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逐绿而进,守护黄河安澜(美丽中国·守护生态安全)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4-07-11 03:39: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高 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7月11日 第 10 版)

逐绿而进,守护黄河安澜(美丽中国·守护生态安全)

陕西省榆林市镇北台附近的长城生态防护林带。

新华社记者 邵 瑞摄

逐绿而进,守护黄河安澜(美丽中国·守护生态安全)

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辛店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工程人员在沟壑中进行淤地坝除险加固和提升改造。

新华社记者 李 贺摄

逐绿而进,守护黄河安澜(美丽中国·守护生态安全)

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陕西省延安市草木葱茏,生机勃勃。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摄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蜿蜒九曲,奔流不息。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黄河干流在陕境内全长719公里,流域面积达13.3万平方公里,对黄河生态保护与治理至关重要。

黄土高原曾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不懈努力,陕西黄河流域的主色调,已由“黄”变“绿”。近年来,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陕西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片土地上,绿意更浓、生态更美。

黄土地上“穿绿衣”

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里,乔灌草结合的林地一眼望不到边。移步向前,樟子松茁壮挺拔,长成一道绿色的“防沙屏障”。

很难想象,眼前的这片绿林,多年前是一片荒芜沙漠——

风沙漫天、满目萧索,曾是这片土地上的“黄色哀愁”。说起儿时记忆,附近老农直摇头,“有时沙尘暴刮几天,院里的沙子落一层,得用簸箕端着往外倒。”

治沙、造林,陕北人吹响了“绿色冲锋号”。

“如今,林地里的风速、水分、微生物等,都有系统监测。”在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治沙人张应龙看来,“治沙,要靠科学技术。”

纵目四望,林地看似平常,却藏着“三步造林”的探索——先栽植沙蒿,减少风蚀;再栽植灌木,拦住移沙;最后栽植乔木,逐步成林。“这样固沙保水能力更强,苗木成活率可达90%。”张应龙说。

“免浇水造林技术”“根际微生物固氮壮苗”……扎根毛乌素沙地21年来,张应龙和团队相继研发出一系列造林技术、模式。岁月流转中,这片土地“穿上绿衣”。张应龙团队的坚守付出,也换来亮眼的成绩:累计治理沙地42.8万亩,将治理区植被覆盖率从3%提升至65%。

一棵棵树、一锨锨土、一个个治沙英雄……如今,榆林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保存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0万亩,扩大到目前的2360万亩,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

一路南行,黄土高原上的陕西省延安市,也挥舞着“绿色画笔”——从卫星遥感图上看,经过20多年退耕还林,黄土高原“由黄变绿”。

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23年,延安市植被覆盖率由46%提高到81.3%。黄土高原上的造林热潮像支魔法棒,染绿了川梁沟峁。

如今,这里正向“深绿”挺进。

来到黄河岸边,延安市宜川县晋陕峡谷,山势陡峭、土壤贫瘠、种树不易。

“为了‘不留一寸荒山’,就要‘啃最难啃的骨头’。”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袁国荣介绍说,条件虽困难,造林不停歇,宜川县因地制宜,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石坑客土大苗”的方法——山陡留不住土,就在斜坡砌垒石坑;土层太贫薄,就从别处调配土壤;矮小苗木易遭野兔啃食,就栽种大树苗。

“迎难而上,透着陕北人种树的坚韧。”袁国荣说,2012年以来,当地用此方法累计造林3.7万亩,“开春后,沿黄山体绿色底色开始呈现;夏日登高远眺,林木郁郁葱葱。”

防沙治沙、退耕还林、植被修复……这些年来,陕西咬定青山不放松,将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2020年以来,陕西黄河流域累计完成营造林1835.84万亩,治理沙化土地389.25万亩。

筑起防线保水土

夏日炎炎,记者来到榆林市绥德县,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里,骄阳下的绿荫带来一丝清凉。站在高处远眺,一座座淤地坝拦沙淤地,一道道梯田高低错落,广袤的黄土地上缀满绿色。

辛店沟,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左岸,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坡陡沟深。曾经,这里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顺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大量泥沙涌入黄河。

加强黄河保护治理,关键是调节水沙关系,重点是减少入河泥沙。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至关重要。

如何防住泥沙?在辛店沟探索的“三道防线”治理模式,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第一道防线,是在梁峁坡地上,以修水平梯田为主,结合草田轮作,适当发展果园,制止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第二道防线,是在沟谷坡地上,以营造灌木林为主,相应发展用材林和人工牧草,增加植被,稳定沟坡,防止冲刷;

第三道防线,是在沟谷中,修筑以防洪、拦泥、生产相结合的大、中、小型淤地坝。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淤地坝,陕北人并不陌生——这是黄土高原地区创造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沟底筑坝,滞洪、拦泥、淤地、蓄水,让荒沟里“长”出良田。

“若形象比喻,‘三道防线’就是梁峁修田建园‘戴帽子’,沟坡植树种草‘披褂子’,沟底打坝淤地‘穿靴子’。”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生态工程建设科科长高健健介绍说,经过几十年努力,该流域的治理面积达到80%,林草覆盖率达到75%以上,“已基本实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清水常流’的生态治理效果。”

辛店沟,是陕北地区精准实施淤地坝、拦沙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2023年,陕西省水土流失面积较上一年减少1261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增加0.61%、达到70.15%。

“黄河干流(陕西段)全线连续两年水质达到Ⅱ类,流域年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0平方公里,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陕西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经过多年综合治理,也正化身为一条“生态长廊”。

来到渭河咸阳城区段,放眼望去,干净的河面上波光粼粼。近岸水草葳蕤,不时看到白鹭展翅掠过水面。

“渭河流域是黄河流域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咸阳市渭河生态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王振华介绍,渭河咸阳段综合治理经历了多个阶段:实施防洪治理,堤防加宽加固;改善水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之河”;柔性治水,生态修复治理……

“久久为功,这里的环境和水质迎来‘蝶变’,成为‘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亮丽风景线。”王振华说。

渭河咸阳段并非孤例。2023年,陕西黄河流域65个国控断面中优良水体比例达95.4%,连续两年总体水质达优。

借“绿”生“金”瓜果香

梁峁染翠、大河安澜。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走进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漫山遍野的苹果树长势正好。“在家门口打拼,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村民张忠前几年回村发展产业,家里经营了30多亩果园,“现在,苹果是村民的‘致富果’。”

南沟村,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沟道打坝、梁峁整地、山坡绿化……通过生态治理“组合拳”,荒山披绿衣,“山窝窝”里结出了“金果果”。

2015年起,南沟村建设集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和劳动实践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如今发展山地苹果3000多亩。

“2023年,村里苹果亩产值达1.2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1万元,其中苹果收入约占村民收入的一半。”南沟村原驻村干部张光红说,“以前,村集体经济没啥收入,去年实现了63万元的收益。”

绿色打底,黄土高原上果香四溢——目前,延安种植苹果331.7万亩、年产量432万吨,产量和面积均占陕西的1/3、全国的1/9。在延安200多万人口中,有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80万农民从中获益,苹果收入占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

依托绿色生态,黄河沿岸的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同样瓜果飘香。

抵达“冬枣第一村”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目之所及都是冬枣大棚,或高或矮,连绵起伏。

“站在小坡向东望,田里一片新气象。万亩冬枣方展现,家家户户十几万。自古农民都种田,如今这里变公园……”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一段顺口溜,朗朗上口,道出村里冬枣产业发展的好势头。

曾经,小坡村一带都是盐碱地,“只长盐蓬草,难长庄稼苗,种一葫芦收半瓢”。后来,经过长时间排碱改良,村里的碱、渍、涝地逐渐成为可耕良田。小坡人开始试种冬枣,大获丰收之后迅速推广。“家住黄河边,改造盐碱滩,吃上生态饭。”薛安全笑言。

近年来,大荔县以打造黄河绿色生态走廊为目标,加强水土保持、国土绿化、湿地保护,为美丽大荔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2023年,大荔冬枣产量50万吨,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果农户均收入超10万元,冬枣成为农民致富的“钱串串”。

不只是苹果、冬枣,放眼陕西黄河流域,蔬菜、猕猴桃、陕北小杂粮……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正蓬勃发展。从“生态美”到“生态富”,越来越多百姓借“绿”生“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陕西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努力,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1 05: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共护生态水源,济南成立“黄河安澜 生态警务”联建工作站
...工程服务中心在大冶水库举行乔店水库、大冶水库“黄河安澜 生态警务”联建工作站揭牌仪式,标志着公安与水利的联合建设更加深化,更加紧密,双方共同联手,同护一池净水,共保一方生态。
2025-03-22 09:39:00
黄河安澜,幸福流长
...亲河,是文明河黄河是忧患河,也是幸福河从灾害频发到安澜幸福黄河沿线九省(区)写出人民治黄新篇章黄河长垣段。 王相川/摄黄河本性有“三善”——善淤、善决、善徙,可谓来者不善,“
2025-09-16 03:29:00
守护大河安澜 谱写时代新篇
本文转自:甘南日报守护大河安澜 谱写时代新篇——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见闻刘家峡水电站大坝。 本组照片均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摄水电站厂房内
2024-06-09 07:37:00
河南新乡:以“检察蓝”守护黄河秀美安澜
...们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将强化履职、精准监督,守护黄河安澜,修复黄河生态屏障,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贡献强有力的检察力量。”新乡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聂涛表示。
2024-09-26 09:34:00
...、伊朗、巴基斯坦等国的外国友人跟随“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只见翻滚着的黄河水从排水洞喷涌而出,如黄龙腾空,掀起排排巨浪,生
2025-09-21 07:37:00
陕西守护黄河安澜,“母亲河”生态环境治理如何“对症下药”?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图为黄河壶口瀑布。资料图 张一辰 摄中新网西安7月5日电 (记者 张一辰)“黄河流域矛盾最集中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的短缺。要坚持最严法治观,坚决依法惩治各类破坏
2023-07-05 22:21: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一河安澜,万里新图——两个黄河项目亮相“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大河网讯 一河安澜,万里新图。9月18日,在“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围绕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项目重磅发布,共同勾勒出人水和谐、造福人民的“幸福
2025-09-19 13:33:00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安澜黄河护佑甘肃
...米的兰州九州台,蜿蜒黄河尽收眼底。从这里望去,黄河安澜,两岸繁华,人们安居。回顾历史,沿河而居的人们始终在与黄河水患作斗争。在甘青交界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有着大
2023-10-15 11:22:00
济南“生态警务”守护黄河安澜
...黄河宁,天下平”。济南市公安局创新提出并实施“黄河安澜·生态警务”,以现代警务守护黄河奔流,勾勒出绿水青山和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汇聚生态保护合力初冬时节,水汽丰沛的济南市百里黄
2023-12-11 15:41: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唐槐电子与装备制造园区的阳光三极智能煤矿感知装备产业化项目钢结构厂房日前正式竣工,标志着这一省级重点智能制造项目进入关键冲刺阶段
2025-11-02 06:46:00
摄制丨河北日报见习记者安洋 记者王育民11月1日晚,唐山籍青年歌唱家吴琦独唱音乐会在唐山大剧院举办。她用歌声回报这片养育她的土地,用音乐诉说不变的乡情。
2025-11-02 06:54:00
10月31日下午,山西公安英模“五进”法治宣讲太原专场首场活动在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西铭矿举行,为企业200余名职工代表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
2025-11-02 07:17:00
第四届文博社教案例宣传展示活动终选会,10月28日在河南安阳落幕,遴选出精品案例30项、优胜案例67项。太原市博物馆“对望时空·探访古人”项目入选研学类优胜案例
2025-11-02 07:17:00
近日,小店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组织学生开展“阳光出行”社区实践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园,走进自然与生活场景,在观察
2025-11-02 07:17:00
奋进的河北·“十四五”答卷丨大数据里“读”河北(七):“数字孪生”让未来之城更“聪明”
雄安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数字孪生”让未来之城更“聪明”——大数据里“读”河北(七)10月27日傍晚时分
2025-11-02 07:36:00
河北日报讯(记者方素菊)从省统计局获悉,河北省202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登记工作11月1日正式启动。本次调查以户为单位进行
2025-11-02 07:37:00
河北日报讯(记者马朝丽)10月31日,2025河北文旅京津宣传推广周走进天津街区活动在意式风情区举办。河北文旅推介官围绕“徒步长城观秋光”“泛舟运河感秋韵”“登临雄峰赏红叶”“浸润温泉秋康养”“穿越古城寻秋迹”五大主题
2025-11-02 07:41:00
串联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星光·燕赵号”开启秋冬季全新运行计划河北日报讯(记者方素菊、陈正)从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
2025-11-02 07:41:00
河北社银合作构建“15分钟社保服务圈”将高频业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河北日报讯(记者解楚楚)10月28日,河北省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与金融系统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石家庄举行
2025-11-02 07:42:00
高品位建设城市生态绿廊
11月1日,居民在宁晋县凤鸣湖公园赏景游玩。宁晋县不断加大生态治理与修复力度加快城市更新改造高品位建设城市生态绿廊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城市11月1日
2025-11-02 07:43:00
“田间课堂”体验收获的快乐
10月29日,在邢台三中教育集团高新校区劳动实践拓展基地,学生们采挖红薯。当日邢台三中教育集团高新校区组织学生走进劳动实践拓展基地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秋日“田间课堂”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艰辛体验收获的快乐10月29日
2025-11-02 07:44:00
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开展“重阳送健康・中医护夕阳 ”义诊活动
鲁网11月1日讯(记者 于胜涛 通讯员 韩丽丽)为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切实守护老年人身心健康,10月28日,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晓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区政协与即墨民建举办“重阳送健康・中医护夕阳”主题活动
2025-11-01 15:40:00
青岛“老字号新活力”焕新创新展启幕,让老传承“潮”起来
鲁网11月1日讯10月31日,“国际海洋美食之都 青岛食材荟”系列活动之“老字号·新活力”焕新创新展在鑫复盛礼记酒店正式启幕
2025-11-01 15:40:00
家校同心育芳华 共话成长向未来——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高二家校座谈会圆满举行
鲁网11月1日讯金风送爽,秋意正浓。为进一步凝聚家校育人合力,共促学生成长,10月31日,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举行高二家校座谈会
2025-11-01 15: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