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听听来自大海深处的故事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04-24 09:43: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气象报

坐标:广东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

听听来自大海深处的故事

在黄健电脑里,一份名为《茂名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观测系统建设》的汇报PPT里,配合着58张实拍照片;在另一目录下的个人PPT里,有55张照片来配合说明。2023年3月29日,寻访最美气象台站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广东博贺,他作为这次的采访对象,出现在我们的新闻图片中,数了下,有8张。

从2007年开始,作为博贺海洋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现场负责人,黄健一直从事博贺基地的建设、完善和运行保障工作,一路见证了试验基地从一片海边荒地到我国首个海洋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建设和发展。十几年时间里,黄健究竟为试验基地拍了多少张照片实在说不清,毕竟他“手机都换了很多个了”。

眼前的黄健言语并不多,倒是这些照片忠实地记录了他在基地的种种过往。咔嚓一下,感光、

成像,照片定格了披好的雨衣、卷起的裤脚以及他和同事们风尘仆仆的脸。照片,又不仅仅是照片。通过照片,让人看到的是一名气象科研人员的选择。这些照片,

将向你娓娓道来——

1.勇气

【照片:珠海情侣路帐篷】

40岁,还可以从头来干一件事吗?能。

那得有什么样的“硬件”条件支持才行呢?大概,“一个帐篷”就行。

2006年2月一个热闹的周末,在广东珠海那条著名的情侣路上,一顶帐篷在一片草坪上支了起来。它的主人,就是黄健。它旁边,还系着一个高高的探空飞艇。

2006年春节后的四个月时间里,除了偶尔回家,他都会带着四个年轻人在珠海做海雾观测试验。从年龄上来说,这种满腔热情,来得稍微有点晚。这时,他已经40岁了。

从中国海洋大学(山东海洋学院)海洋气象专业毕业后,他先后辗转在天气学、大气环境等研究方向,也曾经是广东省气象局科技服务中心的一员。当领导问他,要不要来做回本专业,要不要做海洋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时,他说去。

热爱的专业回来了!看,一个大帐篷、几套仪器就能让他坚守几个月。

在珠海做试验时,他发现,“根据国外的观测和理论研究结果,雾顶高度一般是400米左右,超过400米往往是低云了。茫茫的海上弥漫着浓雾,当我们放系留探空飞艇的时候,到了八九百米,水汽饱和层还在,那是怎样的雾啊!”

雾顶长波辐射冷却是雾形成和维持的最重要因子,但套用国外经典理论是解释不通的。如果雾顶很高,雾顶长波辐射冷却的作用就会在雾层中间造成高湿度层的破碎。所以,黄健猜想,华南出现的大多数雾,跟国外的雾在形成条件、物理机制方面是不一样的。

他发表了关于华南海雾的论文,提出这个设想,并首次提出“华南暖海雾”的概念。接着,就设计试验、申请项目去验证它。在后来的试验中,他们发现了雾顶高度超过1200米的海雾。基于此,他们提出了华南暖海雾的形成条件、物理机制。

“很多东西,因为热爱才能坚持。”黄健说。

2.坚持

【照片:周秀骥院士来开会的照片】

热爱和兴趣可以让一个人在“荒山野岭”待十多年吗?有点难。

但另一些曾经坚持到底的人,可以把勇气交给他。

那是一张很“普通”的工作照。

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来到刚开始起步建设的试验基地。

周秀骥来的时候,看到黄健带着几个人一待就是一个多月,周围都是“荒山野岭”,大家就住在简陋的铁皮工棚里。

“当时基地老鼠多、毒蛇品种多。”黄健回忆说:“整天停电,正好赶上农村电网改造,白天电压勉强达到200伏左右,晚上经常只有160伏,动不动就检修。一停电就停水,没办法,饮用水和洗脸洗澡水都要靠附近的村民救济。”

看到这些,当时周秀骥心里在想什么,黄健不知道,但他知道的是,当时75岁的院士把他这个42岁的现场负责人专门拉到旁边说:“我做暴雨试验时,坚持了30多年,你这才来了几天?要待在现场,要坚持。10年后,你再跟我说这个事。”

黄健觉得,这次私下谈话是“很关键的一点”。当时,一切几乎都还是未知,但这种激励让他一下子“有思想准备了”。

十年之约早已过去。在漫长的时间里,他们同样收到了来自中国气象局、广东省气象局领导和专家们的一次次关怀和指导。再回忆当年,黄健开心地哈哈大笑:“周院士当时的一席话,把我们的‘后路’堵住了!”

他做到坚持了吗?

“算是做到了吧。”黄健谨慎地回答,但照片不会说谎。作为试验基地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他见证了其在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中,发展成为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海洋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他一次次出海、乘船、爬上平台……从观测场的建设、海上平台的吊装到海底光电缆铺设,他经历了很多险恶的环境,解决了很多难题。他被小渔船隆隆的马达声损伤了听力,身为科研人员他愿意处理一般人不愿碰的复杂琐事……就像约定的那样,尽管困难重重,但每一次他都“在现场”。

“10年后,你再跟我说这个事。”这句话,十几年前,黄健“不一定能理解”;但现在,他懂,这是一句来自前辈的“真心话”。

3.真实

【照片:观测平台放探空气球】

建设好海洋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只是要把更多仪器放上去吗?

错了,他们要确保高质量的观测数据。

旋转摇晃的镜头中,披着一次性雨衣的黄健和两名同事,手拿气球,站在高台上,顶着台风的强风暴雨,等到合适时机,一松手,探空气球就翻了个筋斗冲入乌云。

这是2015年10月4日强台风“彩虹”登陆广东湛江前,黄健和同事在60公里外的博贺基地做观测试验的场景。

有了试验基地,有了先进的观测设备,为什么还要靠人力顶风冒雨放探空气球?

黄健说,每一次野外科学试验他基本上都会在现场。因为他要确保观测数据一定是真实准确的。

有一次台风观测过程中,他们就发现,观测平台上一个测海温的仪器测到海表温度下降了9℃。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数据可能错了”,因为他们在现场感受“温度的降幅不可能这么大”。

后来通过观测试验,他们进一步发现,如果海面有飞沫、液态水滴,会影响红外遥感观测结果。“后面我们就试嘛,水滴对红外波段是强吸收。近海面飞沫比较多,导致红外信号减弱,算出来的温度就会偏低。”黄健说,“如果写论文,把‘降温9℃’写进去,不就闹笑话了吗?”

“先进的观测设备也会有各种天气和环境条件下的适用性问题,还需要通过多种手段相互验证。每次试验我们都会用不同探测原理的设备做同步观测。”黄健说。数据会说话,但是也有可能数据说了假话。因为在观测过程中,很多细节和因素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程度。

4.传承

【照片:挂满照片的墙】

有些故事,自己就有生命力。

你说给我,我也会说给他。

这次采访,记者们都被博贺基地一楼整墙的“合作单位”挂牌所吸引。“涉海的单位基本上都合作过。”黄健挺自豪。

一个很关键的点在于,“我们基地的数据很受国际上的认可。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无论是所里还是合作单位写的,数据的可靠性这块在审稿过程中基本是‘免检’的,质量很高,很受信任。”

在观测基地建设的头两三年时间里,团队并没有着急写论文。他们对各种观测设备都进行比对试验。仅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这两种仪器,就放了四五十个探空气球来检验。

“我们基本掌握了各种仪器设备的性能,连白天、夜间的差异也做了比对、分析,然后去做订正。”黄健说。

站在当下,有时候黄健会庆幸他们当年的选择:论文投稿到国际上高水平的刊物,如果数据质量控制把关不好,只需两三次,基地就会被拉入黑名单。

几位大专家的叮嘱,经常被黄健提及——

“曾庆存院士说,只有数据质量过关了,才能‘海阔天空、自由创新’。”

“陈联寿院士过来时说,做观测不难,但是保证你的数据质量才难。”

“夏威夷大学王斌教授说,做天气和海洋现象研究,必须在现实中去感受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仅凭电脑中冷冰冰的数据。”

这些科学家做出重大发现前,很多时候都会在现场。

回到现在,作为团队首席,黄健也会跟年轻人说,做观测研究要到现场,要感受现场环境和你的观测对象,关注数据是从哪个设备中出来的,设备是什么样的探测原理,需要综合考虑。

“这样,他们就会很审慎地检验观测获取的数据,而不会轻易下结论。”黄健说。

5.满足

【照片:黄健站在观测平台上】

成就感,有时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瞬间。

“真正说我们做出了很多突出贡献?没有啊,我觉得这都是很平常的工作。”

当被问及对博贺基地建设的贡献时,他有些忐忑,更多的则是对气象大家庭的感恩,对大专家的崇拜。“当年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和热带所领导们承担的决策压力更大。我们团队仅仅是在科学设计、现场建设和科学试验方面做了一些底层、基础的工作,把博贺基地完善起来。虽然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今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他严谨地措辞。

可谁能说,十年、八年之后回头看,大家的努力不是一个个阶段性的成果呢?科技的东西,不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往前走着吗?

2023年3月29日,我们跟着他登上了海上观测平台。明年,黄健就60岁了。风浪声中,他望着这个来过几百次的地方,说:“干成了一个事,挺满足的。”

这个瞬间,这句真诚的表达,我们拍了下来。就是这个瞬间、这些瞬间,让我们知道了梦想、热爱、成就感最真实的模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4 14: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海洋气象观测研究组首席黄健介绍,台风本质上是在海上生成的超大涡旋,当台风快要登陆时,利用观测平台上先进的海洋气象观测设备,可以给台风“做一个综合C
2023-08-02 02:16:00
...程科教融汇试验基地揭牌我省黄河流域首个部级水沙过程观测研究站同时成立本报讯(记者 谭勇)11月22日,嵩县水土保持与碳过程科教融汇试验基地暨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流
2023-11-23 04:30:00
国内首次开展面向全球高空基准气候大气柱比对试验
...”) 联合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锡林浩特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部门在锡林浩特综合观测试验基地分批开展大气成分探空、CFH科学湿度探空仪与多型号北斗
2023-12-06 17:40:00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全球热带唯一完整的观测数据应用平台落户三亚热带大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中心加速推进建设本报三亚10月7日电(记者黄媛艳)“目前科研实验综合楼、长期农业定位试验
2023-10-08 07:11:00
...测试的多系列风云气象卫星开展太阳反射通道的星地同步观测试验,对卫星遥感仪器的在轨辐射定标精度进行检验,并对无人值守远程控制的自动无人机定标系统进行现场联调联试。9月23日已完
2023-09-27 18:48:00
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有了专属试验场
...新材料有限公司紧张组织中试项目建设工作,企业负责人黄健告诉记者,原先企业筹划自建5亩中试试验厂房,来到国科中试基地却只需要500平方米,原料仓库、基础公辅配套和三废处理设备直
2023-10-13 06:53:00
我国自主研发气象无人艇首次开展长航时走航试验实现海上云雾立体观测
本文转自:中国气象报图为海上多波段云雾观测无人艇正在开展长航时走航试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供图本报讯 记者刘倩 通讯员张雨潇安涛报道 日前,一艘海上多波段云雾观测无人艇从江苏省
2023-11-21 14:42:00
为啥说江源打个喷嚏,长江就会感冒
...肌肤”对维系江源生态系统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观测研究江源植被和土壤,来自长江科学院的青年科研团队近年来多次参加江源科考,深入江源腹地,探寻江源植被生态奥秘,开展模拟升温
2023-01-05 06:35:00
...务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以装备、数据、产品和服务、机动观测、试验、系统设计与评估、计量、支撑与保障、国际业务等九大业务为支撑的新型国家级观测业务框架。对照观测技术装备、数据采集、
2023-09-26 09:49: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