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胡薇薇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除了持续开展自由探索研究外,还应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学科基础与产业优势,实施有组织的科研,产出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新征程上,对照科研管理现状,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应着重避免以下三个误区:
一要避免盲目追求规模效应。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持续推进,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单一专业、单一方向。特别是,在半导体、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都具备日益明显的跨学科、跨领域特征。
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就是要解决过去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各自为战,资源分散”问题。在高校内部,在传统的以学部、学院、系为基础的纵向组织架构基础上,开始积极构建完善以科研战略、技术攻关为驱动的横向组织架构,进而形成矩阵式科研组织模式,推进跨学科的交叉融合。
但也要注意的是,有时为了快速布局、抢抓先机,在跨学科团队、交叉平台的组建上容易陷入追求规模效应的泥淖。尤其是在重大战略目标、重点攻关任务尚不清晰的情况下,简单采用“堆帽子”“堆设备”“堆房子”等粗放方式组建“大团队”“大平台”,并以“堆经费”“堆成果”作为评价指标,不仅不符合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目标,也不利于优势资源的真正集中与有效发挥。
二要避免建制化的“整合重组”。
科研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人。如何发现人、选对人、用好人,是优势资源整合的重中之重。实施有组织科研,不能把大团队建设理解为简单的“整合重组”,即通过行政手段,将既有的科研团队或个人进行建制化归并、整合。这种组织模式忽视了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的基本特征,难以充分考虑既有科研团队或个人在科研基础、优势特长、行事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极易造成“1+1<2”的局面。
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承担重大攻关任务为目标,发挥好党组织选好“领军人物”与核心团队的作用,以高质量科研组织推动高质量科研产出。在重大科研任务攻关期间,科研团队的人员规模与方向构成还可动态调整,根据任务的实际需求调配科研人员,避免有限资源的冗余投入,充分激发大科研团队工作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相关科研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尊重科研团队的主体地位,确保责、权、利的有机统一,遵循科研创新产出规律,不断提高服务和保障水平。
三要避免对“自由探索”的简单否定。
现代科技中,很多创新得益于科研人员自由探索。贝尔实验室对于自由探索的鼓励与支持举措,促成了包括香农定律、UNIX操作系统、C语言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颠覆性科技成果诞生。
基础研究要大力鼓励自由探索。但自由探索的成果也可能过于前沿,而一时未被清晰认知。例如,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诞生的LDPC码技术,受限于彼时的译码实现方式,其良好性能直到上世纪90年代半导体计算机和数字通信技术得到重大发展后才得以验证,进而在各类先进移动通信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应避免将自由探索简单定性为“无组织”“无计划”的科研活动,甚至将“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的科研”对立、互斥起来。要在尊重科研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将研究视点聚焦到国家的战略需求上来,构建有使命感的自由探索科研新模式。
以高校为例,既要“发挥好自由探索基础研究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也要“加快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重大突破”。简单来说就是,“把过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为此,需要帮助科研人员了解国家和产业的具体需求,避免因“放任自流”而导致“闭门造车”。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16 21:45:2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