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梦中杀人”的情节,一定有许多人对它记忆犹新:
典韦去世后,曹操再没有能安心托付自身安危的属下,疑心益发严重,总是怀疑属下会趁自己不注意的时候谋害自己,而最不留神的就是睡觉的时候,所以就经常对属下和侍从说:“吾好梦中杀人”,让所有人都不要在睡觉的时候靠近他,以免被杀。
这样吩咐下去以后,仍然有些不安心,于是就瞅了个空子,在午睡的时候故意把被子翻掉下来,照顾他生活起居的侍从就给他把被子捡起来盖上,却不料曹操突然翻身而起把这个靠近他的侍从杀死了。睡醒后看见自己亲近的侍从被杀,再三确认死因后还故意装作悲痛的样子,叫人厚葬了他,曹操手下的将领都信以为真,杨修却对棺材中的人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为杨修后面被杀的章节埋下了伏笔。
有人用《三国演义》前面的章回情节来佐证“梦中杀人”是曹操故意为之,说曹操之所以怀疑睡觉的时候而不是吃饭或者洗澡的时候有人要杀他,是因为他自己曾经在想要杀董卓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好时机——吕布被董卓安排去准备好马送给曹操,自己说累了背对着曹操躺下——曹操就要下杀手的时候被发现了,假装是要献宝刀才得以脱身,后来自己身边没有典韦护佑,就总认为别人要刺杀他也会发现睡觉的时候是个好时机。
这种佐证其实属于“以伪证伪”,“以疑质疑”,最终得到的自然还是一个伪命题。《三国演义》脱胎于《三国志》,却不是一本正儿八经的历史,劝各位读者不要把小说当作史实,即便它和历史的大方向吻合,人物形象却往往容易张冠李戴,并带有强烈的作者主观情绪。
事实上历史上真正的曹操虽然后期疑心虽然重了点,但也不至于到这样丧心病狂的地步。首先,我们知道曹操在董卓进入洛阳之前,就已经乔装逃出洛阳了,所以曹操不可能去刺杀董卓,所以杀人时机的说法属于伪证,其次,无论是正史还是足以侧面佐证的诗文,都没有曹操“梦中杀人”的相关记载,由此可见,曹操刺杀董卓和梦中杀人都是罗贯中先生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对历史事实所作的艺术性加工。
但正如毕加索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刺杀董卓未遂的事件确实是存在的,只是这个人不是曹操,这个人叫郑太,字公业,历史上记载的和他一起谋划刺杀董卓的还有伍琼、何颙、荀攸三人,都是东汉的官员。谋划的事情不慎泄露了出去,刺杀未遂,最终侥幸逃脱的只有郑太和荀攸,至于逃跑的时候遇见谁,有没有把人家一家人都杀了,应当也是罗贯中为了增加情节的戏剧性,使曹操嗜杀的性格得以更完整的体现,而做的“伪证”。
罗贯中生于太原,后来多次到杭州、苏州等地,在浙江这片土地上,他结识了和他亦师亦友的施耐庵,也曾在瓦肆书院中听民间艺人讲书,还和施耐庵一起跟着张士诚筹谋过天下,只可惜跟的不是明主,壮志难酬。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本质的不同也许就在于:施耐庵更欣赏的,是民间绿林豪杰的爽快,着眼于江湖草莽的无奈,他把百姓的无奈和英雄主义杂糅在一起,这才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一百单八将;而罗贯中更欣赏的却是有慧眼的明主,也更青睐有志未竟之士,所以才把诸葛亮塑造的如此耀眼,或许在“三顾茅庐”的情节中寄托了他自己没能遇见明主,以及明主没有赏识自己的遗憾。
那罗贯中先生之所以要放大曹操性格上的弱点,除了他本身对这种“总有刁民想害朕”的被害妄想症的不喜以外,自然是为了衬托刘备的仁义,和对下属的信任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4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