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想象一下,一个人一生中过了七次“皇帝梦”,却每次都与皇位擦肩而过。
听起来像电影里的情节,但这竟然发生在历史真实人物身上。
而他,还是朱棣最长寿的孙子,甚至享有与皇帝相当的尊荣和待遇。
为什么他会如此命运多舛,又为何能屡次失去却依旧活得风光?
他的故事里,藏着怎样的宫廷风云和家族权力博弈?
一切答案,都在接下来的历史细节中。
公元1425年(明朝洪熙元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在登基10个月后,猝然驾崩,让整个王朝惊慌失措。张皇后连忙和杨士奇、杨荣、夏原吉、张辅等几位核心的大臣秘议,该如何保证皇位平稳地过度。
最后,大家通过协商,有三件事刻不容缓:
第一,要最大范围地封锁消息,不能让汉王朱高煦等人趁机作乱。
第二,立即派心腹之人去南京,迎接正在快马加鞭赶来的太子朱瞻基,只有朱瞻基顺利继位,才能稳住大局。
第三,从南京到北京,路程遥远,在朱瞻基未到京城之前,需要找一个人来监国,代替皇帝执行皇权,但到底找谁监国,杨士奇等人也不好推荐。
关键时刻,张皇后显示出了自己的杀伐决断,他立即推荐五皇子朱瞻墡临时监国,获得大家首肯。
朱瞻墡是朱瞻基的同母弟,是张皇后的亲儿子,排行第五,当时封为襄王,只不过由于刚满18岁,朱高炽疼爱这个儿子,所以让他住在京城,暂时没有去封地就藩。
接下来,明朝就出现了比较奇葩的一幕,皇太子朱瞻基此前被父亲任命为监国,此时正从南京在回京的路上,而在北京城,朱瞻墡又被任命为监国。明朝竟然出现一南一北两个监国,在大一统的王朝中,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在明朝,朱瞻墡被称为“明朝最牛皇叔”,他历经7朝,3次和皇位擦肩而过,最终成为明朝藩王的楷模,享受藩王最高礼遇。
本文笔者和大家分享朱瞻墡,拨开复杂的历史背景,希望大家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藩王。一、皇后嫡子排行第五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燕王朱棣之长子朱高炽年满18岁,朱元璋下旨,封朱高炽为燕王世子。虽然朱棣并不喜欢他这个长子,但朱元璋一直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坚决执行者,所以,燕王世子的人选,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朱高炽了。
根据《明史·卷八·仁宗本纪》记载,朱高炽自幼在南京读书,朱元璋一直很喜欢朱高炽。所以,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不仅封朱高炽为燕王世子,还给朱高炽赐婚,把指挥使张麒之女张氏封为燕王世子妃。
《明史·张麒传》记载:
洪武二十年以女为燕世子妃,授兵马副指挥。
在明朝初年,张麒的地位并不算显赫,他的弟弟张麟是朱元璋的女婿(娶朱元璋第八女福清公主)。
朱元璋肯定没有想到,他给朱高炽娶的这位妻子张氏,会成为后来的诚孝昭皇后,她历经六朝,成为明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女子。
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炽和张氏完婚,张氏的出身并不高,他嫁入燕王府后,对朱高炽非常敬重,夫妻二人关系极好。不仅如此,张氏也是一位优秀的儿媳妇。《明史·诚孝昭皇后传》中记载:
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
即,张氏性格温顺,侍奉公婆,朱棣和徐氏(朱棣之妻、徐达之女)对这个儿媳非常满意。
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当时朱元璋已经卧病在床,张氏为朱高炽生下长子朱瞻基。据《明史·宣宗本纪》记载,朱瞻基出生的时候,朱棣正好做了一个梦,梦到朱元璋送给他一个大圭,大圭乃古代祭祀重器,代表着皇权。所以,朱棣一直对朱瞻基非常偏爱。靖难之役后,朱高炽能被立为太子,朱瞻基为其父加分不少。
朱瞻基生在了靖难之役之前,又深得祖父朱棣喜爱,他的两个弟弟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永乐三年,张氏生下第二子,取名朱瞻墉;第二年,张氏又生下第三子,取名朱瞻墡。
在史书中,朱瞻墉比较平庸,而朱瞻墡虽然比不上大哥朱瞻基,却比三哥朱瞻墉出彩的多。《明史·诸王传》:
襄宪王瞻墡,仁宗第五子,永乐二十二年封。庄警有令誉。
这里有一句“庄警有令誉”,说明朱瞻墡从小机灵端庄,很得众人赞誉。
虽然不是长子,但身为皇后嫡子,又深受父母喜爱的朱瞻墡,注定要为明朝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接下来,朱瞻墡将见证大明朝多个风雨时刻。二、当皇子的日子太短
在永乐一朝,朱高炽一直过得战战兢兢,他被立为皇太子。朱高炽以太子身份监国多年,为了不引起父亲的猜忌,他在朝中从来不敢拉拢大臣。即使这样,二弟朱高煦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朱高炽的攻击,朱高炽“太难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高炽要求自己的儿子们一定要谨言慎行,尽量不要给自己惹麻烦。所以,朱瞻墡在永乐朝长到了18岁,一直非常低调。
永乐二十二年,65岁的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的途中,病逝在了榆木川。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夺权,命人将朱棣的遗体装在密封的铅罐中,假装朱棣还活着。然后秘密派人进京通知朱高炽,朱高炽精心布局,派朱瞻基去草原迎接朱棣灵柩,然后控制了朝局。
永乐二十二年九月初七,朱高炽正式登基,是为明仁宗。他册封妻子张氏为皇后,册封长子朱瞻基为太子。同时,朱高炽把自己成年的儿子一一封王,五皇子朱瞻墡被封为襄王。或许出于对朱瞻墡的疼爱,朱高炽并没有让朱瞻墡立即到襄阳就藩,反而把他暂时留在了京城。
对于朱瞻墡来说,做皇子比做皇孙要畅快的多,当时大哥朱瞻基的太子之位十分稳固,朱瞻墡安心做一个藩王即可。
然而,让朱瞻墡没想到的是,他做皇子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很快就成了皇弟。
洪熙元年四月初,朱高炽听闻南京多次发生地震,派太子朱瞻基去南京监国。朱瞻基刚离开一个多月,到了五月二十八日,朱高炽患病,急忙派人去南京召朱瞻基回朝,第二天,派去接朱瞻基的人刚离开京城没多远,朱高炽便驾崩了。
朱高炽的突然离去,让整个明朝都猝不及防,所以,张皇后和杨士奇等人商量,一方面派人迎接朱瞻基,另一方面让朱瞻墡监国。
根据杨士奇为夏原吉(谥号“忠靖”)写的墓志铭上记载:
仁宗宾天,夏忠靖公受顾命。时宣宗为皇太子,监国南京,中外汹汹,有汉庶人之忧。太后以公东宫旧辅,凡军国事悉命公裁处。公密谋急迎驾还京。驾将至,群臣出迎,太后密命公留佐襄王监国。
意思是,张皇后让夏原吉辅佐襄王朱瞻墡监国,后来太子朱瞻基赶到京城,群臣都去迎接,张皇后可能出于安全的考虑,并没有让夏原吉和朱瞻墡出城相迎,而是让夏原吉仍然辅佐朱瞻墡。
可见,朱瞻墡监国的时间,一直延续到朱瞻基回到京城。此后,朱瞻基登基为帝,是为明宣宗,朱瞻墡的监国使命才算正式结束。朱瞻墡从一个皇子,变成了皇弟。
其实,张皇后有三个儿子,除了皇长子朱瞻基、皇五子朱瞻墡外,皇三子朱瞻墉也是皇后嫡出。明仁宗驾崩的时候,朱瞻墉也在京城,张皇后没有让皇三子监国,反而让皇五子来担当此任,也可以看出朱瞻墡有过人之处。三、我本无心向皇位
朱瞻基在位后,对这个五弟也十分信任。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造反,朱瞻基在杨荣、张辅的建议下,决定御驾亲征。这个时候,朱瞻墡又一次被大哥委以重任。《明史·宣宗本纪》记载:
己巳,亲征高煦,命郑王瞻飐、襄王瞻墡居守,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将前锋,大赉五军将士。
意思是,明宣宗让二弟朱瞻飐(明仁宗庶出次子)、五弟朱瞻墡留下了监国。《明史·朱瞻飐传》中说“瞻飐暴历,数毙人杖下”,可见朱瞻飐为人比较残暴,明宣宗让朱瞻飐监国,或许因为朱瞻飐年长。但是,明宣宗抛开三弟不用,偏偏让五弟和二弟一起监国,就能看出他对五弟朱瞻墡另眼相看。
《明史》云:
各处所奏机密重事启知,遣人驰奏。如强盗、反狱等事不可缓者,即时启知施行;及修治军器之属,急用诸物,公同会计……
意思是说,朱瞻飐和朱瞻墡监国,遇到机密的事情,会立即派人快马加鞭请示朱瞻基。如果遇到强盗、反狱等实在太紧急的情况,就立即处置。因朱瞻基是御驾亲征,作为监国,除了处理朝政外,还要供应前方的军粮和武器等,二位监国都会和诸位大臣商量,妥善安排军需供应。
后来,朱瞻基成功活捉朱高煦,大军凯旋,看到京城秩序井然,对二位弟弟夸赞不已。两年后,也就是宣德三年,朱瞻基的长子、两岁的朱祁镇被立为太子,大臣们认为,既然国本已定,就应该让诸位藩王离开京城,到封地就藩。朱瞻基才改封弟弟朱瞻墡为“湘王”,就藩长沙,终宣德一朝,朱瞻墡再未回到北京。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38岁。太子朱祁镇仅有9岁,当时有人认为,主少国疑,为了保证王朝的正常发展,特殊时期,应当采取“兄终弟及”的方式,让湘王朱瞻墡登基为帝。
因为朱瞻墡是张太后的亲儿子,大家以讹传讹,认为这是张太后的主意。一时间,人心思动,在明知有太子的情况下,很多“墙头草”竟然不表态拥立太子,而是等着张太后发话。
张太后听闻后,急忙召集群臣到乾清宫,明确告诉大家,朱祁镇虽然年幼,但名分已定,自己绝对没有扶持幼子登基的想法。这时,群臣才集体拥立朱祁镇。朱祁镇登基,是为明英宗,张太后因此成了“太皇太后”。
且说当时朱瞻墡远在长沙,一个月后,他才听到有人要拥立自己为帝的消息,朱瞻墡诚惶诚恐,赶紧上奏表示自己无德无能,绝对不敢觊觎皇位。等他的奏折送到京城,朱祁镇早已登基。
到了第二年(正统元年),朱瞻墡突然被“挪”了地方。《明史·诸王传》记载:
正统元年徙襄阳。
奇怪的是,正统元年,朱祁镇的二叔朱瞻飐、三叔朱瞻墉、六叔朱瞻堈等都还在世,而被迁徙封地的皇叔,只有两人,一个是五叔朱瞻墡,一个是七叔朱瞻墺。七叔为何要迁封地,《明史》上给出了具体原因:
英宗即位之十月,以韶多瘴疠,正统元年徙饶州。
朱瞻墺被封韶州,他身体又不好,他认为韶州“多瘴疠”,上书给明英宗,自请迁徙封地。后来明英宗才给七叔迁到了饶州。反观朱瞻墡呢,他从长沙迁到襄阳,则没有给出任何理由。
因此,笔者猜测,朱祁镇当时虽然年幼,但辅政的“三杨”等人或许考虑到去年曾有人试图拥立朱瞻墡为帝,为了以防万一,不如将朱瞻墡的封地迁徙,这样可以动摇他的根基。因此,从此之后,朱瞻墡从“湘王”又被改回了“襄王”。
这是朱瞻墡第一次和皇位擦肩而过,他本无心皇位,无奈有人考虑过他,他或许还因此受到迁怒。不得不说,以当时的形势,如果他的母亲张太后支持他的话,朱瞻墡还真有可能登基为帝。四、接二连三的机会
明英宗朱祁镇年少登基,当时有太皇太后和三杨辅佐,明朝还算政通人和。随着太皇太后和三杨的去世,明英宗完全掌控了王权,他开始不那么“乖”了。明英宗希望自己能像太祖、太宗那样驰骋疆场,于是,宦官王振便怂恿他亲征瓦剌。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带着大明朝的50万精锐御驾亲征,王振为了向家乡人显摆自己的权势,力劝明英宗绕道他家乡蔚州,不料,在这里遭到了瓦剌人突袭,明朝50万精锐和勋贵集团在此战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也因此成为瓦剌人的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明英宗也成了明朝唯一一个做过俘虏的帝王。明英宗被俘,让明朝陷入极大的恐慌,当时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年仅两岁,瓦剌人又以明英宗为要挟,讹诈明朝。于是,有人提出,为了大明朝的国运着想,应该另立新君。这时,朱瞻墡又一次成了储君人选。
《明史·诸王传》记载:
英宗北狩,诸王中,瞻墡最长且贤,众望颇属。
这一次,可以说是朱瞻墡距离皇位最近的一次。侄子朱祁镇被俘,朱祁镇之子又只有两岁,国赖长君,因为朱瞻墡是先帝(朱瞻基)的胞弟,也是诸位藩王中“最长且贤”,在宗室中威望最高。所以,朱瞻墡的呼声很高。
当时,太皇太后张氏已经去世,后宫中朱祁镇之母孙太后最具话语权,孙太后虽然心疼亲儿子,但也要为大明朝安危着想,在关键时刻,孙太后听了大臣们的建议。《明史》云:
太后命取襄国金符入宫,不果召。
孙太后派人取来襄王朱瞻墡的金符,然后派人召小叔子朱瞻墡入京。
孙太后已经派人去了襄阳,但几乎同时,兵部侍郎于谦等人建议拥立朱祁镇的庶弟、郕王朱祁钰为帝。由于朱祁钰当时就在京城,孙太后于是答应于谦的建议,朱祁钰于是登基,是为明代宗。
朱祁钰登基之后,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让明朝避免了一场“靖康之耻”。但由于相隔甚远,朱瞻墡并不知道朱祁钰已经登基,朱瞻墡在接到孙太后召他入京的诏书后,再一次推辞。《明史·诸王》记载:
瞻墡上书,请立皇长子,令郕王监国,募勇智士迎车驾。书至,景帝立数日矣。
朱瞻墡的意思是说,明英宗有儿子,还有弟弟,他这个叔叔突然来接盘,在礼法上说不过去。最好能扶持年幼的朱见深继位,让朱祁钰来监国,然后派智勇之士,去救明英宗回来。
等朱瞻墡的奏折送到京城,朱祁钰早已登基数日,北京保卫战都要打响了。
朱祁钰登基后,遥尊大哥朱祁镇为太上皇,后来朱祁镇归来,朱祁钰怕朱祁镇会重夺皇位,下令将朱祁镇幽禁在南宫之中。朱瞻墡听说后,给朱祁钰写了一份奏折,《明史·诸王传》记载:
又上书景帝宜旦夕省膳问安,率群臣朔望见,无忘恭顺。
朱瞻墡的意思是说:既然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钰作为弟弟,每天要去个太上皇问安,率领群臣去朝见太上皇,不要忘了恭顺。
不得不说,朱瞻墡的心肠还是比较厚道的。他当年做过明宣宗朱瞻基的弟弟,知道做弟弟的本分,因此劝朱祁钰不要为难朱祁镇。
朱祁钰接到朱瞻墡的奏折之后,十分不悦,但毕竟朱瞻墡是他的亲叔叔,他下旨褒奖了朱瞻墡。
公平地说,明代宗朱祁钰是一位好皇帝,但他一生做错了两件事:第一,他当上皇帝后,成了权力的奴隶,将哥哥囚禁起来。第二,他登基时,孙太后曾有约定,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不能动,可朱祁钰却废掉了侄子的太子之位,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朱祁钰想将皇位彻底留在自己一脉,可惜天不遂人愿,他的儿子朱见济仅仅当了一年的太子便夭折了,导致国本空悬。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因为无子,大臣们陷入恐慌。当时,明朝名臣、三元及第的左春坊大学士商辂建议重立朱见深为太子,被朱祁钰否决。大家见朱祁钰无意将皇位留给朱见深一脉,便只有另想办法,例如,大学士王文就力劝朱祁钰迎接皇叔朱瞻墡或者朱瞻墡之子来京继承皇位。
这是朱瞻墡第三次和皇位擦肩而过,只是,当时朱祁钰病入膏肓,并没有认同王文的建议。此时,朱瞻墡已经51岁,当了半辈子的藩王,即使朱祁钰同意,估计朱瞻墡也不会入京。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夜,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登基,朱祁钰八年的帝王生涯就此结束。
朱祁镇登基后,听闻有人欲迎外藩入京,把矛头直指朱瞻墡,对朱瞻墡产生了疑心。史载:
英宗复辟,石亨等诬于谦、王文有迎立外籓语,帝颇疑瞻墡。
后来,朱祁镇在太后那里看到了朱瞻墡的上述两份奏折,知道朱瞻墡一直对自己多有维护,非常感动,不仅解除了对朱瞻墡的怀疑,还下旨召朱瞻墡来京,和这位皇叔长谈。五、藩王最高礼遇
朱瞻墡入朝,明英宗亲自宴请,用餐完毕,朱祁镇问:“皇叔久不入京城,若有什么要求,尽管向朕开口!”朱瞻墡说:“臣来的路上,路过开封,开封父老拦路告状,说按察使王槩被人诬陷下狱,恳请臣求陛下明察。”
朱瞻墡所求之事,不是自己的私事,而是百姓所请。明英宗立即下旨释放了王槩。可见,明英宗对叔叔非常信任。
朱瞻墡只在京城盘桓了几天,没有私自见大臣,除了祭拜祖陵,并没有多走动。后来朱瞻墡离京,朱祁镇亲自送到午门外,挥泪和叔叔告别。朱瞻墡望着朱祁镇,最后说了一句:
“万方望治如饥渴,愿省刑薄敛。”
意思是说,天下百姓都希望能过上太平治世,希望陛下能够减少刑狱、轻徭薄赋。
朱瞻墡给明英宗说的话,都是为了百姓。明英宗拱手拜谢叔父,叔侄二人就此别过。
其实,明英宗虽然是一位奇葩皇帝,但他二次登基之后,还是有一定作为的。
明英宗天顺四年,朱瞻墡再次奉诏入朝。离京那天,明英宗亲自骑马跟在朱瞻墡的肩舆之后,送朱瞻墡到卢沟桥。朱瞻墡诚惶诚恐,劝明英宗说:“以君送臣,不符合礼法。”没想到,明英宗却说:
“王德厚望尊,今日非以君送臣,乃以侄送叔,何乱之有!”
意思是,叔叔你德高望重,今天并不是皇帝送臣子,而是侄子送叔叔!
朱瞻墡听完,不敢违拗,却让人把自己的肩舆倒着抬,表示自己不敢背对着明英宗。明英宗看到皇叔一片赤诚,非常感慨。
《明史·诸王传》云:
岁时存问,礼遇之隆,诸籓所未有。成化十四年薨。
明英宗和明宪宗在位期间,每年都要派人到襄阳问候朱瞻墡,朱瞻墡所享受的待遇,是藩王中最高的。明宪宗成化十四年,朱瞻墡去世,享年73岁。
朱瞻墡是明朝较为特殊的一位藩王,他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合计7朝6帝,长时间享受明朝藩王的最高礼遇,对英宗、宪宗两朝,影响深远。
从朱瞻墡的人生轨迹来看,他生于靖难之后,从出生就锦衣玉食,作为仁宗之子、宣宗之弟、英宗皇叔,朱瞻墡在3次有机会面对皇位时,都能守住臣子本分,这非常难得。
笔者对朱瞻墡有三点总结:
第一,朱瞻墡首先是一位恪守本分的臣子,他没有觊觎皇位之心。
第二,朱瞻墡是一位仁厚的皇叔,从他劝朱祁钰善待朱祁镇一事上,就能看出。
第三,朱瞻墡是一位有能力的藩王,只是,碍于自己的身份,朱瞻墡除了短暂的监国外,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云: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作过分的企求、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的人,才是“常足”,朱瞻墡这样的人,就是“常足”之人。可惜,在历史的各个时期,这样的人不多,反面教材却比比皆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03 14: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