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梦晴 通讯员 张伟 王丁
9月15日,在德州市平原县桃园街道鲁望农场的玉米地里,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经理何石宝正指导着20台无人机进行喷施叶面肥,一道道“药雾”均匀地喷洒在玉米田上,当前玉米已经进入蜡熟期,这也是玉米收获前的最后一次飞防作业。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涌现出一批“新农人”“田秀才”,他们依靠技术、专业知识逐梦乡野,给农村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从“新农人”走向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何石宝就是其中之一。
1990年出生的何石宝是湖南永州市人,本科就读于山西农业大学、硕士就读于西南大学,2018年,他不远万里,从湖南跑到山东,入职了位于德州的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新农人,如今,在土地里摸爬滚打五年,他已然从种地“小白”成为种地“大拿”,具备高学历,又有粮食高产经验的他甚至收了徒弟。
2018年,何石宝初到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学校来到田间地头,面对5000多亩玉米播种任务,他并没有被吓倒。当时,别的农户地里玉米已出苗,但鲁望农场仍是光秃一片,何石宝连地块都认不全,他手里拿着农场地图,接连几天在田间巡视,结合地图、没出苗地块,逐一辨认“领地”。不懂如何计算播种密度、如何掌握播种深浅,他就给县农技专家打电话,请他们现场教学。凭着勤学好问,何石宝的工作很快上手,次年夏种玉米,已基本掌握了种地流程。
并且,何石宝爱琢磨、敢闯敢试,经过考察,他发现当地农业种植比较粗放、落后,通过所学的知识将深翻、水肥一体化、智慧农业等一些前沿技术运用到农业方面,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了一人管理1000亩地的农场。如今,他管理的粮田连年保持高产稳产。特别是2021年秋汛时,农场玉米产量不减反增,延迟播种的小麦亩产也达到800多公斤,何石宝获评平原县桃园街道“粮王”。
2018年,鲁望公司继续流转土地1.3万多亩,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需要大量农业人才。在何石宝的推荐下,包括他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的妻子许幸在内的7名农学硕士、学士先后落地平原鲁望农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各自经营管理千亩农田,为乡村振兴贡献着力量。
中耕施肥、推行“211”种养循环模式、开展玉米大小行种植试验、活秆成熟管理……何石宝这几年带领团队尝试了不少新品种、应用了不少新技术,今年鲁望农场首次使用了无人机巡田,提高了原来仅仅靠人工查看作物的效率,“人工不方便进入的地块可以结合无人机,后台根据反馈回来的光谱进行分析采取相应举措,原来一天只能查看100亩,如今通过无人机一天查看三四千亩都没有问题,尤其在一些病害爆发期,人工和无人机巡田相结合可以提早预防病害进行防治。”何石宝告诉记者,鲁望农场的烘干能力也从起初400吨到如今1000吨,计划今年秋天再建一个1000吨的烘干设备。
前来向何石宝讨教种粮经验的农户越来越多、主动要求加入农场的农户也越来越多。2020年,全省首个“农场主大学”在平原县鲁望农场成立,组织农场主系统学习农业知识、形成农业产业联盟,实现科技助农、科技兴农、科技富农。
如今,平原鲁望农场的人才队伍已发展成32人,其中硕士9人,本科生20余人,他们又建立粮食安全产业联合体,把所学技术向外输出,帮助老百姓们提高粮食产能。“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我们通过示范带动,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农业广泛天地,农业大有可为,要对农民这个职业有自信、有底气,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何石宝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9 0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