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5-01-03 15:42:00 来源:大众网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邓兆安(左)与李登海(右)在玉米地中的旧照

大众网记者 蔡云飞 汤淼 屈晨晨 通讯员 丁德祥 刘梦雨 烟台报道

在岁月的长河中,家书如同一叶叶扁舟,照亮了历史的航道,也映照出写信与读信两端内心的波澜与追求。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这样一封跨越千山万水,从海南陵水寄回山东老家的信,记录了“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一段故事,也见证了两个山东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彼时,这封信的书写者,尚不知自己将在未来悄然推动中国玉米大变革,成为让中国人饭碗端得更牢的“时代楷模”。

而另一端读信的人也没有意识到,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采访对象,能成为他余生深耕新闻道路的启明星,推动着他四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两次捧得一等奖桂冠。 2014年,他荣获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这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

两条几次汇集又螺旋上升的人生轨迹,在各自领域点亮星空。他们,就是李登海与邓兆安。

5页信纸,2000余字的深情与坚韧,不仅记录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友谊,更书写出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对科研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相识四十年,老友胜似亲人。今天,我们与烟台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一起,从邓兆安的视角,听一位新闻人带着敏锐视角与深刻洞察,解读这封“不一样的家书”。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初识:科研之魂的共鸣与新闻人的敏锐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1984年的夏天。那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邓兆安与李登海命运交汇的起点。当时,在莱州市委宣传部工作的邓兆安,在一次深入农村采访中,偶然接触到了正在田间地头忙碌的李登海。那时的李登海是山东莱州后邓村农科队队长,已经在玉米育种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他的目光始终聚焦于更远的前方——如何突破传统,培育出更高产、更适应中国国情的玉米品种。

“当时,登海听说美国先锋种业公司培育的玉米亩产量可达1250公斤,这个数字是中国玉米最高亩产量的10倍。他说,美国人能种,那我们中国农民也能种,‘我要开创中国的高产玉米纪录!’”回忆起那时的场景,邓兆安仍难掩兴奋,“他不要国家一分钱,他觉得自己应该为中国、为我们民族,争口气!”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邓兆安敏锐地捕捉到了李登海身上那份纯粹而坚定的科研精神,以及他背后所承载的农业科技变革的潜力。在随后的日子里,两人频繁交流,从科研的艰辛到人生的理想,从玉米种子的微小世界到国家粮食安全的宏大命题,每一次对话都像是心灵的碰撞,让彼此的友谊在科研的征途中愈发坚固。邓兆安通过新闻报道,将李登海的科研成果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力量。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家书:跨越千里的心声与无需多言的支持

“1989年,我给登海写了一封信。3月27日,信送到了他的手中;28日一早,登海就提笔回信了。在那个阴雨绵绵的早晨,2000余字、5页信纸,洋洋洒洒,一气呵成。”邓兆安摊平信纸,想读信给我们听,又停了停,望向窗外,决定先给我们讲个故事。跟随他的讲述,我们的思绪一起飘到远在海南的那个带着水雾的清晨……

“在咱们北方,玉米每年最多可收获一季。为了缩短培育周期,登海背井离乡,追着太阳跑,跑到一年能收获三季的海南岛。那时的海南育种基地条件很艰苦,登海靠在那里,一遍遍尝试,一遍遍失败再推翻重来。其实失败对科研人来说是常事,可很多人不理解登海的做法,觉得他在谋私利。我知道不是,凭我这么多年对他的了解,他的科研精神和报国精神是很纯粹的。”讲完这个故事,邓兆安拿起了信纸的第一页。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我很有幸能结识你这位能够理解我和支持我的朋友,我将努力奋斗,不会使你失望的。”李登海在信中开头这样写道。在邓兆安心里,这既是一位老友的信任,更是一名科研学者的承诺。

在信中,李登海详细描述了他在海南的育种经历。那里,阳光炽热、海风咸湿、蚊虫叮咬、条件艰苦,但他却乐在其中。他提到,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便是他思考的最佳时刻。在这片热带土地上,他尝试了无数次的杂交组合,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重来后,紧凑型杂交玉米的思路曙光初现。李登海在信中,还特别提到了邓兆安新闻报道中的一些细节,让自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他感激邓兆安能够将这些细节生动地呈现给公众,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他们的科研事业。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对每一个育种材料,从设计到选育,都以望子成龙的心情,寄托着成功的希望。”“一个事业型的人最大的痛苦是无成果,而幸福则是他的科研成果变为了生产力,造福于社会和人类。”信中的这两句话,邓兆安认为是“最闪光的地方”,直接反映出李登海一心报国,勇攀高峰的不懈追求。邓兆安特意用红色钢笔在下方画了线。“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体现一个科研人员对种子的珍视和热爱呢!”邓兆安摩挲着信纸,深深叹了口气。

交融:科研与新闻、理论与实践、事业与友情

如今,邓兆安已从烟台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胶东在线网站总编辑岗位上退休。每每回望来时路,玉米地里两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身影,总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1987年1月,邓兆安(右)在海南育种基地采访李登海(左)

“我总能想起来这样一个画面,1987年,我27岁,去海南育种基地采访登海。白天,我俩结伴在烈日炎炎的玉米试验田里劳作,晚上一起在星光闪烁的棚屋外促膝长谈。他的远大理想、育种规划和憋在心里的苦衷都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正是那晚,邓兆安决定以种子特有的品格为主线来统领人物稿件全篇。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从接触李登海多年来采访积累的10多万字素材中,凝练了4000多字的人物通讯《种子的品格》,该稿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科技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等10余家媒体采用。1990年,李登海当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他也成为邓兆安挖掘报道的第一位重大典型人物,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一边是“铁肩执笔担道义”,一边是“青纱万顷济天下”。40年弹指一挥,两人互相激励、彼此成就,在各自赛道上驰骋,为祖国大好河山发光发热。而那封跨越35年,从南方到北方的“家书”,也成为二人珍藏心底的宝贵记忆。用邓兆安的话说,每当翻阅起这些泛黄的信纸,他都能感受到李登海那份炽热的科研热情与深沉的家国情怀。

家书里的中国 | 青纱见证——跨越40年的科研情怀与新闻理想奏鸣

如今,这封“家书”已收藏在烟台市档案馆,安全的环境、悉心的呵护使其得到更为妥善的保管。

而两人的友谊,正如同那紧凑型杂交玉米一样,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愈发坚韧不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03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红色家书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化资源,用好用活这些资源,对于涵育良好家庭家教家风,进而更好地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2025-08-06 07:46:00
文物里的爱国故事 | 郭永怀的最后一封家书
...潇雨 仇艺畅 林啸 威海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封家书,它穿越了时空的尘埃,静静地躺在岁月的角落,讲述着一位伟大科学家对女儿无尽的柔情与对国家深沉的爱。“布鞋暂没有,你是
2024-10-03 00:14:00
...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在致辞中表示,红色家书是人民大学馆藏红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见证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的红色档案,展现了共产党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定的革命信仰和炽
2023-06-09 08:57:00
...我珍藏了80多年的给父亲的一封信,捐献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这封信,纸已发黄,字迹稚拙,内容简略,可能还有错别字,但它既饱含了我作为人子的孝道亲情,更有我作为一位战士保家
2025-07-07 08:59:00
初心永恒 信念坚贞——观《家书》感悟爱国情怀
《家书》剧照(太原舞蹈团供图)太原舞蹈团创作的红色舞剧史诗《家书》,以高君宇、左权的家书为切入点,讲述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该剧自2021年首演以来,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现代表
2024-04-22 19:55:00
...汲取力量“革命何须问死生,将身许国倍光荣。”一封封家书、一首首诗作,如泣如诉……置身于渣滓洞“红岩红”沉浸式剧场,学员们跟随着话剧《黎明之前》的演员穿梭在场馆间,神情中满是敬
2024-04-28 20:39:00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㉔】“信·荆楚”,育新人,促先行
...要经常重温党章,重温自己的入党誓词,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要把革命烈士那些感人至深的文章、诗文、家书编辑成册,用于干部教育,让各级干部常常看、常常思、常常反求己身”。小学语
2023-11-23 10:35:00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书香浸润校园 职教育人出新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创办人鲁加升教授说道。读一封红色家书、沉浸式戏剧展演、开辟户外读书角……从书本延伸至舞台、从课堂拓展至户外、从线下延展至线上,厦门南洋职业学院通过多元形式,
2025-04-23 17:58:00
厚厚“家书”说家风
本文转自:巴中日报蒲丽蓉厚厚“家书”说家风图:蒲丽蓉筛查虫害。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袁崎芳文/图不忘初心,独守粮仓。1976年,蒲丽蓉出生在通江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家里子女多,吃穿不
2023-08-25 00:5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天眼问医】贵医附院喻超教授:机器人神助攻,手术台上的“钢铁僚机”
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称,传统手术创伤如“开膛破肚”,术后并发症如“刀下惊魂”。然而,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喻超教授
2025-08-19 16:46:00
警方通报“妈妈离世男童相伴遗体数日被发现”:孩子已由父亲接回
浙江苍南县公安局8月19日发布警情通报。来源:华商网 相关热词搜索:
2025-08-19 13:23:00
“空间站”遛娃
8月17日,毕节市首届航空航天国防科技展开幕。市民纷纷带着孩子走进展馆,穿上宇航服,登上中国空间站1:1模型,体验拍照打卡
2025-08-19 13:07:00
法援案例丨四年维权五次法援介入,未缴社保农民工终获工伤赔偿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文璇两家推诿责任的企业,四年维权时间,五次法律援助介入,最终定格为31万元赔偿款。这组数字背后
2025-08-19 12:58:00
医师节丨齐鲁医院德州医院牟宗友:用精准医疗点亮患者生命希望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值此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推出“医师节·德医医者风采特辑”名医专家宣传专栏
2025-08-19 09:38:00
认为送货被“耽误”时间,司机要求发件人支付额外费用,被拒后竟将货物私自拉走至今未还……近期,西安的朱先生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2025-08-19 07:28: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8月19日,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星”光熠熠。未来网络行业领域全球领军专家、学者
2025-08-19 07:40: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鲁舒婷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砥砺奋进力量
2025-08-19 07:41: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花实习生赵梓君子宫腺肌症为何让人痛不欲生?CA125升高就一定是患卵巢癌吗?妇科B超单如何自己看懂
2025-08-19 07:41:00
鲁网8月18日讯(记者 陈珊珊 通讯员 张俊康)8月11日,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评选结果揭晓,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动漫艺术系学生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极具感染力的创意表达
2025-08-19 07:42:00
南报网讯(记者邓露洁王婷婷夏雪晴)近日,江苏省首家cube风格旗舰餐厅在南京紫峰大厦开业,这是麦当劳江苏市场第600家餐厅
2025-08-19 07:42:00
近日,2025年留学人员项目“一月一链”路演活动在我市举行,旨在深入服务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搭建项目与金融资本高效对接的桥梁
2025-08-19 07:55:00
江南农村商业银行金坛支行:送清凉传心意 用行动传递金融温度
七月的金坛,骄阳似火。在持续的高温天气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金坛支行的员工们用一系列暖心举措,为这座城市带来别样的清凉。从街头巷尾到营业大厅
2025-08-18 16:56:00
高速匝道停车查导航 司机被罚款200元记9分
近日,吉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吉林支队巡逻六大队民警在东梅收费站执勤时,发现距收费站入口约100米的匝道入弯处,有一辆小轿车违规停靠在路面上
2025-08-18 16:56:00
近日,长春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接到紧急报警:农安县烧锅镇一施工工地内,一名工人不慎坠落,身体插入钢筋,情况危急。接警后
2025-08-18 16: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