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5-01-03 15:42:00 来源:大众网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邓兆安(左)与李登海(右)在玉米地中的旧照

大众网记者 蔡云飞 汤淼 屈晨晨 通讯员 丁德祥 刘梦雨 烟台报道

在岁月的长河中,家书如同一叶叶扁舟,照亮了历史的航道,也映照出写信与读信两端内心的波澜与追求。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这样一封跨越千山万水,从海南陵水寄回山东老家的信,记录了“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一段故事,也见证了两个山东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彼时,这封信的书写者,尚不知自己将在未来悄然推动中国玉米大变革,成为让中国人饭碗端得更牢的“时代楷模”。

而另一端读信的人也没有意识到,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采访对象,能成为他余生深耕新闻道路的启明星,推动着他四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两次捧得一等奖桂冠。 2014年,他荣获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这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

两条几次汇集又螺旋上升的人生轨迹,在各自领域点亮星空。他们,就是李登海与邓兆安。

5页信纸,2000余字的深情与坚韧,不仅记录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友谊,更书写出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对科研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相识四十年,老友胜似亲人。今天,我们与烟台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一起,从邓兆安的视角,听一位新闻人带着敏锐视角与深刻洞察,解读这封“不一样的家书”。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初识:科研之魂的共鸣与新闻人的敏锐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1984年的夏天。那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邓兆安与李登海命运交汇的起点。当时,在莱州市委宣传部工作的邓兆安,在一次深入农村采访中,偶然接触到了正在田间地头忙碌的李登海。那时的李登海是山东莱州后邓村农科队队长,已经在玉米育种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他的目光始终聚焦于更远的前方——如何突破传统,培育出更高产、更适应中国国情的玉米品种。

“当时,登海听说美国先锋种业公司培育的玉米亩产量可达1250公斤,这个数字是中国玉米最高亩产量的10倍。他说,美国人能种,那我们中国农民也能种,‘我要开创中国的高产玉米纪录!’”回忆起那时的场景,邓兆安仍难掩兴奋,“他不要国家一分钱,他觉得自己应该为中国、为我们民族,争口气!”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邓兆安敏锐地捕捉到了李登海身上那份纯粹而坚定的科研精神,以及他背后所承载的农业科技变革的潜力。在随后的日子里,两人频繁交流,从科研的艰辛到人生的理想,从玉米种子的微小世界到国家粮食安全的宏大命题,每一次对话都像是心灵的碰撞,让彼此的友谊在科研的征途中愈发坚固。邓兆安通过新闻报道,将李登海的科研成果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力量。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家书:跨越千里的心声与无需多言的支持

“1989年,我给登海写了一封信。3月27日,信送到了他的手中;28日一早,登海就提笔回信了。在那个阴雨绵绵的早晨,2000余字、5页信纸,洋洋洒洒,一气呵成。”邓兆安摊平信纸,想读信给我们听,又停了停,望向窗外,决定先给我们讲个故事。跟随他的讲述,我们的思绪一起飘到远在海南的那个带着水雾的清晨……

“在咱们北方,玉米每年最多可收获一季。为了缩短培育周期,登海背井离乡,追着太阳跑,跑到一年能收获三季的海南岛。那时的海南育种基地条件很艰苦,登海靠在那里,一遍遍尝试,一遍遍失败再推翻重来。其实失败对科研人来说是常事,可很多人不理解登海的做法,觉得他在谋私利。我知道不是,凭我这么多年对他的了解,他的科研精神和报国精神是很纯粹的。”讲完这个故事,邓兆安拿起了信纸的第一页。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我很有幸能结识你这位能够理解我和支持我的朋友,我将努力奋斗,不会使你失望的。”李登海在信中开头这样写道。在邓兆安心里,这既是一位老友的信任,更是一名科研学者的承诺。

在信中,李登海详细描述了他在海南的育种经历。那里,阳光炽热、海风咸湿、蚊虫叮咬、条件艰苦,但他却乐在其中。他提到,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便是他思考的最佳时刻。在这片热带土地上,他尝试了无数次的杂交组合,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重来后,紧凑型杂交玉米的思路曙光初现。李登海在信中,还特别提到了邓兆安新闻报道中的一些细节,让自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他感激邓兆安能够将这些细节生动地呈现给公众,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他们的科研事业。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对每一个育种材料,从设计到选育,都以望子成龙的心情,寄托着成功的希望。”“一个事业型的人最大的痛苦是无成果,而幸福则是他的科研成果变为了生产力,造福于社会和人类。”信中的这两句话,邓兆安认为是“最闪光的地方”,直接反映出李登海一心报国,勇攀高峰的不懈追求。邓兆安特意用红色钢笔在下方画了线。“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体现一个科研人员对种子的珍视和热爱呢!”邓兆安摩挲着信纸,深深叹了口气。

交融:科研与新闻、理论与实践、事业与友情

如今,邓兆安已从烟台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胶东在线网站总编辑岗位上退休。每每回望来时路,玉米地里两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身影,总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1987年1月,邓兆安(右)在海南育种基地采访李登海(左)

“我总能想起来这样一个画面,1987年,我27岁,去海南育种基地采访登海。白天,我俩结伴在烈日炎炎的玉米试验田里劳作,晚上一起在星光闪烁的棚屋外促膝长谈。他的远大理想、育种规划和憋在心里的苦衷都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正是那晚,邓兆安决定以种子特有的品格为主线来统领人物稿件全篇。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从接触李登海多年来采访积累的10多万字素材中,凝练了4000多字的人物通讯《种子的品格》,该稿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科技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等10余家媒体采用。1990年,李登海当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他也成为邓兆安挖掘报道的第一位重大典型人物,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一边是“铁肩执笔担道义”,一边是“青纱万顷济天下”。40年弹指一挥,两人互相激励、彼此成就,在各自赛道上驰骋,为祖国大好河山发光发热。而那封跨越35年,从南方到北方的“家书”,也成为二人珍藏心底的宝贵记忆。用邓兆安的话说,每当翻阅起这些泛黄的信纸,他都能感受到李登海那份炽热的科研热情与深沉的家国情怀。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如今,这封“家书”已收藏在烟台市档案馆,安全的环境、悉心的呵护使其得到更为妥善的保管。

而两人的友谊,正如同那紧凑型杂交玉米一样,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愈发坚韧不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03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红色家书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化资源,用好用活这些资源,对于涵育良好家庭家教家风,进而更好地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2025-08-06 07:46:00
文物里的爱国故事 | 郭永怀的最后一封家书
...潇雨 仇艺畅 林啸 威海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封家书,它穿越了时空的尘埃,静静地躺在岁月的角落,讲述着一位伟大科学家对女儿无尽的柔情与对国家深沉的爱。“布鞋暂没有,你是
2024-10-03 00:14:00
...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在致辞中表示,红色家书是人民大学馆藏红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见证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的红色档案,展现了共产党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定的革命信仰和炽
2023-06-09 08:57:00
...我珍藏了80多年的给父亲的一封信,捐献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这封信,纸已发黄,字迹稚拙,内容简略,可能还有错别字,但它既饱含了我作为人子的孝道亲情,更有我作为一位战士保家
2025-07-07 08:59:00
...场上、昏暗压抑的囹圄中留下了致家人友朋的书信。这些家书既寄托着他们对家人的深切挂念,也饱含着对国家民族的赤诚热爱,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
2025-08-20 12:50:00
初心永恒 信念坚贞——观《家书》感悟爱国情怀
《家书》剧照(太原舞蹈团供图)太原舞蹈团创作的红色舞剧史诗《家书》,以高君宇、左权的家书为切入点,讲述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该剧自2021年首演以来,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现代表
2024-04-22 19:55:00
上新了贵博|从赵一曼到黄继光,30封家书中藏着最暖的家国心跳
...者 应腾)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一句叮嘱成为中国人家书的起点,自此,家书开启了在中国绵延两千年的传承之旅。当面对阐释“革命年代的家国情怀”这一宏大主题时,博物馆人从海量文物中
2025-10-02 15:28:00
...汲取力量“革命何须问死生,将身许国倍光荣。”一封封家书、一首首诗作,如泣如诉……置身于渣滓洞“红岩红”沉浸式剧场,学员们跟随着话剧《黎明之前》的演员穿梭在场馆间,神情中满是敬
2024-04-28 20:39:00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㉔】“信·荆楚”,育新人,促先行
...要经常重温党章,重温自己的入党誓词,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要把革命烈士那些感人至深的文章、诗文、家书编辑成册,用于干部教育,让各级干部常常看、常常思、常常反求己身”。小学语
2023-11-23 10:35: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近日,家住西安广运潭一小区的业主黄先生向华商报反映称,该小区去年分两期交房,交房时有《物业前期服务协议》和《增值服务协议》两份协议
2025-10-29 18:59:00
东南网10月29日讯(本网记者 郑琦)秋意渐浓,书香致远。十一月,省图书馆闽图大学堂紧扣时代脉搏,推出一系列聚焦时政热点
2025-10-29 19:10:00
报名开启!“通江达海 千年水脉再起航”主题科普活动邀您共赴
大河网讯 千年水脉流淌不息,新时代航海故事待叙!备受期待的“科普中国说·河南篇”第四期——“通江达海 千年水脉再起航”主题科普活动
2025-10-29 18:09:00
远东YDC积极参与国际舞蹈赛事,促进国际赛事交流
2025年10月24 - 26日,由俄罗斯联邦体育运动部、全俄舞蹈运动、霹雳舞和杂技摇滚舞联合会主办的俄罗斯舞蹈运动公开赛在莫斯科季米里亚泽夫会展中心圆满落幕
2025-10-29 16:32:00
新时代文明实践·我们的节日丨巧手剪纸迎重阳,非遗传承敬老情
鲁网10月29日讯金秋送爽,岁岁重阳。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10月26日,青岛西海岸新区辛安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陈家庄经合社
2025-10-29 15:10:00
贵州酱酒的“新酿”与“新卖”
临近重阳,作为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仁怀将迎来新一轮酱酒酿造的黄金周期。重阳下沙,这一赤水河畔传承千年的“天人共酿”智慧
2025-10-29 15:06:00
东南网10月2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罗小春 徐士媛 通讯员 梁熙)“在我的直播间,你可以圆儿时的梦想”“老年人要有健康的体魄
2025-10-29 14:10:00
农行德州禹城市支行暖心服务智障特群客户传递温情
鲁网10月29日讯(记者 吴美琳 实习记者 费书慧 通讯员 张子豪 王河南)10月27日是个周一,上午10点左右,在农行德州市禹城市支行下辖南天支行
2025-10-29 13:56:00
世界卒中日丨预防中风从日常做起,快收下这份“护脑”宝典!
大河网讯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脑卒中是我国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具有发病急、危害大的特点。掌握快速识别方法,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2025-10-29 11:30:00
弘扬高尚师德,传递社会正能量——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何玉龙老师见义勇为事迹专题座谈会
雨幕中伸出的援手,是师者仁心的滚烫注脚;跨越数月的寻恩,是善意传递的温暖回响。10月23日下午,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问教楼902会议室里暖意融融
2025-10-29 11:52:00
中新经纬10月29日电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重阳节消费提示称,重阳节将至,为帮助广大老年消费者有效规避消费风险,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5-10-29 12:37:00
10月27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银发一族”旅游消费调查报告。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消费体验、深度访谈与合同梳理相结合的方式
2025-10-29 12:41:00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群体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各类养生谣言与“保健品”虚假宣传乘虚而入,此时辨伪存真、遵循科学
2025-10-29 12:42:00
大河网讯 为了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医保政策,河南省医疗保障服务中心与大河网联合打造了“河南省医保中心直播间”,并推出“小保答粉丝问”系列短视频
2025-10-29 13:33:00
农行德州禹城市支行 “绿色通道”护航客户归程
鲁网10月29日讯(记者 逯广宇 实习记者 李安琦 通讯员 李译程 王河南)10月27日下午3点半左右,晴朗天气里,农行德州市禹城市支行营业部大堂经理李译程正有条不紊地为客户办理着业务
2025-10-29 13: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