着要拓展小巷,保护小巷。
县委、县政府和响水镇政府为进一步宣扬中国好人精神,弘扬仁爱诚信精神,几次研究规划,征用仁甫小院对面一块民用宅基地,修建了“诚信广场”。广场周边栽植景观树木花草,设置敬业亭、读书柜、和谐走廊和演出舞台等景点,成为周围民众聚集活动的最佳场所。
2020年2月,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将交通巷更名为仁甫巷。
2021年,县领导考虑到这位年纪最大的志愿者精神传承和安全问题,决定成立“中国好人周仁甫志愿服务工作站”,办公地点就设在小院。志愿者们一方面为周老准备一些学习资料,料理周老的日常生活,一边整理小院,把过去有点杂乱的地方,改造成大家来接受教育和学习的好环境。
在进行小院简单整理时,他们因地制宜。把原来一个砖砌小厕所拆除了,在小厨房内新改装了卫生间,方便老人的日常生活。新建立了一个微形小水池,里面栽了几棵荷花和睡莲,周边栽上松、竹、梅、兰,寓意老人永远健康,长命百岁。
院门前插着国旗和党旗,一眼望去红彤彤的院落,便是周仁甫的家,也是仁甫初心学堂的教室、左邻右舍孩子们的图书馆。这里成了响水地区广大党员干部党史学习的宝贵场地,丰富文化生活的良好平台,大家携手开展志愿服务的宽广空间。
如今,百岁老人周仁甫依然故我,每天出入小巷,有时骑车,有时步行,有时行色匆匆,有时闲暇散步,邻居们总是热情招呼、笑脸相迎,问一声平安,说两句家常话,有一次邻居看到周老鞋带没系好,亲切地喊他:“老周爹,慢点走,鞋带散了,我给您系下。”说着就蹲下来,帮老人系好鞋带,掸掸鞋上的尘土,还忘不了关照几句:“周爹,车子骑悠着点,小心路上人多哟!”老周爹喜眯眯走出小巷。
晚上回来,总有邻人亲切地问候:“老周爹,您回来啦。”
“回来了。”一问一答,如同家人。
周老说,每当他打开小院的门,总有一股亲切感涌上心头。
立镜一面,呼唤声远。一个充满阳光的期颐老人,一条充满亲情的仁甫小巷,长满仁爱的植被,开满善良的鲜花,流淌的是中华文化的血脉,释放的是中华文明的营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4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