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天门日报0~3岁是婴幼儿人生的起始阶段,此时他们的口腔会发生变化:从无牙到20颗乳牙全部长齐。下面具体聊聊如何从小做好口腔保健。
喂养习惯良好,有利于口腔健康
母乳是婴幼儿最好的天然食品。相较于配方奶粉和混合喂养,纯母乳喂养的孩子患龋病(俗称虫牙、蛀牙)的危险性相对较低。
孩子1岁以后,最好逐渐减少喂养频次,特别是夜间喂养次数,甚至不再夜间喂养。避免让孩子长时间含着乳头,否则孩子牙齿泡在奶水里,很容易出现龋病。
孩子长期使用奶瓶,不仅易患龋病,还会影响咀嚼功能的发育。因此,孩子1岁后应尽量减少使用奶瓶。起初,在喂含糖液体时,可改用杯子或勺。
喂养姿势不正确可能导致孩子下颌前伸或后缩,形成“地包天”或“小下巴”。正确姿势是将孩子斜向上抱着喂。用奶瓶喂养时,还要注意选择合适月龄的奶嘴,避免孔洞大小不合适导致孩子无法使出“吃奶的力气”,不利于口周肌肉骨骼的发育。
呵护口腔健康,父母要重视
清洁口腔,要从孩子出生开始。孩子出生之后,尽管一颗牙齿都没有,家长也应该用软纱布每天擦洗口腔一次。这样做既有助于孩子口腔清洁及早期养成清洁口腔的好习惯,未来不容易排斥刷牙,家长也能及时发现孩子口腔里的新情况。
等孩子牙齿长出后,家长应改用手指缠纱布、指套或小头牙刷每天为孩子刷牙2次。两岁左右的孩子自主意识增强,会要求自己刷牙,但往往刷牙效果不佳。家长不仅要指导孩子独立刷牙,还需要在小孩刷完后再帮其彻底清洁一次。另外,家长要培养孩子睡前刷牙后不再进食的习惯。
孩子乳牙完全萌出后,就需要家长用牙线为其清理牙缝。因为单纯通过刷牙是不能有效清洁牙缝处的,长此以往,这里就会藏污纳垢,成为乳牙最容易发生龋病的地方。特别强调一下,正确使用牙线,并不会导致牙缝增大。
研究表明,龋病是可以在母婴间“传播”的。“传播”指的是致龋菌由家长传至婴幼儿,唾液是实现这种传播的媒介。因此,婴幼儿的看护人应注意:避免嘴对嘴亲吻孩子或用嘴巴接触孩子的奶嘴;不要把勺子放到口中试温再喂孩子或嚼碎食物后喂给孩子;奶瓶等喂养器具要经常清洗消毒;关注自身的口腔卫生,莫把致病菌“传播”给孩子。
孩子口腔保健,千万别忽视
家长应该在孩子第一颗牙齿萌出后6个月内,尽早带其去医院接受第一次口腔检查。让医生查看孩子牙齿及颌面部的发育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口腔保健指导。
氟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摄入适量的氟化物可以减少牙齿的溶解度和促进牙齿的再矿化,预防龋病的发生。第一颗乳牙萌出后,家长要使用含氟牙膏为孩子刷牙。
孩子3~4岁时,家长就可以带其到医院为乳磨牙进行窝沟封闭。这如同给牙齿穿上了一层保护衣,使牙齿容易清洁,免受细菌的侵害,有效预防龋病发生。
据《健康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2 05:45: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