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云南日报
读书人语
读书,让我们向前进
任建红
一
最近编了几本书,也看了几本书,各种信息在大脑中汇聚,总是想着把它们理一理,然后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就算是对自己看的这几本书有一个交代。结果,感受越来越多,行动却没有跟上,导致自己始终无法找到下笔的动力和感觉。这种情形,日常喜欢写文章的作者应该都经历过,生活也如此,如果没头绪,真会杂乱无章。
先说我最近看的书吧。对于书,我没有特别的爱好,不像有的读者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作者一一列出,哪怕是长长的外国人名也无碍,足可见其读书的专业。我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我常常会先关注内容本身,而忽略作者是谁。如果内容打动了我,我才会继续关注作者的其他书。
大四那年去学校图书馆的次数,比之前三年加起来的都多。一方面是课程没那么多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写论文之余有时间静下心来看点书。说起来,让我着迷的并不是什么专业书籍,而是小说,那本小说的作者是周梅森。所以,当时我把图书馆里他写的小说都看完了,后来开始关注同类题材其他作者的作品。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竟然懵懵懂懂地开始了解学生世界之外的事情。
我最近读了余华老师的一本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其中所收录的文章虽写于不同时期,但文字间已透露出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他用简单的文字,寥寥千字甚至百字就把一个话题酣畅淋漓地写了出来,读者读来也是尽兴,徜徉于其中,跟着他一起经历,一起思考。《我们的安魂曲》一文,其实题目借鉴了文中所举的哈金的《南京安魂曲》。他仅用两段不长的文字就阐明了自己读完本书的感受,读后给自己所带来的震撼与创伤。这种创伤不是文字的创伤,而是历史的创伤。面对中国现代史上无法愈合的创伤,他认为哈金写下了自己的安魂曲,也写下了我们共同的安魂曲。余华认为这本书写得好,好在它像一部纪录片,甚至比纪录片还要真实。同样,他也欣赏哈金的朴实、诚实,不花里胡哨但却特别具有力量。
读书能给人以慰藉,也能给人以力量,最重要的是能引人思考。当前“内卷”浮躁的社会,正是因为人们陷入了茫然前行的怪圈,不知道努力的方向到底在哪里,不知道奋斗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不知道这样的生活到底还要有多久,所以与其思考这些貌似无解的问题,不如茫然前行来得快一些。很多人把心思花在了“内卷”上,最终导致了内心的浮躁和不安,以为只有卷起来才能够不用思考生活的价值,进而忘记生命的真正意义。很多人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有的是靠着读书,有的是靠着经商。但不管如何,回忆起过去,他们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苦和累,而是走出去的决心、勇气和力量。这一点也是《罗伯特·凡德·休斯特在中国摁下的快门》一文中余华所要表达的。
当前无论是在微博还是短视频平台上,但凡大家刷到过去七八十年代的纪录片,都能够静下心来看完,或许是带着好奇,或许是出于怀旧,但更多是被那个年代人们的心态和脸上的朴实诚恳所吸引。视频中没有现在繁华的街道,没有现在可口的美食,没有现在高架桥上穿梭的汽车,却有绿树成荫,有蓝天绿水,有积极健康。归结起来,那个时候人们的心态比我们现在很多人的心态都好。
现代人或许有人会庆幸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这其实是一种虚荣心在作祟,这无可厚非,因为虚荣心人皆有之。没有勇气面对那个年代的生活,内心或许没那么强大吧。这种比较只是带给我们一种思考,当下的我们真正缺的是什么?
这种思考,如果没有比较,没有引导,是不会很快有答案的。我们干脆以休斯特的话语来打开我们的这种心结吧。他说:“我被摄入镜头的中国家庭体现的强烈好奇心、极大的热忱和友善所感动。每次在他们家里,我还会感受到他们的决心、勇气和意志力量。看来他们只有一个行进的方向,那就是前进。”是的,前进。只有努力向前进,才会给予我们自己,才会让我们有力量。
美国作家威廉·鲍尔斯在《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提醒说道:在数码时代,我们正失去生活的深度:思想的深度、情感的深度、人际关系的深度以及工作的深度。数码产品丰富了阅读载体,传统纸质图书似乎在被人遗忘,但电子阅读随之产生了一个阅读专注力问题,要知道,是否能够持续专注的阅读,对一个人思考能力的成熟至关重要。成熟又有深度的阅读,是一种人生觉醒,它让我们通过批判性思考和在自我反思中不断进步。
二
记得高中语文课,我最怕的不是要求背诵那些指定的古诗文,而是写作文,尤其是命题作文。和大部分高中生担心的一样,就怕审错出题人的用意,如果写偏了、跑题了,那这篇作文大概率是拿不到高分的。这样的话语老师讲多了,让我有了心理阴影,每次都怕。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己的积累不够,感觉脑子里没那么多话要说。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现在回过头来想,高中阶段的确没什么看过课外书,所以才会出现腹中空空的情况。由于喜欢上英语课,关于英语的书倒是看了几本,现在能想起来的就是《牙买加旅店》《第二十二条军规》,还有几本书虫系列的书。所以我写英语作文,一点都不怕。尽管如此,英语老师的四字评语让我一直铭记到现在:文章略空。对于当时只追求字数达标的我而言,的确没有考虑过如何把作文写实,也不清楚怎么写才是实。我后来一直没和老师沟通过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我真正用心读了书后才明白,所谓“实”就是带有思考,华丽的辞藻、娴熟的语法都是其次。
到了大学后,我赶紧弥补自己的这一不足。有时候缺的东西多了,就会不看方向,一心只往前走,所以书看得比较杂。其实如果您是学生,尚处于知识积累阶段,这样看书比较好。有人说,看一个人讲话,能看出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能看出他的知识储备。从这两点来判断,我都不合格。所以,我努力在说话前,在写作前把自己的思路进行认真梳理,我到底要讲哪几点、写哪几点。理清了,理顺了,说起来就条理了,写起来就顺手了。于是大概是在大三时,我选修了文学写作和公文写作课程,通过老师的指导,我逐步了解到如何思考、如何根据主旨找素材、如何安排结构和行文等。
前不久,我正好编了一本关于公文写作的书稿。作者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他从中找到了写作的真谛,找到了写好文章的方法,找到了把文章写清楚、把事情说清楚的路径——复盘。简单两个字,我一直记到现在。写作前,要把写作内容作一个梳理,写完后再在大脑中把自己的写作思路进行复盘,思考自己哪一点写得好,哪一点写得少,以此来让自己对文章有清晰的认识。学到了复盘的方法后,我也把它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但凡自己接触的种种,都可以拿来复盘。把工作理出个一二三,把生活理出个四五六,哪还怕什么一团乱麻。
就此搁笔吧,转头来回顾自己写了哪些点,我一时也答不上来。我也需要复盘,甚至还要想这篇小文到底有多少内容能够得到读者的肯定,想自己以后该怎样把文章写得更接地气、更生活化一些,这些都是我需要复盘的点。但最重要的核心,我并不会偏离,那就是通过写作鼓励我自己日后读更多的书,有更多的思考,写更有深度的文章。希望这寥寥千字,也能让你有思考,能给予你动起来的信心和力量,能让我们一起向前进,迈出实现自己梦想的脚步,也算是我一直追求的“写到读者心坎上”的理想得到了些许的实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5 0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