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这两位封疆大吏因无聊出了趟差,竟然就人头落地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06 21:47:00 来源:戏说三国

明嘉靖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北京市西四附近刑场上,三位囚犯被押上了刑场,他们分别是原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各省的兵马,便宜行事的张经、原浙江巡抚李天宠、原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杨继盛。

这三人中中杨继盛是因为弹劾历史上著名奸臣严嵩“五奸十大罪”而遭打击报复。那张经、李天宠这两位封疆大吏又是怎样走上断头之路呢?说起来这都因为另一个人。

这两位封疆大吏因无聊出了趟差,竟然就人头落地了

这个无聊的人,出了趟无聊的差,结果就把这两位封疆大吏送上了断头台。这个人就是严嵩的干儿子,时任工部侍郎赵文华。

三十四年春,朝廷派赵文华到到浙江祭海去,你说祭海就祭海吧,祭完后就哪里来那里去,可是这位赵侍郎却赖在浙江不走了,天天积极主动的指导抗倭工作。

但是,您要是认为他真的关心国家大事,积极为朝廷排忧解难的话,那您就太天真了,赵侍郎嘛,只不过是给总督张经挖坑而已。

这两位封疆大吏因无聊出了趟差,竟然就人头落地了

原因嘛,很简单,赵侍郎本来高高兴兴的到了浙江的地界,原本幻想浙江辖区会打好标语,挂好横幅,营造好热烈欢迎的隆重氛围,官员会前呼后拥,积极表现,结果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忍的,整个浙江冷冷清清,大家各忙各的,完全把赵侍郎给忽略了。

因为总督张经完全不需要也不屑于鸟他,在明朝,总督不是地方官,而是中央派驻到地方工作的领导,工资,户口都挂在中央,张经,虽然下派到地方工作,但人家仍然是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然是中央的人,而赵侍郎嘛,就是一个奉命出差的临时工而已。

事情就是这样,赵侍郎想摆谱,据说还向张经索贿白银两万两,而且自己不懂军事,反而指手画脚的天天要求张总督出战,而张总督级别比他高了去了,不接招,天天把赵侍郎的指示当屁放。

这两位封疆大吏因无聊出了趟差,竟然就人头落地了

赵侍郎这边呢,脆弱的小心脏受不了了,可怜的自尊心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伤害。于是,跟干爹严嵩打了个报告,要了个巡视东南防倭事宜的工作,专心致志的留下来给张总督挖坑。

他先是给朝廷上了一封奏章,告张经畏惧倭寇,拿了朝廷的钱,不办朝廷的事,天天消极避战。奏章递上去后,严嵩到底还是心疼这个干儿子,每天有事没事,就在嘉靖皇帝那给张经上眼药。

不久后,张经就知道了赵侍郎背后给他捅刀子,但是他的反应很怪异,既不找赵侍郎算账,也不上书辩解,一副不知道是看破红尘万念俱灰,还是高深莫测胸有成竹的样子,由着赵侍郎上蹿下跳的折腾。

这两位封疆大吏因无聊出了趟差,竟然就人头落地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张总督并没有看破红尘万念俱灰,人家真是胸有成竹,毕竟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了,倭寇已经完全掉进了他的圈套。只等两广狼兵一到,立马开战。到时旗开得胜,一切不就不辩自明了。

可惜,他错了,错的非常离谱,赵文华虽然不懂军事,但玩起阴谋诡计,官场厚黑来那是一套接着一套。前面之所以写张经消极避战的奏章,那是因为他知道张经就要打胜仗了,弹劾也好,催战也罢,甚至严嵩在嘉靖面前的那些窃窃私语,都是为此刻做铺垫的。因为只要做好这些铺垫,张经战败还有活路,一旦战胜,必死无疑。

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初一,倭寇数千人突然从水陆两途进犯嘉兴。张经分遣参将卢镗带领保靖狼兵、总兵俞大猷带领永顺狼兵由泖湖向平望急进,参将汤克宽带领水师从中路楔入,合战于王江泾。激战数日,大败倭寇,斩杀1900多人,烧死和堕水溺毙者不计其数,取得东南抗倭以来最辉煌的胜利。

这两位封疆大吏因无聊出了趟差,竟然就人头落地了

胜利的捷报迅速传到了京师,嘉靖皇帝反应也相当迅速,只派了两个人,两个锦衣卫,带的当然不是皇帝的奖赏,升官发财,一概没有,只有刺眼的镣铐,和皇帝的最高指示:“经欺诞不忠,着实入京问罪”。

张总督的脑袋嗡的一下蒙了,明明打了胜仗,不奖赏也就就罢了,怎么还换来了一副铁手镯?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其实原因很简单。赵文华的那份消极避战的奏章交上去后,皇帝根本就不信,当然这些赵文华是知道的,甚至严嵩上的那些眼药,皇帝也不信,这些严嵩、赵文华也都清楚。他们不需要皇帝相信,他们只需要在嘉靖皇帝心里播一颗种子,然后静静等着发芽即可。而且他们知道,让种子发芽的机会马上就要到了。

不久后,张经王江泾大捷的报告就递上来了,种子破土而出的日子也到了。嘉靖皇帝拿到捷报后,脑子迅速按照严嵩、赵文华预想的方向展开了联想,他想到了赵文华的奏章、想到了严嵩的告密。这个张经,着实可恶,拿着朝廷的钱,不办朝廷的事,赵文华一告状,你就打胜仗,要是赵文华不告状呢,你就不剿灭倭寇吗?你小子想干嘛?养寇自重吗?

经过这么丰富的联想后,锦衣卫就上路了,张经就被下狱了,而他的伙伴巡抚李天宠也因为怠慢赵侍郎,被赵侍郎扣了个嗜酒废事的帽子,一并逮捕下狱。同年十月二十九日两人和弹劾严嵩的杨继盛一同在西市被斩杀。

张经王江泾之捷,贼兵宵遁,有功反遭诛戮,天下人为其鸣不平。张经死后,其调入江、浙一带的两广狼兵不听调遣,自行回广,倭寇之患逐渐加剧。隆庆初年,张经之孙张懋爵上疏替其鸣冤,朝廷恢复张经官职,赐祭葬,追谥“襄敏”,并给予后代袭封官职的恩典。《明史》评价其:张经功不赏,而以冤戮,稔倭毒而助之攻,东南涂炭数十年。谗贼之罪,可胜诛哉!

这两位封疆大吏因无聊出了趟差,竟然就人头落地了

而陷害的他的严嵩最终结局,削官还乡,没收全部家产,曾权倾朝野现却无家可归。两年后病死,终年八十七岁。他死的时候,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更无人前去吊唁,直到万历初年张居正执政,才吩咐分宜县令埋葬了他的尸骨。

至于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则因修筑正阳门楼工作不到位被革职退休,这位仁兄也不知道怎么搞得,狗胆包天,负责给皇帝盖楼,结果天天把建筑材料拿去给自己修房子,皇帝的楼没盖好,自己的房已经落地了。退休后,这位仁兄在家揉肚子竟然把自己给揉死了(《明史》:“文华故病蛊,及遭谴卧舟中,意邑邑不自聊,一夕手扪其腹,腹裂,脏腑出。遂死。”另有史书上说是暴毙),这种死法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人大开眼界。

这两位封疆大吏因无聊出了趟差,竟然就人头落地了

不过,赵文华死了,但他的事情并没有完。不久后,给事中罗嘉宾上书弹劾赵文华侵吞军饷,数额高达十万多白银。嘉靖大怒,下令抄家用来偿还赃款。结果抄家时,赵文华可能因为挥霍过度,家里财产竟然不够赔偿,于是就由他的子孙充军来代赔。

结果这笔钱赔到了万历十一年,才仅仅赔了一半。有些大臣实在看不下去,说劝皇帝算了吧。但是万历皇帝谨记爷爷的教诲,一定要他的子孙接着赔,要么赔光,要么死光。据说直到万历二十年才赔完。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赵文华是一人作恶,累及子孙,别人坑爹,他倒好,坑子孙一把好手,自己一人替子孙后代把荣华富贵都享受了,而子孙后代只能补他留下的烂摊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6 22: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新疆战记第二十三章-乾隆震怒,阿桂军前立威,斩杀封疆大吏
01阿桂斩杀南疆封疆大吏在伊犁屯田的内大臣尚书阿桂被乾隆派往乌什前线督战。阿桂一到战场,没有询问战事如何,而是和明瑞密谈许久,期间陆续召见了观音保,鄂宝,鄂斯曼等一干将领和阿奇木
2023-01-01 19:02:00
严嵩为何能在嘉靖时期权倾朝野?
...历史上有名的严党。此时,严党上至内阁首辅、下到封疆大吏,对王朝官僚体系的控制真可谓是固若金汤。不过,历史上有奸臣就有忠臣,当严嵩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庞大势力而欣慰之时,徐阶站了
2023-01-30 17:47:00
明朝抗倭大都督胡宗宪,为何最后悲惨自杀
...才能出众,统帅一方的顶头上司,这个人是嘉靖朝的封疆大吏,位极人臣,最后却惨死狱中。这个人就是胡宗宪。今天我们就聊聊胡宗宪其人。胡宗宪是安徽宣城绩溪人,他早年学习刻苦,进士及第
2024-04-05 17:44:00
林则徐:从禁烟英雄到封疆大吏
...不是这样。林则徐晚年不仅受到重用,而且多次担任封疆大吏。我们看一下林则徐被贬之后的状况。1841年,林则徐被诬陷革职,之后贬到新疆。这时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结束,英国被忽悠的
2023-10-08 22:28:00
清朝都灭亡了,哪位封疆大吏仍在为清朝南征北战,打下很多地方
...亡。不过我们不知道的是,清朝灭亡之后,仍有一位封疆大吏在为清朝南征北战,并攻占了很多地方。这个封疆大吏就是多罗特·升允。多罗特·升允,字吉甫,号素庵,八旗蒙古镶黄旗人。他是举
2024-06-15 16:39:00
李卫:捐官出身,终至封疆大吏
...通过读书考试获得做官升迁的权利,自古以来能做到封疆大吏的官员大多数都是饱读诗书通过科举之人,但能做官并不只有科举考试这一种途径,历朝历代都是可以捐钱做官的。要说通过捐钱做官做
2023-10-24 16:47:00
徐渭:才子佳人 青藤画派鼻祖
...渭当了胡宗宪的幕僚,此时的胡宗宪坐镇东南,担任封疆大吏任职直浙总督,手下有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徐渭作为胡宗宪的心腹幕僚,其身份与地位不言而喻,相当于总部的参谋。在胡宗
2023-09-03 22:18:00
大明嘉靖帝朱厚熜:能把握关键时刻,擅于管控群臣
...数朝廷官员们的弹劾:不但索贿于下,而且向宗室、封疆大吏直接或变相索要财物等。他的儿子,更是张狂得很,四处活动,为所欲为。 朱厚熜知道后,却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向严嵩咨询政务
2023-11-21 15:03:00
田文镜:雍正朝封疆大吏的传奇人生与悲凉结局
...他的官运开始亨通,雍正将他从一个州县级直接提成封疆大吏,可是乾隆时期,由于阴差阳错,他的墓被当地守陵大臣夷平,辛苦了一辈子连坟都没保住,可真是悲催了。他就是田文镜,康熙22年
2024-03-21 14:2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