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山西晚报
心读唐诗——一个互联网人的读诗小课
杜牧《清明》:不能一个人过的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国人的节日没有不热闹的,没有一个人过的,就连我们祭扫先人都放在节气之中。清明本来是讲天气,因为成为了一个追思祭奠的节日而渐渐忘了它本来的功用。
我们中国人天然就爱双数,而不是单数,“太极”有阴阳、天有日月、地有山河。汉字的“我”,本意是一个人拿着一件兵器,既然是兵器,就有对手。保护的东西是“我”,反过来征服了归到我兵器保护范围之内的也是“我”,通过对方来确认“我”,所以中国人的“我”从来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甚至更多。
清明节这么来看就不是单单一个亡者的节日,而是大家众人的节日,通过追思亡者,确认生者的亲疏远近,厘清生者的来龙去脉,文化和家乡在这一刻再次被唤醒,这个节日不能是一个人过。
杜牧写《清明》,过清明节的行人哪怕欲断魂了,也要问一问酒家在哪里。古代的酒家和今天的酒吧不同,是社交场合,不是饮酒场合,到酒家去大部分是对饮或众饮,不是独饮,而是去聚会。
牧童显然已经回答过很多人这样的问题,这样一个虽然是生死两隔的日子,但同时也是一个生者相聚的日子,杏花村在这一天一定是推杯换盏、激情四射。
这是中国人的生死观,死的意义不是停止,而是传承,亡者是生者之间的纽带和链接,每个人都明白如此,这不是个人之间的事,这是网中间的线。
不要伤感,莫愁前路无知己。我们中国人是用生的精彩纷呈来纪念亡者。
其中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让杏花村成为山西在唐诗里的地标,又因此诞生了汾酒,导致这首诗每个山西人都会背。至于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就不得而知了。
很多唐诗被世人传诵都是因为给生活带来了美景美食,让生更有滋味。
十八花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2 08: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