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李玲玲:
乡村科普筑梦人
李玲玲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小实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 本报记者 邱江华
6月16日下午5时,五指山市第一小学学生肖羽晰放学了。她跑进校园内的五指山市青少年科技馆,和同学们一起玩模型组装游戏。一块块零件,在几双小手的配合下,很快就变成了一个模型,科技馆里笑声不断。
“瞧,这些都是学生们的模型作品。红外线感应小车、液压挖土机、抢答器……学生们在模型组装课堂上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想象力和创造力齐飞。”五指山市第一小学教师李玲玲说。前不久,她获评为2023年海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此前,她还被评为海南省优秀科技辅导员,是远近闻名的“科普达人”。
“每个孩子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李玲玲认为,科普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孩子主动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自然现象去了解、熟知背后的科学规律,让孩子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投身科技教育以来,李玲玲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引导学生寻找科学答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其实,科普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都是从自己身边的点滴生活去接触科普知识的”。
在五指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李玲玲进行科普教育的最大课堂。在学校的支持下,她常常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探索一花一草、一树一木背后的故事。
一次,学生陈日晟郊游时发现,在部分乡镇,有人会砍野生芭蕉芯来吃,或将野生芭蕉地改种其他经济作物。“老师,如果过度砍伐野生芭蕉,会不会破坏生态平衡?我们能为保护生态做些什么?”陈日晟问李玲玲。
在李玲玲的带领下,陈日晟等三名学生组建了“野生芭蕉探究三人小组”,对五指山市野生芭蕉的分布特点、生存现状等情况进行调查。除了让学生们查找资料外,李玲玲还带着他们去实地调研。
“我们先后8次深入山林调研。”李玲玲说,进入深山,每个孩子都会发出“好像进入原始森林”的惊叹。他们实地拍摄、采访记录、采集标本,除了了解野生芭蕉的生长情况外,还把野生灵芝、蝴蝶等雨林动植物尽收眼底。
从山林调研回来后,李玲玲组织学生们撰写的研究报告——《野生芭蕉的生存现状及其对生态的保护作用》,获得第28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果奖一等奖。“这样的体验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的,科学研究的种子从此在我的心中扎根生长。”陈日晟说。
近年来,李玲玲指导学生完成的许多科技研究项目在省内众多比赛中屡获佳绩。例如,科技发明项目《温差发电智能路灯模型》获得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李玲玲2018年被评为海南省小学科学省级骨干教师,2019年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评为乡村科技教育造梦人。“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的学生,我们任重道远。为了乡村孩子的科技梦,我将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5 0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