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包拯为何会无后,一起来了解一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01 13:4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包拯过寿时叹息自己无后,谁知此时守寡儿媳突然下跪,说您还有一个儿子。包拯为何会无后?这突然冒出个儿子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包拯的大名无人不知,他断案如神,铁面无私,得罪了许多权贵,却能从一个知县做到枢密副使,相当于军委副主席。不过关于他的家人,我们所知甚少,应该不知道,包拯包青天差点绝了后。

古人成家都比较早,包拯也不例外,他的第一任妻子姓李,可惜包拯刚刚进入官场,李氏就因病去世,发妻身亡,包拯伤心欲绝,而且李氏连子嗣都没有留下,传宗接代在古人心中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所以包拯又娶了一位妻子,这就是董氏了,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离不开一个贤惠的女人。董氏虽然不能抛头露面,但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不用包拯操一点心,董氏在之后的岁月,生下了一男二女男孩叫做包繶,是包拯的长子,因此包拯对他寄寓厚望,从小就悉心培养,包繶长大之后,成为了一个饱读诗书的才子,其品性也无可挑剔,谦虚有礼,一身正气,当时的宰相十分欣赏包繶,将最宠爱的孙女崔氏嫁给了他,没过多久,包繶生了一个儿子,包拯极为开心,给孙子取名包文辅。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就在生活最为幸福的时候,包繶却因病去世,对于一个父亲来说,这种打击实在太过沉重,幸而包繶还留下了一个儿子。包拯埋藏自己的悲伤,决意要好好培养孙子,可谁知,又一次致命的打击,重重的锤在了包拯心上。长子包繶去世之后,包拯将全部心血放在了孙儿包文辅的身上,可是包文辅自幼体弱多病,包拯十分担心。崔氏也是日夜为儿子包文辅祈祷,可是包文辅没能长大成人,在五岁的时候夭折了。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包拯的身心受到重创,他仿佛在一夜之间苍老许多,儿媳崔氏自然也是悲痛万分,那时候崔氏才二十来岁,包拯十分不忍,于是让她改嫁,那崔氏哭着不肯答应,说要替夫君侍奉公婆,没过多久崔氏母亲就来了,也是让崔氏改嫁,并且找好了一个男人,崔氏坚定的说,母不谅乎!

倘欲嫁者,不俟今也。崔氏留在了包家,包拯看到这个懂事的儿媳,心中又是快慰,又是难过。1058年,是包拯60岁生辰,同僚亲友都来为他祝寿,可是别人过寿都是儿孙满堂,而包拯膝下只有两个女儿,这如何让他不伤心。想到这里,素来坚韧的包拯不禁老泪纵横,此时她的儿媳崔氏脸色一变,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跪倒在地说道,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原来包拯除了两任妻子,还有一个妾室孙氏。由于某种原因,孙氏被包拯赶回了娘家,可谁也不知道孙氏此时怀了身孕,回到娘家后不久,孙氏就把孩子生了下来。既然孙氏生了孩子,为何不告诉包拯呢?这个孩子又怎么会在儿媳那里呢?

孙氏属于陪嫁丫鬟,在包拯家中的地位并不高,所以她被包拯赶出去后,因为惧怕不敢说出儿子的事。古代夫为妻纲,丈夫就是妻子的天,对于妾室来说,丈夫的威严更不可挑战。孙氏不敢说也能理解,不过这事被崔氏知道了,她刚经历丧子之痛,因此就把那个刚出生的婴儿带到自己家里抚养。对于这个小叔子,他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尽心。由于不知道公公包拯到底怎么想的,所以崔氏也不敢跟包拯说,直至这次包拯黯然伤神,她才决定把事情说出来,毕竟迟早都是要挑明的。包拯老来得子喜极而泣,连忙把儿子抱了出来,他给这个儿子包取名包綖,綖意思是‘‘延长的线’’代表他终于有后了,最后的几年时光,包拯十分开心,只是离开人世的时候,他还有几分不舍,因为包綖还没长大,还是一个孩子。包拯去世的时候宋仁宗亲自去吊唁,他看到包拯家里的布置简朴,不禁心中一酸,宋仁宗看到包拯灵前,有一个穿着孝服的孩童,得知孩童是包拯唯一留下的血脉,眼泪都差点下来了。

结尾

回去之后,宋仁宗封包綖为太常寺太祝,并赠送了许多金银财宝,包綖是长嫂崔氏抚养长大的,他和父亲包拯一样,为官清廉,品性端正。可惜包綖47岁的时候,在赴任潭州通判的路上病逝了,朝廷派人护送他的遗体回乡,发现他的包裹里除了任命书和文房四宝,只有46枚铜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1 15:45:2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包拯60大寿,惋惜自己无后,儿媳站出来:其实您还有个儿子
...认准的事情就一定就是对的。这 倔头倔脑的表现也是被宋仁宗看到了眼中,之后也是通过自己将包拯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做起了监察御史的工作。当时宋仁宗刚好有了想要提携自己的岳父的时候,
2025-02-15 20:48:00
包拯60岁生日收到意外惊喜,儿媳:公公,你还有个儿子
...绶(原名綖)”的原因了。1062年,包拯病逝,享年64岁。宋仁宗亲往灵堂吊唁,看到了年仅5岁的包綖。包拯一生清正廉明,家中勤俭朴素,包綖衣着也十分普通,宋仁宗便赐给包家许多财
2025-01-06 17:45:00
包拯63岁没儿子,那么后代是怎么来的
...悲痛欲绝,自己已经老了,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后来,宋仁宗问包拯自己该立谁做太子时,包拯还说:“您这么问我,其实是怀疑我。我已经60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怎么会考虑哪些事呢!”
2023-08-07 20:13:00
包拯60岁大寿,守寡多年的儿媳妇送上什么大礼
...拯很爱包拯,但并不宠爱他。包拯继承了包拯的优点,连宋仁宗都喜欢他。包拯自幼被封为太常寺太主,十九岁时与包拯结婚。他娶了三朝宰相卢孟正的孙女崔氏,两人门当户对,联手作战。不幸的
2024-04-24 19:48:00
包拯六十岁生日时哀叹“包家绝后”,却不料“柳暗花明又一村”
...为包诞,后改名为包绶。在包绶五岁时,包拯因病去世。宋仁宗得知后,亲至府中吊唁,感念包拯一生为官清正,遂赏赐包家许多东西,还授予了包绶太常寺太祝一职。之后在包拯留下的包氏遗志的
2024-10-23 10:06:00
为何说包拯在60岁时老来得子多亏了他儿媳
...借着父亲包拯的位置。包繶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被皇上宋仁宗封为太常寺太祝。可是还没等到他上任,在婚后的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享年21岁。包拯痛失儿子,那真的是伤心欲绝,可没想到祸
2023-07-23 20:33:00
包拯的官在宋朝算多大的
...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宋朝的整体环境以及当时的君主宋仁宗。宋朝重文轻武,文官的地位非常高,而“刑不上大夫”在宋朝贯彻落实的非常彻底。虽然宋朝有不少的昏君,但是敢随便乱杀大臣的
2024-07-01 21:03:00
包拯的一生有几位妻子
...父亲官居高位,自幼便受到特殊的荫补,年纪很小就获得宋仁宗赐封为太常寺太祝,但还未上任便于婚后第二年病故。幼子包绶,出生在媵妾崔氏家中,后被崔氏迎回,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继室
2023-05-02 14:22:00
他是包拯的儿子,一生清廉,死时身上仅有46文钱
...子,只是在包绶五岁的时候,包拯就已经去世,当时皇帝宋仁宗也亲自来到包拯家中来进行祭奠,看到包拯家中看上去有些破败,而他的儿子包绶体态单薄,穿着平平常常的衣服。宋仁宗想到包拯生
2023-05-09 10:2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镜头|从西辽河到桑干河——追寻红山文明的历史轨迹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史前文明的代表,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从西辽河起源、大凌河鼎盛,到桑干河扩张
2025-10-17 09:18:00
故宫院藏捐献文物展今日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今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开展。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2025-10-17 10:25:00
一座道法自然的山
十堰广电讯(十堰日报记者 吕伟 武当山融媒记者 冯开春 徐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公元前485年前后
2025-10-17 16:53:00
保宁寺独特的关公像
走进窦大夫祠,那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遥远的过往。而祠内的保宁寺,更是一处承载着岁月故事与艺术神韵的所在
2025-10-17 21:50:00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