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二号建筑基址出土的刻有“隋之晋阳宫”的残碑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群俯瞰
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的赵鞅戈
天龙山瘗埋坑发掘现场
晋阳城一般认为始建于东周时期(前497),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毁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晋阳城在历史的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原王朝安危所系的战略屏障,是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交融的舞台,也是民族融合和文化碰撞的前沿之地。
晋阳城从建成到废弃的1500年间,城址未有过大的移动,突然的焚毁致使其成为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遗存埋藏丰富的古代城市遗址,特别是唐五代时期的遗址和历史遗存最为丰富。相伴而生的城池遗址、宗教祭祀遗址、墓葬遗址,三部分保存完好,相互依托,内涵丰富,构成了完整、全面、系统的晋阳文化遗存。
“铲”释晋阳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谢元璐、张颔两位先生对晋阳古城遗址就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勘察,几十年来,我们沿着前人的足迹,对晋阳古城遗址展开了进一步的考古挖掘,探明了一个基本完整的城市圈。
晋阳古城遗址核心区地处太原盆地的北部,位于太原市西南部的晋源区晋源镇,面积约20平方公里。整个遗址区则在晋源区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广泛分布。
古城遗址所在区域属于西山山前冲积扇,自然形成了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地理形势。东西落差20余米,南北落差约15米。文化层埋藏深度也随着地势自西向东逐渐加深。西部区域以西城墙为起点,地表尚存部分城墙遗迹。至古城营村及其周围区域,地表之下1至4米之间遗迹丰富。东部区域遗迹发现较少,由于汾河的多次改道,可能使一部分遗存彻底毁灭。
晋阳古城遗址根据其作用,可分为古城遗址、寺观遗址和墓葬遗址三部分。
城区遗址
根据文献和考古调查,城区遗址基本框定在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4公里的范围内,城墙总长度约20公里,面积20余平方公里。现地表残存及考古调查确认的遗迹有:西城墙中段、西城墙护城河、西南城角、西北城角以及在城区范围内的多段城墙夯土遗迹、建筑基址、水利设施等。
在具体的考古发掘中,有惊喜也有困难。惊喜的是,在早期西城墙的夯土中发现了豆、鬲等东周时期遗物残片,在主体城墙中,发现了绳纹瓦、罐等汉晋时期遗物残片,在修补城墙内的包含物发现有白瓷碗底、绳纹砖等唐代遗物残片,从而对西城墙的主要夯筑时代有了明确的认识。更大的惊喜来自城内的发掘,在古城营村内的发掘中,发现了建筑台基,出土大量具有北朝特点的建筑构件,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磨光青掍筒瓦、板瓦、绳纹条砖,还出土有带戳印的板瓦、莲花纹瓦当、吻兽等。在太原苗圃内更是发现了和晋阳宫有关的建筑基址,发现了一组布局规制清晰的残唐五代时期基址,出土了大量相关文物遗存。
当然,在此期间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在遗址东部的调查勘探中,由于地下水位高,淤积层深厚,普通的洛阳铲已经难以穿过板结的砂层,只能结合套铲布点钻探。铁制的套铲,面对十几米的深度和板结如石的砂层,轻易打不下去,打下去后往上提土,铲子本身就是几十斤重,卡在板结的砂层中,更是重若千斤。东城墙的勘探工作更加艰难,此处地下水位很高,钻孔内水不断上涌,沙土不断下落,一铲子提上来,沙土又落下去几乎一铲子,稍有停歇,前功尽弃。为了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只好两三个人轮番上阵,一天才能调查百十平方米左右,面对上千万平方米的遗址,什么时间才能揭开晋阳城神秘的面纱?考古队员急则生智,最后改为采用“子母口”或“钩”形探杆并结合地质钻机来寻找城墙遗迹,加快了进度。
寺观遗址
寺观遗址在古城区遗址以西的西山一脉,那里古木参天,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晋阳城存在期间,历代规模宏大的石窟佛寺、道观大多坐落于此。如晋祠、天龙山石窟、天龙山圣寿寺(天龙寺)、燃灯石塔、石门寺、姑姑洞石窟遗址、高欢避暑宫遗址等。开化寺遗址分上寺和下寺两部分,上寺有蒙山大佛,下寺有连理塔。蒙山大佛是我国早期的著名大佛,大佛连同基座总高近45米,仅剩遗址的童子寺大佛据记载高17丈、阔百尺,都是北朝时期最高大的佛教摩崖石刻。
墓葬遗址
如果说城市是世俗生活的场所,寺庙是人们精神的寄托,那么墓葬则是人们对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向往,它同样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写照。墓葬遗址主要在西山东麓,北到阎家沟,南至王郭村,南北约30公里、东西约3公里的范围内。这里墓葬分布密集,时代基本和晋阳城的兴衰相始终,即从春秋晚期至宋初。其中重要的发现有:金胜村晋国赵卿墓及其附葬的车马坑、晋源果树场大型汉墓、王郭村的北齐娄叡墓和隋代虞弘墓等。近些年,在东山前坡,陆续发现徐显秀墓、狄湛墓、厍狄业墓等北齐墓葬,将晋阳古城墓葬区扩展至东山地带。
何以晋阳
关于晋阳城的创建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认为早在唐尧时期太原就已经筑城,“故唐城”就是它的前身。确实,早在远古时期,晋阳这片土地上便有了人类活动的遗迹。新石器时代的义井文化,是太原地区的原始人类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吸纳融汇周边文化特质,进而创造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太原光社狄村的夏时期文化遗存,同样极富地方特色,并参与或影响了商、周两个时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商周时期,这里是并氏、北唐戎、燕京之戎等方国或游牧部落的活动区域。公元前541年,晋国将帅荀吴、魏舒等在这里和群狄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并取得胜利,将太原纳入了晋国版图。而后就有了赵鞅建筑的晋阳城。不难看出,在晋阳城创建之前的3000年间,太原盆地已经有了先进的文化,因此也存在着建筑城池的可能。
晋阳最早出现在史籍中是在《春秋·定公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创建于春秋时期的晋阳城,是当时中国重要的城市之一,其城池坚固,储备丰厚,以至于“公宫之垣,皆以荻蒿苫楚廧之……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战国策·赵策一》)。公元前454年,智伯瑶联合韩、魏包围赵氏于晋阳,挖掘智伯渠,决水灌城,“城不没者三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也正是由于晋阳城的坚固,为赵氏赢得了时间,赵襄子最终说服韩、魏倒戈,共同灭掉智氏,从而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可以说,晋阳城先进的建筑技术是影响历史事件的重要因素。
秦汉时期,晋阳城先后为秦太原郡、西汉代国、太原国治所。作为秦汉时期防御匈奴、控制北方的重镇,晋阳城这一时期应该有大规模的营建。时人称晋阳城为“东带名关、北逼强胡……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后汉书·冯衍列传》)。晋惠帝时,八王乱起,杂居内地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建立割据政权。公元304年,刘琨为并州剌史,修筑晋阳坚城,孤军抗争达九年之久。关于刘琨所筑晋阳城,《元和郡县图志》载:“府城,故老相传并州剌史刘琨所筑,今按城高四丈,周回二十七里。”
北朝时期,晋阳城迎来了一次发展高潮。东魏权臣高欢于晋阳建“大丞相府”,置晋阳宫。北齐诸帝常年往来于晋阳、邺城之间,他们对晋阳城及周围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北齐后主高纬“承武成之奢丽,以为帝王当然……于晋阳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北齐书·幼主帝纪》)。见诸史籍的大型建设有晋阳宫、南宫、大明宫、十二院等。由于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作为我国北朝时期的中心之一,晋阳城的城市布局对隋唐长安城的建设也有着较大的影响。
隋唐时期,晋阳城的建设达到了新的阶段。隋炀帝筑新城、仓城,又新建晋阳宫。大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灭隋而统一天下。太原成为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在唐代受到了特别的重视。武周长寿元年(692)置北都。唐开元十一年(723)北都改称北京,后又改回北都,并最终成为定制。唐代太原府的治所虽然设在晋阳城内,但唐贞观十二年(638)又在汾水东岸的隋太原县故地置太原县。武后时期,长史崔神庆跨汾水修筑城堞,把这两座城市连结到了一起。于是太原县城被称为东城,晋阳城称为西城,两城之间的城堞则被称为中城,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太原三城”。三城东西12里,南北8.5里,周40多里。当时的晋阳城,壮丽繁华,大诗人李白游历这里,流连忘返,留下了《太原早秋》《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诗篇。
唐代诗人欧阳詹在《和严长官秋日登太原龙兴寺阁野望》中写道:“百丈化城楼,君登最上头。九霄回栈路,八到视并州。”我们可以遥想盛唐晋阳城的壮丽景象:清澈的汾河水由北向南奔流而去,宽阔的河面上几座宽广雄丽的大桥横跨东西,桥两端城堞相依,将东西两座城市连在一起,宛如一座水上连城。在它的东岸,是风光旖旎的太原县城(东城),城内建筑鳞次栉比,城外柳树成荫。在它的西岸,是宏伟壮美的晋阳城(西城),晋水通过智伯渠从唐叔虞祠向北注入南、西、北三面宽达40米的护城河中。河面上游船点点,来往于晋阳城和叔虞祠之间。西城东西长约4500米,南北广约4000米,主城墙底部厚达16米,高约12米,罗城、羊马城、瓮城等拱卫其外。大明宫城、新城(晋阳宫城)、仓城三座形如“品”字形的宫城置于城内西北部,成为城中之城,宣光殿、仁寿殿、大明殿、飞云楼、汾上阁、德阳堂,钩心斗角,富丽堂皇。西城东有东阳门、大夏门、延夏门,北有五龙门、玄德门、沙河门,西有白虎门、延西门、西明门等,城门上楼阁高耸。城内里坊规正,每个坊面积约0.5平方公里,府衙机构围绕在宫城的东部和南部。城内数百座佛寺道观,分布在各个里坊之内,数万名僧尼道士来往于宫廷阊闾,传经布道。城中设有固定的市场,各个区域之间条块分割、界限分明,高墙将坊与坊、坊与市之间彼此隔开。晋水作为晋阳城的主要水源,从西水门穿城而过,并架汾而注东城。汾河承担着城市的污水排放功能,同时也是漕运交通的核心。古城中河渠纵横,绿树成荫,欧阳詹登高吟唱,逸兴湍飞,作下《陪太原郑行军中丞登汾上阁中丞诗曰汾楼》:“并州汾上阁,登临似吴阊。贯郭河通路,萦村水逼乡。城槐临枉渚,巷市接飞梁。莫论江湖思,南人正断肠。”当时的晋阳城,一派水乡的风景画卷。
唐代覆亡以后,沙陀族人李克用在太原割据自立。至其子李存勖灭后梁,改国号为唐国,是为后唐。后唐最初在太原置西都,后又仿效唐朝改称北都。灭掉后唐建立后晋政权的是在太原任河东节度使的沙陀族人石敬瑭。同样,灭掉后晋建立后汉的刘知远也是驻太原的河东节度使。后周代后汉,时任河东节度使刘崇又在太原割据独立,建立了北汉政权。一座晋阳城,半部五代史,晋阳城把盛世重镇、乱世强藩的特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969年,宋太祖赵匡胤亲临晋阳城下,利用晋水、汾水筑堤灌城,未能攻克城池。十年后宋太宗赵光义再一次率兵北伐,农历五月初五北汉刘继元在粮尽援绝之后投降北宋。平定北汉后,赵光义强迫晋阳城居民一律迁出城外,并放火焚城。次年四月,又引汾水和晋水浸灌晋阳城。就这样,1500年的繁华都市,宏壮坚固的晋阳城阙,在火焚水淹中化作丘墟。
雄異晋阳
纵观晋阳城的发展历史,有四点可谓重要。
一、晋阳城是晋阳文化的载体,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晋阳城是长期以来我国北方的军事重镇,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融汇的大舞台。晋阳文化在这里孕育、传承和发展,中国历史的一些重大事件在这里演绎。“水灌晋阳”之战,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北齐统治者苦心经营晋阳城,各种文化在这里发酵融合,孕育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后来的李渊父子正是凭借此才得以灭隋而建大唐,并创造了影响深远的隋唐文化;后唐、后晋、后汉均凭借晋阳建立了王朝,北宋外患不断,南宋偏居江南,都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赵光义焚毁晋阳城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钉破并州渠亦亡”。历史没有如果,遥想当年若是晋阳城没有被焚毁,成为北宋的坚城重镇,也许就没有“靖康耻,犹未雪”的感叹。
二、晋阳城坚固雄壮,是古代城市建筑的典范
晋阳城在其存在的1500年间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中心之一,与晋阳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坚固的城建设施密切相关。晋阳城遭火焚水灌被废弃后的数百年间,晋阳城故地没有大的建设项目,这种特殊的遗址埋藏现象,在全国遗址中十分少见。因此,晋阳古城遗址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建设的原貌,这对于搞清晋阳城的布局结构和建制特点,研究古代城市建设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晋阳古城遗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物遗存
晋阳古城遗址根据其作用分为城池遗址、宗教祭祀遗址和墓葬遗址三部分,而这三部分均有重要的发现和深远的意义。就城池遗址而言,北宋灭北汉后即命火焚水灌晋阳城,因此,各种建筑基址当整体尘封于地下。多年来,在晋阳古城保护区域经常发现建筑构件等残迹、多次出土精美的石刻造像,即是晋阳古城城市遗存丰富的最好证明。就已知的宗教祭祀遗址而言,在古城区遗址以西的西山一脉,均有现存或发现的规模宏大的石窟佛寺、道观。太山龙泉寺唐代塔基遗址的发掘与金棺银椁舍利的出土、蒙山大佛佛阁的发掘、天龙山瘗埋坑的发现等,都是晋阳古城寺观遗址的新收获,这些都是打造晋阳古城国家遗址考古公园的重要资源和载体。就墓葬遗址而言,主要分布于西山东麓和东山前坡。新中国成立以来共计抢救性发掘历代古墓葬5000余座,重要的发现有:金胜村晋国赵卿墓及其附葬的车马坑、晋源果树场大型汉墓、王郭村的北齐娄叡墓和隋代虞弘墓、王家峰村北齐徐显秀墓等,这些发现或轰动世界、或填补了考古学的空白,彰显出晋阳文化的丰富内涵。
四、晋阳城是太原城市发展史的重彩华章
太平兴国四年(979),晋阳城被废弃,并州治所移至榆次县,太平兴国七年(782)又移到了阳曲县管辖下的三交镇(唐明镇)。同时阳曲县也移到了这里,而且原太原城的一部分居民也被强迁于此。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又升为太原府,并成为太原军的驻地。在金人征服中国北部的过程中,太原的陷落也对北宋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至金代亦称太原府,并把宋河东路分为南北两路,把河东北路的治所设在这里。在元代,初称太原路总管府。元大德九年(1305)又改名为冀宁路。作为所谓“腹里”地区,由中书省直辖。至明代洪武元年(1368),又改冀宁路为太原府,明初曾在此设立山西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大规模扩建宋代以来的城垣,修建了周长约12公里、高11米的大城,太原成为明九边重镇之一。清代基本延续了这一格局。
由于太原城周围的地理环境和晋阳城基本相同,这就使太原在我国历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依然存在。太原城在其后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传承着古老晋阳的历史基因和文脉,保持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依然延续着晋阳城造就的敢为人先、顽强拼搏、兼收并蓄、变革创新的品质和风尚。晋阳——太原,这座经历了2500余年风雨沧桑的古城,迄今仍为山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我国北方乃至全国的重要城市。
结语
晋阳古城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始终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列为我国“十五”期间全国百大遗址展示项目和“十一五”期间全国大遗址保护规划项目。随着研究工作的进行,古城的发掘保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2002年9月,联合国开发署将晋阳古城保护、开发和研究列为“二十一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与发展”援助项目,希望通过实施晋阳古城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为全世界有类似情况的城市提供经验。2010年10月9日,晋阳古城获得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可以说有效保护和利用晋阳古城遗址的丰厚内涵,是太原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风韵和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的巨大支撑力量。
晋阳城创建至今已有2500多年,其毁灭亦有千余年。像这样时代漫长、范围广大而又突然毁弃的大都市,特别是在毁灭后也未再遭受大规模破坏的城市遗址,在中国乃至世界大城市遗址中也较为少见。晋阳古城遗址的保护、发掘和研究,对探讨中国城市布局演变和盛唐城建规制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讲座地点:太原市博物馆
主讲人:常一民
时间:2023年12月16日
常一民,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二级文博研究馆员,九三学社山西省社教文化专委会副主任,2019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文物局首届张颔领军人才,太原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太原市第二季时代新人,太原市考古名家工作室领衔人。从事文物工作近40年,主持发掘徐显秀墓、晋阳古城遗址等。发表《晋阳古城遗址》《太原市隋虞弘墓发掘报告》《先秦太原研究》等论著、论文近百万字。主持发掘的北齐徐显秀墓获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个人获领队奖、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2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