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赵普是北宋开国元勋,在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两朝曾三次担任宰相,尤其是赵匡胤执政时期,独任宰相十年。
他先后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协助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罢黜禁军首领军权,改革中央官制,建立二府三司制,削夺藩镇权威,加强中央集权,为北宋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由于赵普出身小吏,和一般文臣相比,他的学问差得多。太宗赵光义曾问他:
“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回答说:
“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赵普病逝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果真只有一部《论语》。于是当时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靠“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默默无闻的幕僚到陈桥兵变的策划者
公元922年,赵普出生于五代时期的下级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在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亲赵迥在五代时任相州司马,而且赵普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同族。
从出身看,赵普属于庶族地主家庭,虽然父辈在地方担任官职,但在战火纷飞的五代,区区地方文官根本不能保证家族的平安。
赵普一家先从河南安阳搬到河北正定,又从正定搬到洛阳,所以赵普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经受磨砺,从小沉默寡言,深沉稳重。
954年,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因为行事缜密,通达干练。955年刘词临终前向朝廷推荐赵普,至此赵普的名声传播开来。
956年赵普迎来了自己人生的伯乐和恩君赵匡胤,当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滁州养病,赵普作为同族宗亲朝夕侍奉汤药于左右。
也许是赵普有意为之,这一切都被时任禁军首领的赵匡胤看在眼里,经过与赵普一番交谈,赵匡胤觉得赵普是个人才,就把他留在身边。
同年,赵匡胤任定国军节度使,赵普被征为推官,从此赵普开始了他的幕僚生涯,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其子柴宗训即位,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继位的柴宗训只有七岁,而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早已把持后周禁军大权。
这对素来有代周称帝野心的赵匡胤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毕竟是政变作乱,稍有不慎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这时赵普站了出来,他向赵匡胤建议,如果想代周自立,首先必须掌握国家所有军权,其次师出有名,让下属兵士甘于效命。
在赵普的策划下,960年,赵普暗中谣传契丹勾结北汉入侵的舆论,宰相范质仓促之间授予赵匡胤掌军大权北征。
当大军行至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时,赵普与赵匡胤之弟赵光义谋策,让赵匡胤下属煽动主少国疑,柴宗训年幼对军队不利以及推举赵匡胤的言论。
然后让赵匡胤饮酒假醉,以杏黄龙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
在夺取军权后,赵普派遣军使连夜返回京城,通知赵匡胤的亲信——掌管禁军的石守信、王审琦,让他们做好接应工作。
在赵普的精心筹划下,陈桥兵变顺利实施。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胁迫柴宗训禅位,建立宋朝。
赵匡胤继位后,论功行赏,赵普凭借拥立之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赵匡胤代周后,时任义成军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起兵作乱,赵匡胤按照赵普“亲征”和“速取之”的建议,下诏亲征,全速进军,一举荡平叛乱。
赵普成功帮助赵匡胤稳固北宋政权,同年八月,赵普升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成为仅次于宰相的高官之一。
建立分权制约机制,独任宰相十载的无双国士
虽然藩镇作乱被平定,但唐末五代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军阀割据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而且作为兵变起家的将领,赵匡胤担忧自己也会面临被“黄袍加身”的命运。
在960年末的一天,赵匡胤召见赵普,询问国家长治久安的良策,赵普作为其四年的贴身幕僚,很了解主子的心思,对这些问题自然早就有所考虑。
听了赵匡胤的发问,他便说:
“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最重要的兵权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赵普的策划下,赵匡胤邀请石守信等一批开国功勋和禁军将领吃晚饭。
宴席间赵匡胤委婉提出要求他们交出兵权的想法,并许诺富贵一生,甚至联姻。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就递交辞呈,至此赵普成功帮助赵匡胤解决禁军弄权问题,不过这只是第一步。
真正要完成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僚机制,从制度上确保皇权专制的有效。
在赵普的参赞下,一套相互制约的分权体制终于制订出来,即二府三司制。
在现有同中书门下的宰相制度下,建立枢密院行使军政大权,与宰相的政府形成对府,即二府,同时建立盐铁、度支和户部的三司以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
经过拆分,宰相仅保留民政权,这还不够,在宰相领导的同中书门下内部新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用以制约宰相。
就这样,中央层面,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与三司使分割宰相之权,达到相互牵掣之效。
而枢密使直属皇帝掌管指挥权,禁军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护卫,两者互不统领,互相牵制。
地方层面,赵普的改革焦点在于限制节度使,首先仿效“杯酒释兵权”,罢免十数个势力较大的地方节度使兵权,消除藩镇割据作乱的隐患。
然后以文臣取代武职,成为地方“一把手”,文人任知州及通判,知州和通判之间也互相牵制,知州是地方行政主官,通判是皇帝督察知州的耳目,重要文献需双方会签才有效。
同时将地方主力和骁勇军士选为中央禁军,使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禁军规模相当于地方军队之合,使地方无力和中央对抗。
另外,在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钱粮大部分输送中央,以限制节度使的财政权,经过这一系列操作,“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的制度终于形成。
赵普作为这一制度的设计师得到赵匡胤极大信任,其职务也是一路高升,962年晋升枢密使。
964年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宰相同时被罢免。赵普担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被拜为宰相,而且仅他一人。
赵普任相后,赵匡胤把他看作左右手,大小事务,都向他咨询而后决断。
当时的薛居正、吕余庆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辅助赵普,但二人不能宣布皇帝诏谕,位次列在宰相之后,不掌印,不参预上奏议事,朝会时不领班,只是奉令制作敕令。
赵普则开启独任宰相的十年专权生涯。不过赵普即便身居相位,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堂首脑也依然在赵匡胤面前谦逊低调。
而且赵匡胤经常便装出行经过功臣之家,所以赵普每次退朝,不敢随便穿戴。
一天日暮时分,突降大雪,赵普以为赵匡胤不会出来,可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听见叩门声,赵普急忙出门,只见赵匡胤站在风雪中,赵普惶恐迎拜。
赵普将赵匡胤迎入堂中,赵普的妻子敬酒,赵匡胤称她为嫂,在雪夜饮酒畅谈之时,君臣二人在统一全国问题上确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
967年赵普被加封为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赵普的母亲去世,需要离职服丧,但赵匡胤仍令他继续到职办公,赵匡胤对赵普的信任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在赵普的殚精竭虑下,大宋国力蒸蒸日上,经济有了很大进步,各地府库充盈。
然而没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变的,由于赵普的儿子赵承宗迎娶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为妻,这引来了赵匡胤的猜忌。
再加上赵普的下属受贿枉法,朝中一些对赵普不满的大臣,如卢多逊等人不断弹劾赵普,导致赵匡胤对赵普的恩宠渐渐疏淡,并下诏参知政事与赵普交替掌印、领班、奏事,以此分夺他的权力。
973年八月,赵匡胤罢去赵普的相位,将其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使,赵普十年宰相生涯至此结束。
政坛不倒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沉寂二年的赵普迎来东山再起的机会,977年,赵光义重新启用赵普,任他为太子少保,赵普得以留在京师。
对于赵普来说,要想重返政坛就必须扳倒害他丢掉相位的卢多逊,赵普决定隐忍不发,伺机而动,很快机会来了。
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四弟,时任中书令的秦王赵廷美对赵匡义甚是不满,暗中谋划,阴谋篡夺皇位,而赵廷美的阴谋已被赵光义的亲信告发。
赵普趁机向赵光义表示希望留在机要部门观察事变,言辞恳切,赵光义被赵普的言论打动。
979年,赵普被授为司徒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封梁国公,实现第二次拜相。
按照成例,赵廷美位次在宰相之上,但因赵普是勋旧大臣,又任宰相,赵廷美上表请求位次在赵普之下,得到赵光义同意。
赵光义的用意是抬高赵普来打击赵廷美,赵廷美的谦让只是试探,赵光义的态度让赵廷美了解其敌视的态度,于是赵廷美交结兵部尚书卢多逊。
而这一切都被赵普看在眼里,赵普决定以赵廷美为突破口,顺势除掉卢多逊。
982年赵廷美篡位阴谋泄露,赵光义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但念其手足之情,而且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
赵普则继续痛打落水狗,告发其与卢多逊勾结,图谋不轨,赵普上言赵光义,称赵廷美会东山再起,将其削去一切官职,降魏王爵位为涪陵县公。
同时卢多逊也因坐罪流放崖州。赵普成功复仇,将卢多逊一党彻底清算,史称“廷美废,多逊南迁,普之力也”。
983年,赵普被外调为武胜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兼侍中,镇守邓州,赵光义作诗给他饯别,赵普捧诗哭说:
“陛下赐臣诗,应当刻石,与臣朽骨一并葬在地下。”
赵光义不免为之动容,此后赵普依然心在朝廷,对赵光义伐辽屡次劝谏并出谋划策,赵光义十分满意。
988年赵光义提拔赵普为太保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这是他的第三次拜相。
此时赵普已是66岁高龄,但他依旧保持刚强正直、勤勉政事的态度,上奏弹劾不守法的枢密副使赵昌言、郑州团练使陈利用等人,将他们纷纷流放废黜。
989年,赵光义下诏免除赵普朝见的礼节,只让他每天到中书省办公,遇有重大政事即召见问对。
为大宋操劳半辈子的赵普已是风烛残年,病体垂危,在一再请求罢官后,赵光义才不得已“勉从之”,于990年罢去赵普宰相之位,但仍命他出任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保、中书令。
赵普又三次恳切辞让新授官职,赵光义却下诏表示不舍:
“开国旧勋,只有你一个人,与他人不能等同,不要再推让,等出发上路那天,我到你家来与你道别。”
赵普捧诏哭泣,不顾病体拜见赵光义,君臣面谈良久,赵普给出许多国家大事的建议。
992年,70岁的赵普三次以年老久病,请求告老。赵光义遣使前来抚慰,加授其太师官衔,进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允许他在家中养病。
当年八月鞠躬尽瘁的赵普终于寿终正寝,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赵光义听闻十分震惊悲痛,下诏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这是朝廷大臣封王破天荒的一次。
小结
赵普历任开国太祖太宗两朝元老,三次担任宰相,从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到削弱藩镇、宰相加强中央集权,再到平叛赵廷美谋反,赵普均主导其中,对北宋的政权巩固立下不世之功。
999年,宋真宗下诏表彰赵普功勋,将其与周朝的姜太公、西汉的萧何相媲美,并允许他配飨宋太祖庙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0 15: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