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海网记者 刘丽萍
黄昏雨后,微风徐来。
8月16日傍晚,阿那亚·三亚社区的大草坪,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薄雾轻拂山腰,一场关于“风”的高端聊天局开始了。
余华新书《山谷微风》首发式上,余华、陈鲁豫和都靓相聚畅聊,和读者一起吹着山谷微风,在绿意盎然中游目骋怀,感受文学、自然和生活给予的馈赠。“人生如果只有旷野,没有轨道,会太过辽阔;只有轨道,没有旷野,就太过狭窄……”余华认为生命中的旷野和轨道都不可或缺,自己到了一个可以随意切换二者的年纪。
余华新书《山谷微风》。记者 刘丽萍 摄
关于人生——
“不要害怕迷茫,当我们迷茫的时候,一定就有出路”
在首发式现场,三人并排坐在白色天幕下的椅子上,一件T恤衫、一双运动鞋,余华显得自在随性。一问一答轻松自如,有一种有条不紊的节奏,这种慢节奏仿佛老友相聚,静静地聊着人生和过往。
余华、陈鲁豫和都靓相聚、畅聊。记者 刘丽萍 摄
提起余华,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人太了解“人性”,写出《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等影响力作品,拿过国内外不少文学奖,被授予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的当代作家。但《山谷微风》这本书则“一反常态”,很轻松的散文,用细腻的感悟和精妙的文字表达:一阵微风、一股海流、一顿美食、一场相遇、一段关系……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馈赠。
余华本人。记者 刘丽萍 摄
余华说自己“从前写小说,总被感动到哭”,都靓追问:“写《山谷微风》有没有哭过?”
“散文太短了,我还来不及悲伤,就写完了。”余华话语速不紧不慢,偶尔冒出几句俏皮话,总会逗得全场哈哈大笑。
余华的幽默透着智慧,他善用个人的笔触链接大众的喜悦和哀痛,也能理解平凡人物的“伟岸”,“多少豪杰壮举,不论是壮士一去不复还,还是壮士胜利归来,只要进入历史的长河就会无足轻重,维吉尔说:‘一丝微风勉强把他们的名字吹入我们耳中。’”
关于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内耗,余华认为,“能够做到的就努力做到,做不到的就放弃。面对困难和烦恼,我们要学会接收它们,人生不要害怕迷茫,当我们迷茫的时候,一定就有了出路!”同样的问题,陈鲁豫也表示“我们要善于跟自己和解”。
“你将像山上的风一样自由。”《山谷微风》中余华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他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的力量。
关于生活——
“紧张还是放松,都是生活给予的,我们没得选择”
写作就是写生活,把一种生活写出来,让身处不同环境、不同时代的人,感觉到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生活。余华曾写道,“作家的职责是去发现一切可以使语言生辉的事物。”
余华新书《山谷微风》首发式现场。记者 刘丽萍 摄
《山谷微风》一书,时间横跨40年(1984年至2024年),呈现了作家半生的历程与感悟。余华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成长经历,也讲述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趣事。
在书中,他这样写:“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那块有着很多池塘、春天开放着油菜花、夏天里满是蛙声的土地上,干了很多神秘的已经让我想不起来的坏事,偶尔也做过一些好事。”
所以余华调侃说,自己的童年都是“旷野”,初中才开始有“轨道”,不过生命中的“旷野”和“轨道”都不可或缺,自己已经到了一个可以随意切换二者的年纪。
问及如何平衡生活中的紧张和松弛?余华说,“生活要有两种对立同时存在,才有意义,活得才有价值,我也会紧张,常常把鞋带系得很紧。但我们要学会把想要的东西‘放大’,把不想要的东西‘缩小’,我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这个技巧。”
无论是面对调皮的儿子,还是生活里的其他遭遇,余华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松弛感”。
余华的松弛感也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智慧。年轻时从小城镇初来北京,他感到“北京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工地,建筑工人的喊叫声和机器的轰鸣声是昼夜不绝”。但他并不讨厌这样的嘈杂,反而觉得“嘈杂使北京显得生机勃勃”。
正如《山谷微风》书中所写:紧张还是放松,都是生活给予的,什么时候给予什么,是生活的意愿,我们没得选择,只有接受。
关于文字——
“镜头的画面想象空间有限,文字则充满魅力,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余华的小说总是有极致的戏剧冲突,荒诞而不失悲悯;《活着》从血腥与冷酷中抽离出来,回归简洁、质朴、克制的叙述,从底层悲怆的生存史诗里探讨活着的意义。而在《山谷微风》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置身于生活日常,全心全意感受生活、描写生活的余华。
余华新书《山谷微风》首发式现场。记者 刘丽萍 摄
很多人说,余华写的散文,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用灵动幽默的文笔,写下了一篇篇充满洞见的文字。读余华的散文,不像读他的小说那样沉重,心情将会是轻松畅快的。
在三亚这个“有风的地方”,记忆随风而来,余华文思泉涌,一口气写下了这12篇关于童年的文章。同时,他从1984年以来创作的散文中,挑选出同样以童年为主题的17篇文章,与新作一起,集结为一部40年散文精选集,便是新书《山谷微风》。
访谈现场,陈鲁豫多次用“感动”来形容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她说:“在书中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普通家庭幸福生活的样子,文字里没有写爱,里面却有爱;没有写安全感,却处处有安全感。”
余华接过话茬,开心地说,“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文字不同于镜头画面,镜头的画面想象空间有限,文字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于是我们能读到,“童年不能整体告别,可以局部告别,比如我的瓜子童年。”
“我没有像普鲁斯特那样从味觉联想到人生,那个时刻人生关我屁事,我只关心奶粉的味道,我的想象一刻也没有离开味觉,我把面粉想象得比奶粉还要香甜,想象充满了我的味觉。”
在最后的新书推荐环节,陈鲁豫的理由是“想了解余华老师的部分过往,可以看这本书。”余华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庞小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7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