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2月15日,《汉风廉韵——汉代廉政文化特展》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正式对公众开放。
该展出由陕西省文物局举办,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承办,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咸阳博物院、茂陵博物馆、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安康市博物馆、旬阳市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协办。
用文物讲好廉政故事,吸取汉代廉政文化基因
展出文物共92件(组),来自西安、咸阳、安康三地市十一家省内文博单位。其中,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各12件(组)。主要包括反映民本思想的铭文瓦当、铜镜,反映农业发展的各类农具,代表廉政制度的印章、封泥、钱币、度量衡,以及表现廉政文化内涵的獬豸、玉蝉、扑满、节约等文物。
第一单元“民为邦本 惟德是辅”主要介绍廉政思想。以传统文献资料、器物铭文以及关联器物组合,展现汉代民本廉政思想,解读汉代以民为本、倡导节俭、选贤任能为核心的廉政思想观念,彰显汉代廉政思想基本文化特色。
第二单元“法平则吏无奸”介绍廉政制度。以图表、法规条文以及相关制度性文物,诠释汉代多维度监督监察监管体系的构建,以“孝”“廉”为主要标准的选官途径的确立,货币制度的规范以及度量标准器的制定等廉政制度的基本面貌。
第三单元“公生明 廉生威”介绍廉政文化。深度挖掘汉代歌谣、辞赋、政论散文、奏议以及器物铭文等各类文学艺术体裁的中表达人民廉政心声、代表士人廉政思考、传递古人廉政诉求的文化信息,以形象化、具象化的表现方式,彰显汉代廉政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趋势。
第四单元“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介绍廉政人物。遴选具有代表性的廉政人物,通过AI复原人物形象、廉政故事动画宣传片,全面展现其为官勤于政务、造福一方,居家内修自律、不受私托,清廉仪表天下的廉政形象和故事。
该展是具有一定学术性、原创性、创新性的特殊展览,整体策划旨在解读吸取汉代廉政文化基因。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长李举纲在致辞中强调,用文物讲好廉政故事,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些廉政文物,每一件都含义深刻
1. 獬豸: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可识善恶忠奸
“獬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论衡·是应篇》:“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后汉书·舆服志》说“獬豸,能别曲直”。东汉杨孚《异物志》载:“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可识善恶忠奸,以角触奸邪。从汉代起成为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司法者一般头戴獬豸冠。
汉法继承秦法,在此之上能够重视法律与人情、人心之间的协调,从而体现出有别于秦代的理性因素。汉代能得到认可的法官,并不以通晓法律文书为唯一标准,相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甚至不一定是有官方任命,而是除了才智能力以外,关键要能明辨是非,彰显公平和正义。这是汉代人孜孜以求的心理诉求,也是獬豸作为正义之神的时代因素。
2. 清白镜:内修高洁清廉品性,“洁清白而事君”
铭文为铜镜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多彩,是汉代社会精神文化的真实缩影。完整的清白镜铭文应为48字,多数清白镜的铭文因镜面尺寸大小、位置空间所限而有省略、漏句或删减现象。有学者认为其是爱情表白之语,略显狭隘。更多学者则认为应是借此表达忠君爱国之情、怀才不遇之感、一展宏图之志。“洁清白而事君”,意为内修高洁清廉之品性,愿随时为家国情怀而奉献。
3. 规矩镜:人要像镜子一样洁身自好、遵守规矩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镜”字最早见于战国,到汉代已较为普遍使用。中国人使用铜镜的起点,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如果说用水照面,人不得不以俯视的姿态打量自己,铜镜的出现则增添了平视的视角,平等视之,既不贬损,也不夸耀,此外,镜子也被赋予了反省自观、以知得失的寓意。古代仕人借镜子的洁净光明,表达洁身自好、遵守规矩的志向。
古代公堂之上,常见一块牌匾,上面写的便是“明镜高悬”。为官者当如明镜,判断是非曲直,使奸邪受到惩罚,使良善得到保护。明镜也会蒙尘,为官者要持续砥砺品性,这就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4. “海内皆臣”铺地砖:“道毋饥人”反映国家对人民的重视
“海内皆臣”砖为西汉时期的宫殿用砖,其文字为“海内皆臣,岁登成孰,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秦汉时代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乱,开创了我国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既是民心所向、时代所趋,也为后世的中国政治创立了标准范式,深刻影响了2000年来的中国,“海内皆臣”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精炼概括。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农业经济为特征的汉代社会来说,农业更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岁登成孰”是这一观念的具体体现。
“道毋饥人”则反应了国家对人民的重视,保障民生,使人民能够达到温饱,是决定国祚兴衰的重要因素。
这些铭文集中体现了西汉时中央集权、归农著本、保障民生等治国思想,是两汉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字砖之一。
5. 扑满:“上有聚敛而不能散者,将有扑满之败”
汉代始称储钱罐为“扑满”。《西京杂记》卷五:“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扑满早期只有入口而无出口,且入口多为一条狭窄的缝隙,想要取出钱币只能先把它打碎。以扑满储钱是我国最早的储蓄方式之一,一直流传至今。
扑满产生后,因其特殊的形制和公用,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借鉴,成为节俭、清廉、严谨的象征。但“上有聚敛而不能散者,将有扑满之败”,只是一味地聚敛财物,而不能惠及众生,最终将会像装满钱的扑满一样被打碎。“满则扑之”警示人们:要守规矩,思正道,莫入歧途;要保持简朴之生活、清廉之操守,否则必遭“碎身”之祸。
6. 上林铜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1961年出土于西安市三桥镇高窑村窑藏。这个地方在西汉时属上林苑遗址范围,为西汉阳朔四年(公元前21年)器物。铜鉴通高47.5厘米,口径65厘米,腹深38厘米。器外壁口沿下刻有四行铭文:“上林铜鉴容五石重百四十四斤,阳朔四年五月工李骏造二百四十枚,第廿四”。
《说文解字》中解释:“鉴,大盆也”。青铜鉴是由原始社会的陶盆发展而来的,出现在春秋晚期,是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在“鉴”这种器物被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古人整理仪容靠的是以水为镜,就着河水或水坑“临水照人”。以鉴这类容器“蓄水为镜”无疑会更方便一些。鉴的使用则警示人们:“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上林铜鉴出土地在西汉时期属于上林苑遗址范围。司马相如《上林赋》就描述了上林苑的美丽景色和汉武帝出猎的壮大画面,该辞赋也劝谏天子要以礼仪为准则,以圣王为榜样,广受贤才,廉政守节。
7. “天地相方 与民世世 中正永安”十二字瓦当:大臣辅助帝王治国,要像天与地一样和谐适宜
瓦当直径19.3厘米,厚4.4厘米,1974年8月陕西兴平群众交献。应为茂陵寝庙之物,很可能是中心建筑之瓦当。
“天地相方”取“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之意。《易经·泰卦彖辞》有“后以载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内轮之“中正永安”,系天地之常经,盛世之人和。瓦当内容即君主帝王要斟酌平定天下的方法,大臣辅助帝王治国要像自然界中的天与地一样和谐适宜,这样才能支配黎民百姓。汉代儒学兴盛,儒家主张“不违农时”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也是实行“王道”的基础,强调国家统治者要制定保护自然资源的制度。董仲舒提出“至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为仁?”将生态观念和圣王之制联系起来的思想由先秦而起,经由世代儒家总结、发扬,已成为两千年来中国帝王施政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5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