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华西都市报
省人大代表、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小学教师吴利梅:
乡村任教18年,我的讲台在大凉山
吴利梅和学生们合影。
吴利梅在会场。
人物名片
吴利梅,省人大代表,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小学教师。在凉山任教21年,其中在大凉山腹地乡村小学任教18年。
1月20日晚7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凉山代表团驻地。
“你吃饭了吗?我给你拿了个石榴。”吴利梅快步走下台阶,一边问,一边将一个大大的石榴塞到记者手里。
吴利梅说,这个石榴,是同行的驻会理市省人大代表在动车上送给她的,“看见年纪小的孩子,就总想给他点什么,成习惯了。”
吴利梅是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小学(原三岔河乡中心小学)教师,在凉山任教21年,其中在大凉山腹地乡村小学任教18年。自2023年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后,她密切关注着乡村教育的动态,今年,她准备了4份建议,都是围绕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展开。
忆当年:老乡睡火塘旁将她留下
1月10日,三河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放寒假了,趁着空隙,吴利梅去了昭觉县的几所幼儿园,收集了一些乡村幼儿学前教育的情况。
每当提及乡村孩子的教育,吴利梅总会想到自己当年刚到昭觉的情景。
2003年,吴利梅来到凉山州西昌市任教,3年后,怀着一腔热血,她去到了大山深处——昭觉县三岔河乡红旗村村小。
“当年学校是一所土坯房,全校只有一个班,总共10来个学生,我除了教语文还要教数学。”吴利梅说,由于语言不通、习惯不同,眼前的情况让她有些失落。
为了把老师留下来,村干部提出,用一年时间重新修一所学校。“谁知道这个学校修不修得起来呢。”吴利梅心里对这件事没抱多大希望。
没想到,第二年9月,学校真修好了。新学校离村民聚集的地方有些远,去新学校那天晚上,吴利梅发现,村里前任支书悄悄来到了学校旁边一间空房里陪他们,第二天天不亮,老人又悄悄地走了。
一入冬,昭觉晚上气温就会降到零下五六摄氏度,连床都没有的房间里,老支书坚持了一夜又一夜。吴利梅很好奇,老人是怎么睡的?“后来我们才发现,老支书每晚都在做饭的火塘旁边睡觉。我们劝他回去睡,他也不走。”
“老支书的做法,还不都是为了村里所有的孩子,想把老师留下来。”吴利梅被村民们质朴的行动打动了,她决心留下。这一留,就留到了现在。
看变化:学前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当选省人大代表以来,学生一放假,吴利梅就忙着去昭觉县各个学校了解情况,做调研、记笔记、问问题、找答案,将数据和案例写进自己的建议。乡村基础教育的种种变化,也记录在了她的心里。
民族地区的乡村基础教育痛点在哪儿?吴利梅给出的答案是:语言不通。“学生听不懂老师教的,老师听不懂学生说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吴利梅教学的常态。
2018年,教育部等印发《关于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通知》,四川凉山州、乐山市的20个县(市)区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五年的时间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促进了试点地区学前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凉山州,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8%。
吴利梅欣喜地看到这些变化,“现在的孩子普通话好了,和老师的沟通也顺畅了,教学起来相对轻松。”
变化不仅在孩子身上,18年来,吴利梅也见证了当地人对乡村教育态度的转变。“最开始是家长没有让孩子读书的意识,后来是有读书意识但没有经济条件,现在有了经济条件,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到好学校读书。”吴利梅说,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学生能在当地接受教育并考上大学。去年,甘洛县走出了全县第一个北大学生木乃约热,这意味着凉山的不少地方已经有了可以培育“金字塔尖”学生的能力。
提建议: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读书
最近几年,每到“升学季”和“毕业季”,大凉山里总会传来一些令人振奋的消息。
毕业论文用6000字致谢好心人的彝族小伙苏正民,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凉山支教;布拖县村民罗色尔和妻子一起培养出2名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以及1名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和1名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听到这些好消息,吴利梅总是非常振奋,她告诉孩子们,只要好好努力学习,就能走出大山。
孩子们考进更好的学校,也成了吴利梅最自豪的事,她也在期待,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了,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让吴利梅欣慰的是,最近几年,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他们和吴利梅一样,拾起粉笔,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1月22日,坐在成都的会场内,吴利梅听到了她所关心的内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针对“城挤、乡弱、村空”问题,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和师资配置;深入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开展学前学好普通话2.0行动;增加教育服务高质量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十四五”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县域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全面提升。
“我很期待有一天乡村教育打破空间局限,和城市教育达到一个水平。”吴利梅激动地说,明年参加两会,她将带上一份礼物,让大家看看大凉山乡村教育的变化。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杜卓滨 受访者供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5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