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包拯为什么不救名将狄青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27 07:13:00 来源:戏说三国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包拯是宋仁宗的红人,大家应该看过电视剧《包青天》吧?“打龙袍”一出戏,包拯都敢打宋仁宗的龙袍,可见君臣关系非同一般,不用我介绍,大家也能知道包拯是一个忠臣,嫉恶如仇。

令我奇怪的是,和他同朝为官的武将狄青被文官集团冤死,我没见过和听说过包拯为狄青打抱不平,因此我对包拯的人品打了一个问号。

都说包公嫉恶如仇,为何关键时刻不仗义执言力保狄青?看着他被冤死。

狄青(1008~1057)是北宋著名的武将,他比文官之首的包拯小九岁,从政的时间差不多。狄青被冤死5年后,包拯也过世了。

如果说二人在朝中没有交集,我估计没人信。

狄青被冤死的经过是这样的:狄青从小很调皮,属于问题少年,年轻时候因失手杀了人,被官府关押起来判了刑,还在他脸上刺上了字。

这等于说留下了案底,一看他脸上的字就知道他曾经是个囚犯。刑满以后他当了兵,由于打仗不要命,逐渐脱颖而出,由“小兵到将领”狄青经过了十年的磨练。

值得一提的是,狄青打仗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次冲锋陷阵,他都带上一张铜制的面具,因此人送绰号“面涅战神”。

带着面具打仗确实很拉风,历史上戴面具打仗的都是牛人。这样一来就引起了文官范仲淹的注意,范仲淹在朝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官员,经过他的推荐,狄青被宋仁宗赏识,加封其为马步军副指挥使。

当时宋仁宗对狄青说:“你在朝中做官了,把你脸上的字让御医给你消了吧?”

狄青说:“多谢皇上的关心,我看就不必了,这些字更能激励我为国家效力。”

范仲淹的提拔,皇上的赏识,使狄青的仕途进入了快车道。

两年后由于战功卓著,狄青升任为枢密副使,这个职位岳飞也曾经做过。

在狄青仕途顺风顺水的时候,考验他的时候到了。原来广西族人侬智高叛乱,朝中的一些能征惯战的将领都被侬智高打败了。

这时作为枢密使的狄青临危请命。宋仁宗也知道无将可派了,于是嘱咐他说“胜败在此一举”,狄青说,“皇上尽管放心,静待胜利的喜讯”。

狄青率军出发了,话说着容易,要想打败侬智高谈何容易,有句话叫做“强龙不压地头蛇”,侬智高利用对地形熟悉,屡次打败了宋军,不管那么多了,为今之计就是想法打败侬智高。

狄青一路走一路想计策,将士们士气很低落,怎样提振士气呢?

走着走着他看到了一座庙,一条妙计突然出现在他脑海中。狄青对手下的将领们说,咱们进庙占卜一下,正好我身边带着100枚铜钱,将士们一听纷纷说:“这办法不错”,呼啦啦都进了庙。

狄青不慌不忙,从兜里掏出100枚铜钱,对将领们说,我撒出100枚铜钱,如果字儿向上,就说明这次进军顺利。

说完,狄青把100枚铜钱撒在了地上,神奇的是铜钱全部字向上,这说明进军十分顺利,将士们高兴的蹦着跳着。

狄青接着说,大家先别高兴,先用铁钉把每个铜钱钉住,然后用红布盖上,等咱们得胜归来再收铜钱。

将士们士气大涨,一鼓作气就消灭了侬智高。

等凯旋归来再次来到那庙时,众人揭开布把铜钱捡起来一看,铜钱两面都是字,众人随即哈哈大笑,原来狄青为了提振士气耍了一个小把戏。

这次成功平叛,让狄青收获了更大的荣誉,他成了武官之首。

在宋朝文官和武官总是在掐架,宋朝的国策就是压制武官——抑武扬文。

此时文官之首的丞相文彦博不高兴了,他不能看到武官压他一头,于是他就向宋仁宗进谗言说:“皇上,我听说狄青自恃有功,十分骄横,士兵们都很感激他,说军衣、军粮都是狄爷赐给的,陛下小心狄青架空和谋反!”

宋仁宗一听连忙摆手说,“不会的,狄青是我手下的忠臣,他怎么会架空和谋反我呢?”

文彦博直接怼了回去:“太祖皇帝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但他得了军心,最后不是一样发动了陈桥兵变吗?”几句话说得宋仁宗沉默了,仁宗嘴上不说什么,实际是默认了文彦博。

不久,文彦博就罢了狄青的枢密使职务,让他到陈州做了知府。

从枢密使一下子降到了知州,狄青想不通为什么?以为是皇上对他产生了怀疑,他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文彦博给他挖的坑。

文彦博了解狄青的心思,隔长不短就派人去探望狄青,狄青不明所以,更加担心皇上要对他下毒手,时间一长竟忧郁而死,狄青被吓死了。

看来再厉害的武官也斗不过文官,文彥博利用心理战冤死了狄青。

我能理解文彥博为了权势压制武将,我不能理解的是,当时的包公为什么不站出来为狄青伸张正义,包公是不是见死不救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7 09: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包拯的儿子5岁封官8岁晋级,用一生造福百姓
...件事。她就背着包拯夫妻偷偷的养着孙氏和她的孩子,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这个孩子出生,一出生崔氏便将其带回包家。可她没有告诉包拯夫妻,而是养在自己的房里,实际上她也
2023-02-25 18:14:00
虞云国:为何是“柔弱游移”的宋仁宗,缔造了大宋盛世?
在宋朝三百年的国祚中,宋仁宗时期无疑是一抹亮色。范仲淹、包拯、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王安石、柳永、张载、周敦颐……一系列的名人都成长或活跃于仁宗时期。这一时期名臣辈出,除却军事,
2024-12-03 09:40:00
宋朝文人中的犟种,非此二人莫属
...政官,借机立下很多名目剥削百姓,民愤极大。王逵仰仗宋仁宗宠信,因此有恃无恐。包拯连续六次上章弹劾,仁宗不为所动,包拯第七次弹劾说:“陛下不顾及百姓的抱怨,一味任用酷吏,确实是
2024-12-16 13:04:00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两大“青天”
...最出彩就是做谏官,怼天怼地怼皇帝。说急了,甚至对着宋仁宗发连珠炮,喷得皇帝满脸口水。搞得仁宗同志回到后宫就拿张贵妃出气:都是你,非要替伯父跑官要官,你不知道包拯把朕看得很紧吗
2023-01-05 16:16:00
...舍,因为包綖还没长大,还是一个孩子。包拯去世的时候宋仁宗亲自去吊唁,他看到包拯家里的布置简朴,不禁心中一酸,宋仁宗看到包拯灵前,有一个穿着孝服的孩童,得知孩童是包拯唯一留下的
2023-02-01 13:46:00
他是包拯的儿子,一生清廉,死时身上仅有46文钱
...子,只是在包绶五岁的时候,包拯就已经去世,当时皇帝宋仁宗也亲自来到包拯家中来进行祭奠,看到包拯家中看上去有些破败,而他的儿子包绶体态单薄,穿着平平常常的衣服。宋仁宗想到包拯生
2023-05-09 10:28:00
宋仁宗手下究竟有多少贤臣能士
...。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仁宗时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四岁父亲就去世,在母亲郑氏的辅导下,用荻秆在沙地上学习、写字以启蒙,终究习得一身学问,在仁宗天圣
2024-05-27 20:51:00
包拯60岁生日收到意外惊喜,儿媳:公公,你还有个儿子
...绶(原名綖)”的原因了。1062年,包拯病逝,享年64岁。宋仁宗亲往灵堂吊唁,看到了年仅5岁的包綖。包拯一生清正廉明,家中勤俭朴素,包綖衣着也十分普通,宋仁宗便赐给包家许多财
2025-01-06 17:45:00
同起于金榜,究竟有一种怎样的魔力
...弹劾文彦博独掌大权,每个部门都有他的人,相互援引。宋仁宗只能让唐介与文彦博当面对质,唐介义正言辞,文彦博只能“拜谢不已”。最后,宋仁宗也不得不承认:“(唐)介言奎(吴奎,包拯
2024-05-22 09:0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