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朱棣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时期唯一一位藩王造反成功的典范,他的成功,可谓是历尽了千难万险,多次深陷险境,却都能化险为夷,个中原因,固然有建文帝方面决策失当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得益于每次都有儿子朱高煦的拼死保护,白沟河之战,朱棣差点被南军将领翟能活捉,是“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才转危为安,东昌之战,燕军惨败,朱棣只身逃走,又是朱高煦率军将父亲救了下来,可以说,没有朱高煦,朱棣或许早就被活捉或被斩于阵前了。
当然了,朱高煦也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人,他之所以这么拼命,除了出于父子之情外,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因为他的终极目标是造反成功后的太子之位。他这种心理在后来的浦子口战役中就表露无遗。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燕军南下,在浦子口再次被明军打败,关键时刻,还是朱高煦再次率领骑兵赶来,朱棣大喜过望,鼓励道:“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同时还加了一句充满诱惑力、给朱高煦无限遐想空间的话:“勉之!世子多疾。”朱高煦听后,顿时精神百倍,如同打了鸡血一般,“率众殊死战”,最终打败南军,燕军得以顺利进入南京。
朱高煦之所以要如此拼命,是因为他从父亲的话语当中听出了深意,所谓“勉之!世子多疾”表面意思就是努力吧,世子多病!这句话到此戛然而止,给了朱高煦无限的遐想,在他看来,这是父亲承诺将来传位于他的强烈信号,也就是说,只要自己打败了敌军,父亲登基为帝,自己就是皇太子,也就是将来的皇帝,因此为了自己将来的皇位,他才奋勇当先,一鼓作气,终于杀退南军。
可事实证明,朱棣这次是给他开了个空头支票。
历经三年多的“靖难之役”,朱棣最终还是如愿以偿登上了皇位,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立储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一开始,朱棣确实是想立朱高煦的,因为朱高煦英明神武、能征善战,颇有乃父之风,但自古立长不立幼,况且长子朱高炽性格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早在朱元璋在世时,就已经被立为了世子,这让朱棣颇感棘手。
为此,朱棣还在立储问题上征求过群臣的意见,毫无意外地形成了两边倒的局面,武将们纷纷主张立次子朱高煦,而文臣们则全部支持立长子朱高炽,后来经过以解缙为首的一干大臣的周旋,朱棣最终还是立了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对于这样一个结果,朱高煦应该是挺郁闷的,自己辛辛苦苦白忙活了半天,敢情都是在为哥哥做嫁衣,自己什么好处都没捞得,每每想起这件窝心事,父亲的“勉之!世子多疾”还依稀回荡在耳边,对父亲开始感到不满,一颗造反的种子就此埋下。
当然了,他对形势还是有清醒的认识的,鉴于父亲太过于生猛,父亲在世时,他是不敢造反的,只能乖乖的等,待父亲归天之后,准备大干一场,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皇位。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驾崩,朱高炽登上帝位,可还没到十个月又驾崩了,英明神武的朱瞻基继位,此时,朱高煦已经没耐心再等下去,决定举兵造反,最终被侄子朱瞻基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自己也被烤死于铜缸之中。
朱高煦应该也算是个可怜人,自己拼死拼活、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被哥哥来了个坐享其成,那就等机会吧,可几十年下来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自己等到花都谢了,皇位还是没自己的份,耐心耗尽之下,匆忙起兵造反,却被自己的侄子一举歼灭,自己也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和父亲当年“勉之!世子多疾”的空头支票是有着直接联系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3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