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王晨晨
校园文化和图书馆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作为提供阅读、学习等服务的机构,具有极强的文化属性;校园文化不仅是高校,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涵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丰富的内容,能够体现在高校建筑、景观设计等物质存在形式中,也能够体现在校风、学风、师生关系等隐形的文化积淀中。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本身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之一,能够与其他载体共同代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而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这也说明高校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组织管理改革有其迫切性和时代性。基于此,高校可以从强化制度保障、专业培训、配套评价和职责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组织管理水平,将校园文化渗透到志愿服务中。
加强制度保障,
实现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组织管理改革应该注意规范化,应该以制度保障为基础,使得改革有据可依。因此,高校应积极完善相应的图书馆志愿服务管理制度、运作制度等,为志愿者队伍组织管理水平提升奠定坚实基础。首先,高校应明确图书馆志愿者队伍应该是专业队伍有力补充的定位,同时明确校园图书馆制度应涵盖特有规章制度、管理条例、相关部门职能范围、学生手册等,应该是基于国家、学校一般性章程形成的规范志愿者队伍工作的系列要求,应该是在透彻理解国家顶层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的适合本校操作的规章制度。早在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就发布《图书馆服务宣言》,提出“图书馆欢迎社会各界通过资助、志愿者活动、媒体宣传等方式参与建设”;2013年,文化部印发《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图书馆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华北电力大学、宁夏大学等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高校图书馆应承担的社会和育人责任,及时制定《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办法》和《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细则》,规范图书馆志愿者准入制度,明确志愿者门槛,使得志愿者筛选更加高效、精准,权利和义务更加清晰。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组织管理应借鉴此成功经验,结合教师和学生使用图书馆查阅资料、参与科研项目需求制定相应的组织管理条例,形成基于管理制度的约束力,同时发挥有力的监管作用,从根源上确保后续管理工作合理、有序。例如,图书馆应及时完善志愿者整理文献资料的制度,明确志愿者整理和归集文献的方法,配合专业管理人员确保文献资料的完备性。必要时,图书馆还应成立专门针对志愿者的监督部门,并且出台相应的监管制度,对志愿者队伍管理中的漏洞及时记录并反馈,而后经过集体研讨予以及时修正。在此基础上,高校图书馆还应完善相应的运作机制制度,规定志愿者队伍报名条件、时间,例如,高校可以试行图书馆志愿者常年可以报名,并且工作时间灵活,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志愿服务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监管部门应根据条例规定严格审核志愿者心理健康和性格等品质,把好实际服务效果提升的关口。这种“从学生中来”的选拔运作机制,能够较为迅速地提升制度常态化,夯实制度保障基础,更为志愿者服务规范化、长远发展奠定基石。
加强阶段培训,
增强专业能力
在校园文化指引下,高校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组织管理改革更加强调专业化,亟须高校从思想上认识到吸引专业志愿者的重要性。如此,加强培训工作是正确选择,是高校将志愿精神内化为图书馆服务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志愿者知识技能,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发展。首先,高校图书馆应出台专门化、系统化的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借鉴国外一些大学的志愿者培训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在线初始学习、岗前培训和入职培训等,帮助志愿者成长为图书馆所需的人员,并且使得志愿者个人发展得以提升。这需要高校对志愿者个人情况、所学专业、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等情况进行了解,可以根据志愿者性格特征、课程时间等制定不同的分组培训计划,确保一般性计划的科学性;与此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志愿者个体发展,乃至未来职业规划,完善补充性的培训计划,形成短期技能和长期素质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赋予培训计划以个性化特征;在假期等较为空闲的阶段,高校还可以为志愿者制定更加具体的培训方案,并且为其提供试行机会,验证方案的可取和不可取之处,使得培训计划更为完善。在此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应细化培训内容,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理念,并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将志愿者精神、图书馆基本要求、工作特点、工作与专业课程联系等作为必备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环节。考核应包括纸质试题考核和实践考核,经过综合考查确定志愿者是否合格。在经过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之后,图书馆应及时根据志愿者流失情况调整培训内容,必要时增加强化培训环节,由用人部门的业务骨干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发挥业务骨干的榜样作用。在此过程中,图书馆应注意听取志愿者的意见和实际工作感受,尽可能解决志愿者后顾之忧,也为构建更加健康、良性的培训机制做足准备。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图书馆在给志愿者分配岗位时应综合考虑其各方面情况,可以“15个工作日”为阶段进行轮岗考查,最终确定岗位分配,而后对不同岗位展开不同的培训,在普适性的培训内容基础上增加特殊的培训内容,例如突发事件处理技能、图书整理在线技术操作等,让志愿者感受到工作的挑战性和实用性;同时,图书馆培训还可以创新方式,可以借鉴国内外高校中较为成功的培训授课方式,将面对面研讨、情景模拟、小组对话、在线培训等方式进行杂糅,形成线上和传统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使得志愿者在培训过程中获得新技能,为参加志愿者活动做好准备,更为志愿者队伍组织管理提供更加多元的方式,便于管理。
加强考核评价,
完善志愿服务机制
校园文化构成中,精神文化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基于校园文化的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组织管理需要考虑志愿者精神层面的多样化需求,构建层次化、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为志愿者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加强对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的评价,由专人将志愿者在图书馆中的工作表现记录下来,从“量”和“质”两个维度分别进行评价,而后阶段性地进行综合评价,针对志愿者在图书馆服务的时长、态度、工作情况做出合理评价,通过会议研究出具书面报告,说明志愿者工作能力、对图书馆资源了解程度、对岗位要求的把握程度、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并且提出相应的指导改进建议,作为阶段性考核结果的说明,以志愿者成长和图书馆水平提升为双赢目标。基于此,图书馆政策管理部门应及时在《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办法》中完善激励办法,向工作能力较为突出的志愿者颁发服务证明,同时由校级宣传部门、官网等进行宣传。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图书馆应注意采纳志愿者建议,并不断完善建议整理和采纳机制,使得志愿者感受到“主人翁”地位,感受到被认可,进而提升其志愿服务动力并挖掘其潜力。高校还需要注意完善有偿奖励机制,虽然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属于文化志愿服务范围,本身具有无偿性、公益性特征,但是高校有必要考虑学生志愿者的特殊性,制定奖励机制,可以根据大多数志愿者个人情况设定物质奖励,或者社会实践证书奖励等,调动志愿者服务积极性,自觉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宣传,推进高校图书馆考核评价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对于部分想要通过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提升综合能力素养,甚至明确职业规划的志愿者,高校图书馆应配备更为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尽可能与志愿者所学专业较为匹配,在岗位分配时给该部分志愿者更具挑战性的岗位,当然还应有独立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图书馆对这一类型的志愿者进行评价时还应增加与志愿者对话的环节,充分了解志愿者在图书馆服务期间获得的新知识、新感悟,以及是否对职业规划有帮助,或者在服务之后的新规划;在这种类似于面试的考察环节,专业人员可以设置较为深入的解决问题的案例,对志愿者所给出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考核志愿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后给予详细指导,帮助志愿者获取举一反三的能力,以更好地、实质性地提升能力素养,彰显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完善机制的现实价值。
明确部门职责,
弘扬志愿文化
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指的是全体师生在各种教育实践过程中养成的行为习惯,包括学术文化、校风、学风等。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提供师生学习、讨论等活动的空间,能够作为校园行为文化弘扬的有力支撑。因此,高校应重视通过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水平提升培育志愿文化,不断加强志愿服务机制的构建。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高校应注重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宣传,通过在图书馆通讯、宣传栏宣传优秀志愿者服务案例,深化志愿者对服务理念的理解和宣传,营造志愿服务知识普及的氛围;图书馆还应及时更新主页和案例等动态;志愿者应较为频繁地撰写并发表服务日志,感召更多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让学生们对志愿文化产生更多同理心;图书馆除了对“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进行宣传之外,还应举办更多的活动,包括志愿者之间的交流会,以及志愿者和被服务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等,促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高校专业教师还应加入校园文化和志愿服务科研行列,明确自身新的文化传播使命,借鉴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提出的校园文化“泡菜理论”,将校园文化比喻为泡菜坛,影响着久处其中的广大学生,结合学校特色、图书馆记载的科研历程和特色项目、志愿者服务特色等,丰富校园文化和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将新的研究成果以通俗的语言展现在图书馆文化长廊中,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更加真实地感知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怀。不同专业教师应和志愿者、图书馆定期交流,发挥专业学科特色,共同致力于学校图书馆品牌文化建设,积极配合图书馆和志愿者举办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阅读、科研活动,秉持校园文化育人、精神育人、立德树人理念,激发学生对不同领域知识、文化和生活的热爱。例如,针对近些年的“国学热”,图书馆志愿者可以发起“领略传统文化,感受魅力中华”活动,倡导中文专业、英语专业等语言专业相关教师和学生参与活动策划,当然,工科专业学生也可以参与具体活动竞赛;志愿者可以通过线上信息交流方式,与教师和学生展开讨论,作为课余学习的思考活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精神育人价值。
{作者系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馆员,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金项目“系统论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志愿者队伍自组织管理模式研究”[编号:HNSK(ZC)18-21]的研究成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0 05:45:3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