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5-01-03 15:42:00 来源:大众网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邓兆安(左)与李登海(右)在玉米地中的旧照

大众网记者 蔡云飞 汤淼 屈晨晨 通讯员 丁德祥 刘梦雨 烟台报道

在岁月的长河中,家书如同一叶叶扁舟,照亮了历史的航道,也映照出写信与读信两端内心的波澜与追求。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这样一封跨越千山万水,从海南陵水寄回山东老家的信,记录了“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一段故事,也见证了两个山东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彼时,这封信的书写者,尚不知自己将在未来悄然推动中国玉米大变革,成为让中国人饭碗端得更牢的“时代楷模”。

而另一端读信的人也没有意识到,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采访对象,能成为他余生深耕新闻道路的启明星,推动着他四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两次捧得一等奖桂冠。 2014年,他荣获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这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

两条几次汇集又螺旋上升的人生轨迹,在各自领域点亮星空。他们,就是李登海与邓兆安。

5页信纸,2000余字的深情与坚韧,不仅记录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友谊,更书写出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对科研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相识四十年,老友胜似亲人。今天,我们与烟台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一起,从邓兆安的视角,听一位新闻人带着敏锐视角与深刻洞察,解读这封“不一样的家书”。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初识:科研之魂的共鸣与新闻人的敏锐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1984年的夏天。那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邓兆安与李登海命运交汇的起点。当时,在莱州市委宣传部工作的邓兆安,在一次深入农村采访中,偶然接触到了正在田间地头忙碌的李登海。那时的李登海是山东莱州后邓村农科队队长,已经在玉米育种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他的目光始终聚焦于更远的前方——如何突破传统,培育出更高产、更适应中国国情的玉米品种。

“当时,登海听说美国先锋种业公司培育的玉米亩产量可达1250公斤,这个数字是中国玉米最高亩产量的10倍。他说,美国人能种,那我们中国农民也能种,‘我要开创中国的高产玉米纪录!’”回忆起那时的场景,邓兆安仍难掩兴奋,“他不要国家一分钱,他觉得自己应该为中国、为我们民族,争口气!”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邓兆安敏锐地捕捉到了李登海身上那份纯粹而坚定的科研精神,以及他背后所承载的农业科技变革的潜力。在随后的日子里,两人频繁交流,从科研的艰辛到人生的理想,从玉米种子的微小世界到国家粮食安全的宏大命题,每一次对话都像是心灵的碰撞,让彼此的友谊在科研的征途中愈发坚固。邓兆安通过新闻报道,将李登海的科研成果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力量。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家书:跨越千里的心声与无需多言的支持

“1989年,我给登海写了一封信。3月27日,信送到了他的手中;28日一早,登海就提笔回信了。在那个阴雨绵绵的早晨,2000余字、5页信纸,洋洋洒洒,一气呵成。”邓兆安摊平信纸,想读信给我们听,又停了停,望向窗外,决定先给我们讲个故事。跟随他的讲述,我们的思绪一起飘到远在海南的那个带着水雾的清晨……

“在咱们北方,玉米每年最多可收获一季。为了缩短培育周期,登海背井离乡,追着太阳跑,跑到一年能收获三季的海南岛。那时的海南育种基地条件很艰苦,登海靠在那里,一遍遍尝试,一遍遍失败再推翻重来。其实失败对科研人来说是常事,可很多人不理解登海的做法,觉得他在谋私利。我知道不是,凭我这么多年对他的了解,他的科研精神和报国精神是很纯粹的。”讲完这个故事,邓兆安拿起了信纸的第一页。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我很有幸能结识你这位能够理解我和支持我的朋友,我将努力奋斗,不会使你失望的。”李登海在信中开头这样写道。在邓兆安心里,这既是一位老友的信任,更是一名科研学者的承诺。

在信中,李登海详细描述了他在海南的育种经历。那里,阳光炽热、海风咸湿、蚊虫叮咬、条件艰苦,但他却乐在其中。他提到,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便是他思考的最佳时刻。在这片热带土地上,他尝试了无数次的杂交组合,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重来后,紧凑型杂交玉米的思路曙光初现。李登海在信中,还特别提到了邓兆安新闻报道中的一些细节,让自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他感激邓兆安能够将这些细节生动地呈现给公众,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他们的科研事业。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对每一个育种材料,从设计到选育,都以望子成龙的心情,寄托着成功的希望。”“一个事业型的人最大的痛苦是无成果,而幸福则是他的科研成果变为了生产力,造福于社会和人类。”信中的这两句话,邓兆安认为是“最闪光的地方”,直接反映出李登海一心报国,勇攀高峰的不懈追求。邓兆安特意用红色钢笔在下方画了线。“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体现一个科研人员对种子的珍视和热爱呢!”邓兆安摩挲着信纸,深深叹了口气。

交融:科研与新闻、理论与实践、事业与友情

如今,邓兆安已从烟台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胶东在线网站总编辑岗位上退休。每每回望来时路,玉米地里两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身影,总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1987年1月,邓兆安(右)在海南育种基地采访李登海(左)

“我总能想起来这样一个画面,1987年,我27岁,去海南育种基地采访登海。白天,我俩结伴在烈日炎炎的玉米试验田里劳作,晚上一起在星光闪烁的棚屋外促膝长谈。他的远大理想、育种规划和憋在心里的苦衷都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正是那晚,邓兆安决定以种子特有的品格为主线来统领人物稿件全篇。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从接触李登海多年来采访积累的10多万字素材中,凝练了4000多字的人物通讯《种子的品格》,该稿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科技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等10余家媒体采用。1990年,李登海当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他也成为邓兆安挖掘报道的第一位重大典型人物,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一边是“铁肩执笔担道义”,一边是“青纱万顷济天下”。40年弹指一挥,两人互相激励、彼此成就,在各自赛道上驰骋,为祖国大好河山发光发热。而那封跨越35年,从南方到北方的“家书”,也成为二人珍藏心底的宝贵记忆。用邓兆安的话说,每当翻阅起这些泛黄的信纸,他都能感受到李登海那份炽热的科研热情与深沉的家国情怀。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如今,这封“家书”已收藏在烟台市档案馆,安全的环境、悉心的呵护使其得到更为妥善的保管。

而两人的友谊,正如同那紧凑型杂交玉米一样,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愈发坚韧不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03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红色家书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化资源,用好用活这些资源,对于涵育良好家庭家教家风,进而更好地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2025-08-06 07:46:00
文物里的爱国故事 | 郭永怀的最后一封家书
...潇雨 仇艺畅 林啸 威海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封家书,它穿越了时空的尘埃,静静地躺在岁月的角落,讲述着一位伟大科学家对女儿无尽的柔情与对国家深沉的爱。“布鞋暂没有,你是
2024-10-03 00:14:00
...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在致辞中表示,红色家书是人民大学馆藏红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见证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的红色档案,展现了共产党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定的革命信仰和炽
2023-06-09 08:57:00
...我珍藏了80多年的给父亲的一封信,捐献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这封信,纸已发黄,字迹稚拙,内容简略,可能还有错别字,但它既饱含了我作为人子的孝道亲情,更有我作为一位战士保家
2025-07-07 08:59:00
...场上、昏暗压抑的囹圄中留下了致家人友朋的书信。这些家书既寄托着他们对家人的深切挂念,也饱含着对国家民族的赤诚热爱,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
2025-08-20 12:50:00
初心永恒 信念坚贞——观《家书》感悟爱国情怀
《家书》剧照(太原舞蹈团供图)太原舞蹈团创作的红色舞剧史诗《家书》,以高君宇、左权的家书为切入点,讲述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该剧自2021年首演以来,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现代表
2024-04-22 19:55:00
上新了贵博|从赵一曼到黄继光,30封家书中藏着最暖的家国心跳
...者 应腾)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一句叮嘱成为中国人家书的起点,自此,家书开启了在中国绵延两千年的传承之旅。当面对阐释“革命年代的家国情怀”这一宏大主题时,博物馆人从海量文物中
2025-10-02 15:28:00
...汲取力量“革命何须问死生,将身许国倍光荣。”一封封家书、一首首诗作,如泣如诉……置身于渣滓洞“红岩红”沉浸式剧场,学员们跟随着话剧《黎明之前》的演员穿梭在场馆间,神情中满是敬
2024-04-28 20:39:00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㉔】“信·荆楚”,育新人,促先行
...要经常重温党章,重温自己的入党誓词,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要把革命烈士那些感人至深的文章、诗文、家书编辑成册,用于干部教育,让各级干部常常看、常常思、常常反求己身”。小学语
2023-11-23 10:35: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白天玩不尽兴,晚上不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夜游。到迎泽大桥赏夜景、在铜锣湾特色街区淘夜食、去晋阳湖观看实景夜演,体验太原“越夜越精彩”的独有魅力
2025-10-05 07:30:00
10月4日的西铭车场里,太原公交一公司三车队驾驶员们的身上多了一抹亮色——鲜红的志愿者绶带,他们手捧小红旗和国庆主题风车来到站台
2025-10-05 07:30:00
湖北利川发生交通事故 致2人当场死亡、3人因抢救无效死亡
华商网讯 利川市公安局10月5日发布警情通报:来源:华商网 相关热词搜索:
2025-10-05 07:56:00
18年双膝关节痛折磨 济南南郊医院助七旬老人重拾生活信心
一位饱受双膝关节疼痛折磨长达18年的七旬老人,在济南南郊医院骨二科成功接受手术治疗后重获健康,现已恢复劳动能力。如今,老人已能自如地使用农具翻晒农作物
2025-10-04 08:11:00
双节送温暖回访:济南南郊医院骨二科将“人本位”服务送到患者家中
10月2日,正值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当大多数人沉浸在团聚与休闲的氛围中时,济南南郊医院的一支医疗小队却踏上了一段特殊的行程
2025-10-04 08:13: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子俊这个双节假期,五湖四海的游客纷纷与“宁”相约。南京的“宠粉”举措和南京人的热情好客,让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2025-10-04 08:14:00
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病困扰老人多年 济南南郊医院骨二科精准手术解病痛
77岁的老人,多年来因左膝持续疼痛,行走日益困难。每一步都步履蹒跚,姿态不稳,不仅让人担忧其安全,连日常简单走动也成为一种负担
2025-10-04 08:14:00
“唱”游一厦!免费搭双层巴士 听演唱赏美景
唱游巴士专门设置了专业表演区域。图为阿卡贝拉椰子乐队现场演绎歌曲。厦门网讯(文/图 厦门日报记者 林钦圣 通讯员 江安娜)“坐着双层巴士
2025-10-04 09:20:00
“乐”享美好 厦门环岛路错时上演海风音乐会
清晨五点半,黄厝海滩的晨光音乐会在朝霞映衬下开场,陪伴着等候日出的游客。(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摄)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吴燕如)从晨光熹微到夜幕降临
2025-10-04 09:20:00
陕西旬阳通报“男子婚礼当天跳河”:因婚礼琐事情绪失控 多部门正全力搜救
华商网讯 10月4日,旬阳市融媒体中心发布消息, 通报“男子婚礼当天跳河”:因婚礼琐事情绪失控,多部门正全力搜救。全文如下
2025-10-04 10:26:00
张继科落水处放置“我在张继科落水处很想你”宣传牌?景区回应:虚构的!“没有放这样的牌子”
大皖新闻讯 近日,张继科在位于福建省福安市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落水一事引发关注。10月4日,记者注意到,一张网传图片显示
2025-10-04 11:16:00
这几年一到节假日,贵州就被大家称为“全国人气最旺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贵州哪儿又火了?贵州有啥玩儿的吃的又“刷屏”了等等
2025-10-04 14:09:00
10月4日,在沧州油城秋韵·任丘中秋足球集市上,保定驴肉火烧和沧州驴肉火烧现场PK,“方”“圆”之争在此刻具象化了。(摄制:王宏飞、袁欣悦、黄炜珣)
2025-10-04 19:11:00
视频提供丨唐山投控(文旅)集团万株秋菊,是大地写给你的情书;大提琴在湖畔遇见钢琴,音乐成了最温柔的时空使者……这个国庆假日,带你阅尽唐山南湖的浪漫!
2025-10-04 20:08:00
大皖新闻讯 国庆假期,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预计将迎来客流量高峰,因观豚平台承载有限,为保障游玩安全,确保游玩体验,铜陵大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10月4日决定
2025-10-04 21: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