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我到这个问题下先来纠个偏。
首先,并没有很多“史书把曹操塑造成与士族对立的逆潮流人物”,这种论调,源自于陈寅恪的“曹魏政权为法家寒门政权”推论,再到易中天教授的多次继承,以易教授的影响力,很多人信以为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封魏公,始建魏国,设置魏国官员,再至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进封魏王,其魏国官员的六卿、尚书等高级官员均是名士担任,不存在“提拔寒门,打压士族”一说。(寒门和士族并不是对立的,士族应该包括寒门,具体分析见后)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魏氏春秋》:以荀攸为尚书令,凉茂为仆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为尚书,王粲、杜袭、卫觊、和洽为侍中。
上为史料一则,据笔者简单统计,魏国的官员名单中,六卿有太仆国渊、大理钟繇、大农王修、少府谢奂、郎中令袁涣;尚书台有令荀攸、仆射凉茂,御史台有御史中丞陈群等。
此后,刘先、毛玠、何夔、万潜、徐奕、程昱、和洽、王朗、袁霸、杨俊、刑贞等人也先后担任要职。
这些人物在《三国志》中大多有传,出身地位不俗,从史书上看,曹操明明是团结士族嘛!
有人可能会认为以上是我对史书记载一厢情愿的理解,行,我让曹操本人来说自己的想法,好吧?
在《三国志·荀攸传》裴注引《魏书》里,曹操拜见荀攸,要给他封赏,说道:
“今天下事略已定矣,孤原与贤士大夫共飨其劳。昔高祖使张子房自择邑三万户,今孤亦欲君自择所封焉。”
——曹操说自己愿意与荀攸这样的“贤士大夫”一同享受封赏。
曹操这个意愿其实在本年(207年)二月就在自己的公文中提过了:
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
——在这里,曹操肯定了贤士大夫帮助他平定北方的功劳,还希望和贤士大夫继续平定天下,至于功劳封赏,也要分给贤士大夫们。
曹操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魏国始建,荀攸就坐上了尚书令的位置,掌管魏国官员任命。大批士大夫脱离汉廷,进入魏国官僚体系,为以后“魏代汉”奠定了政治基础。
所以说,陈寅恪的推论是不严谨的(只对了一半)。
寒门和士族并不是对立的。
为什么我说陈寅恪的推论只对了一半,是因为事实上,曹操是笼络了士人的,士人中的“豪门”和“寒门”都是他笼络的对象。
说到“寒门”,很多人可能会迷糊了,以为那时候的“寒门”就只是草民这般无权无势之人,又误以为“寒门”就是“非士族”,所以才会树立起“寒门”与“士族”是对立的印象;
以非此即彼的心态,以为提拔寒门就是打压士族,其实不然,这是很多人对汉末的社会组织构成理解并不深刻的缘故。
我简单的划分一下,便于读者理解。再次强调,简单举例:
(朝廷高等士族)汝南袁、许、弘农杨,(地方高等士族)颍川荀、陈、钟、韩、郭,(地方低等士族)这部分人就属于寒门了。汉代的“士农工商”这种社会阶层,大家耳熟能详,士人之后的三大类职业(农工商)更是寒门,当然在汉末,商人依靠着钱财的优势,本是最低贱的社会地位,却能反客为主影响地方,即便不能洗白身份转化为士人,做个地方豪族也是可以的。
坦白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种地方豪强,转化为地方低等士族也是迟早的事,因为有钱嘛,自然可以让子孙去求学,家族中只要出了个会读书的才子,整个家族地位提升也是必然之事。
曹操所做的,就是笼络我列举的后两部分人(地方高、低等士族),因为前三家在汉末乱世中朝廷洗牌时已经被淘汰掉了,
汝南袁氏不用我解释,袁绍、袁术都是曹操的对手,都已败亡,汝南许氏中亲宦官的许相在中平六年(189年)政变中被杀,许劭远投扬州,死于豫章,许靖最终流落益州,他们都不是曹操亲近的对象。弘农杨氏因为效忠汉廷,杨彪被曹操打击后选择避世,其子杨修虽然也得到曹操重用,但是因为他参与了曹操儿子的事,在曹操临终前决定将其处死,以绝后患。
唯才是举与任用贤士大夫并不矛盾。
曹操的“唯才是举令”出自建安十五年(210年)春,原文为: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以曹操文中提到的“盗嫂”事来看,其实是对建安十年(205年)九月的公文进行一次补充。五年前的原文如下:
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王凤擅权,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议,张匡谓之左道: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吾欲整齐风俗,四者不除,吾以为羞。
很显然,直不疑这种人(西汉文帝时人)为样例,曹操的两次发布公文是针对士族中的低等士人而言,并非是特别针对“非士族”的普通人。
因为在汉末有一些高等士人掌握舆论,对其他士人评头论足(如许劭月旦评),曹操年轻时就被许劭不待见,曹丕称帝后,撰文也曾批评许劭。
所以,曹操考虑的是:如果评点士人是依靠这些垄断舆论的人来做,甚至是听信谣传,岂不是让底层(出身寒门)的士人永无出头之日了吗?
所以,曹操下令唯才是举,是针对这些士人而言的。
“广开言路”,都是所有类似曹操这种领导人都需要展现的人格魅力,这种事孙权、刘备也都会去身体力行。
唯才是举背后深层含义
现代人解读史书,喜欢发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我也不免俗开个脑洞。
简单说一下。曹操的出身是谯县曹氏,和同县的夏侯氏都是西汉开国元勋家族,但是历经数百年后,就没什么动静了,到东汉末,若非曹腾(曹操祖父)发达,曹氏也不可能起来,同样的,如果不是曹操得势,夏侯氏靠夏侯惇、夏侯渊也是不可能起来的。
多年后,夏侯玄的名满天下,当时人称“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试想一下,如果他没有夏侯尚这个父亲,夏侯尚没有追随曹氏打天下,夏侯玄哪来机会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才学?可想而知,他顶多只会成为一个地方士人而已,有多大影响力,也是听天由命了。
所以,我认为,曹操的“唯才是举”令,在表面上,也给了很多地方寒门士人以机会,同时是为了给自己曹氏、夏侯氏族人崛起提供了法理依据。
这是一个新时代代替旧时代的必然途经,历史的车轮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6 19: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