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职称代办,不过退费”“代评职称,不必上课”……以职称代办为由收取“服务费”“代办费”等费用却拖延或拒绝退费等乱象,层出不穷。这次,找到贵州一家公司代办职称的孔女士中招了。
近日,来自广东的孔女士向“天眼问政”栏目反映,经人介绍,她在贵州建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职称评审合同,“说是不用上课包过,从2023年5月至8月我先后支付了多笔款项,费用共计57600元,但到现在我的职称也没有评下来,也联系不上他们退费。”孔女士说被套路的不止她一个,他们中有当事人曾经报警过,但派出所表示这是合同纠纷没有立案。
签合同付首期款 无法办理也不退款
日前,记者联系上了孔女士,她就职于广东省一家公司,2023年,之前有过工作对接的业务员到了贵州建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工作,说可以代办职称。孔女士也想评职称,便在他的介绍下与贵州建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网上签订多个职称代评合同,并支付了首期款。
“刚开始,他们收集了一些评职称需要的资料,后面我发现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做这个事情,想要退款,但这家公司以资金紧张为由拖延退款。”几次索要退款无果,孔女士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她到自己居住地派出所报了案,但被列为经济纠纷并未立案。
孔女士与贵州建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的合同与发票
此后,孔女士了解到被套路的不止她一个,和她一样的还有很多人,从几千元到几万元,涉及的金额加起来有几十万元。他们中有人采取了司法诉讼程序。从该企业企查查信息中可看到,该公司有多项列入被执行人的信息。
“我也向法院提交过两次起诉,一次不成功还有一次在审查中。”孔女士说,她走了司法途径,但司法程序周期较长,担心该公司会将资产进行转移,希望得到媒体的帮助。
孔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受害人中就有人反映曾在2023年通过媒体曝光过贵阳一家从事职称代评的咨询公司。“我们觉得这些公司可能都是由一伙人操作的,因为他们无论是销售模式、承诺内容还是公司运营模式都是高度相似的。2022年是贵州华业众创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借着职称评审进行敛财,他们通过网络宣传职称评审骗取大量钱财,之后就会以‘破产’套路跑路,让受害者投诉无门,只能起诉,起诉后也不退款。”
孔女士从贵州建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法人的朋友圈看到,现在他们又以一个新的公司贵州众合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展“职称评审”业务。“我们问过那个法人,他说他只是现在这个公司的管理人员。”
对于孔女士的说法,记者看到2023年确实有贵州的媒体曝光过一家咨询公司,这几个公司的企查查信息也都显示有经营异常、被执行人等信息,但对三家公司是否为同一群人这个说法,尚待有关部门核查。
公司人去楼空 相关部门调查中
就孔女士提供情况,记者来到贵州建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所在地,但这里早已人去楼空。再向物业询问后得知,该公司在两个月前就已经搬走,搬去哪里他们并不清楚。记者尝试联系公司人员,但一直联系不上。
企查查上的贵州建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情况
该公司从事职称代评业务是否符合规定?记者电话联系了南明区人社局反映相关情况。接线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职称评审是只接受个人申报的也就是单位承报个人申报的才行,不接受代评。公司的话如果是员工进行正常职称申报可以,公司负责审核人员的资质由个人进行申报,现在都是系统申报。职称申报按规定是不允许有代评公司,这不符合评审要求,对于代评公司申报评审的这种情况,查实的话则将被取消资格。”
当记者问该公司从事职称代评业务是否符合规定、公司开展职称类业务是否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追认时,该工作人员没有给予正面回应,只表示这些情况应由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没有这种业务也没有这种公司,一般只有建筑类公司等需要职称申报的会以公司进行申报,我们不允许有代评公司的。至于这个公司的成立是归市场监管局管、合不合规,由市场监管去审核,但代评公司申报是不符合职称申报要求的。”该工作人员说。
随后,记者向南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反馈了相关情况,该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公司涉及市场监管领域的违法行为前期已立案,目前正在调查中。”
记者从该企业企查查信息看,该公司已于2024年6月21日被南明区市场监管局列入经营异常。记者问到该公司法人关联了多家公司、但不知道是否是同一类型企业时,南明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你们反映的情况,与该公司法人关联的企业,我们将再去现场查看了解相关情况并进一步核查,对涉嫌违反市场监管领域的违法行为,依法立案调查,对相关违法线索,能并案调查的则并案调查,一经查实构成市场监管领域的违法行为,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之后,记者就该公司开展职称评审业务是否符合规定由市场监管局审核这一问题,询问了南明区市场监管局。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各部门所从事的职责方面来说,公司的营业执照由市场监管局办理,经营过程发生的违法行为由各职能部门依职权处理,有些涉及职能交叉的我们也会有由主管部门牵头的联合执法行动。该公司实际开展职称代评业务,职称评审业务主管部门为人社部门,在职称代评问题上需要主管部门对行业进行监管、宣传和指导,我局依职责对广告、价格等涉及市场监管局职能职责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职称评审包过”?律师给你支招
就孔女士的遭遇,记者咨询了“天眼问政专家团”成员、贵州省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贵州忠章(普安)律师事务所律师胡志红,就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对于该公司称“职称评审包过”的行为,如何定性?是否存在欺骗消费者,能视为诈骗吗?
律师:该公司的行为构成民事欺诈。根据《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第六条、第十三条等规定,职称评审需要经过个人申报、单位推荐、部门审核、专家评审、结果公示、核准备案等环节。申报职称评审的人员还应当符合相应职称评审规定的申报条件。故,职称评审能否通过存在不确定性,但该公司称“职称评审包过”明显与事实不符,属于虚假承诺,构成民事欺诈。另,根据《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第二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百五十七条等规定,职称评审结果是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的重要依据。而该公司与孔女士签订的职称评审合同意在通过不正当方式违规获取职称,严重扰乱职称申报、评审的正常秩序,违背公序良俗原则,也是属于无效合同。
该公司存在欺骗行为,但尚不构成诈骗。一般来说,区分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应当从欺骗内容、欺骗程度和非法占有目的这三个方面进行界分。具体到本案,该公司虽存在欺诈的行为,但难以认定该公司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孔女士所支付费用的目的,该公司系以资金紧张为由拖延退款,尚不存在逃跑、挥霍收取的资金、转移财产等不法行为,虽然企查查显示该公司被列为被执行人,仅证明公司经营上存在资金周转问题。故,该公司的行为不能视为诈骗。
针对此类案例,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权?如何挽回损失?
律师:首先,消费者可以向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投诉并要求返还支付的费用;其次,可以向该公司所在地的基层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若上述维权渠道不能未能退还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如果走合同诉讼途径,流程大概是什么样的?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律师:受害人可以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和履行情况等事实,拟好民事起诉状,并提交相关证据材料(例如服务协议、支付凭证等),在合同履行地或该公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立案、交纳诉讼费。法院立案受理并确定开庭时间后,会送达相关诉讼文书,收到法院文书后,根据传票确定的时间带上证据原件准时出庭参加诉讼活动。
一般情况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且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自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审结。若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自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审结。一审判决支持受害人的诉讼请求,双方在判决生效后十五日内不提起上诉,则一审判决生效。该公司不履行义务的,受害人可在判决书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发现“花钱保过评职称”的情况在网络上有很多。以“职称评审”为关键词在某网络平台检索,出现的基本都打着“无需考试、可跨级评审职称申报开始……”等广告。
记者随机进入一个网页,“无需考试、全国通用”等字样在页面海报上十分醒目。该公司有工作人员加了记者微信,其宣传内容基本都是“有社保、大专学历就可评、费用几千到几万不等,许多证书都可以办,先付首期款,拿证付尾款……”工作人员还说,他们评的证书是人社部官网可查。
记者了解到,针对“职称代评”虚假宣传、虚假合同与代办诈骗问题,我国一些地方已开展专项治理,但还是有机构戴着“面具”运作“职称代评”业务。
要治理这一乱象,一方面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对虚假宣传、虚假合同、职称代办诈骗加大查处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评职称者也要转变通过购买职称代评服务搞定职称评审的观念,提高对中介机构服务的识别能力。
给广大消费者提个醒,当遇到打着职称代评的幌子、不断发消息哄骗支付首期款时,应注意甄别。评职称应根据人社部的相关规定走正规渠道,谨防上当受骗。评职称要靠真本事,花钱请机构包装材料、违规运作职称评审,也属于当事人弄虚作假,被查实也会面临被取消资格的后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龙飘
编辑 肖慧
二审 何涛
三审 刘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1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