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清明假期虽然只有三天,但仍有数以万计的观众将目的地定位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这个记忆之所,静静地回望历史,深切地缅怀同胞。
△参观观众 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南京风很暖,长江水又清。我无法为你遮风挡雨,但,我想带你一起去看看……” 这是工作人员在巡馆期间发现的一条动人留言,来自一名叫郭瑶瑶的00后观众。
△观众留言
微信后台的数据显示,超六成的预约观众是像郭瑶瑶这样18至35岁的年轻人。当年轻人深情回望历史时,他们也一定会积极拥抱未来。
“勿忘历史,面向未来”。来自浙江杭州的6岁小朋友钱浩毅在妈妈的帮助下一字一句地读着“和平墙”上各界人士的参观感言。妈妈12年前曾参观过纪念馆,现在她也想让孩子来看看,“这次参观想让他对历史有记忆,埋下一颗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的种子。”
△观众献的花
“南京大屠杀”是全人类的记忆,小长假期间,数十位外国观众走进纪念馆。从对话中我们了解到,外国人也正在通过书籍、网络等各种渠道,逐渐了解到南京大屠杀这个二战时期的法西斯暴行。
4月6日上午,德国前驻华大使Volker stanzel博士来到纪念馆参观,并在尾厅的“和平墙”前驻足良久。他说:“来到这里,我感到非常悲伤,心情很压抑。我希望未来世界上能够有更多的人来这里看一看。”
海内外观众能全身心沉浸于历史之中,与全体志愿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密不可分。
△紫金草志愿者
假期三天,还有近200位紫金草学雷锋志愿者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引导、讲解、急救等一线岗位服务观众。20岁的方义果是金陵科技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来纪念馆参观过很多次,今年清明假期她选择成为一名志愿者。她说:“在这里让我有了意义非凡的志愿经历。我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也将尽我所能,去传播这段历史。”(通讯员 江东平 记者 徐梦云)
来源:现代快报新媒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7 23:45:3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