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淄角镇着力破解产业“散弱小”难题
黄瓜“搬家”,菜农乐哈哈
新建的钢结构大棚配套完善,种植效益高,种植户都很满意。5月2日,在惠民县淄角镇千亩黄瓜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棵棵黄瓜藤蔓用线吊着,被上面结出的黄瓜拽得绷直。农户郑吉飞听着广播剧,穿梭在瓜藤间,把刚长出来的小黄瓜纽掐掉,让养分都留给快成熟的果实。
郑吉飞的黄瓜大棚实种面积4.3亩,一年收两茬,春天这一茬的黄瓜又到了收获期,每天都能采摘三四百斤。早上采摘下来,他开车去临近的靠河郑蔬菜大市场,里面有不少省内外的菜商等着收购,不愁卖掉。他一上午时间就能把一天里主要的活忙完。像这样干净利落地种瓜卖菜,两年前对于淄角镇上的黄瓜种植户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淄角镇有悠久的蔬菜种植传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当地就开始探索种蔬菜大棚,黄瓜是主要作物。但当地农户一直以自家耕地为基础,零零散散地种植。相当部分村民用的还是30多年前的小拱棚,面积小不说,棚里没有水电,不管是黄瓜的浇灌还是采摘都不方便。
不仅如此,早年间,大棚周边没有专门的蔬菜交易市场,那时的农户需要每天凌晨三四点去棚里摘黄瓜,再拉出去卖,下雨下雪的时候,路上泥泞不好走,菜商还不来收。分散种植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当地黄瓜产业的发展。
为解决“散户耕种难,菜商收不满”的困局,淄角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2022年通过流转,集中了近千亩土地,规划千亩黄瓜智慧种植示范基地。配套完善水、电等基础设施,修建了贯通南北的黄瓜运输路。种植基地以招投标的方式,引导并协助种植户建设现代化种植大棚。
作为第一批入驻黄瓜种植基地的农户,郑吉飞回忆,建设一个像他使用的这种大型钢结构拱棚,需要投入35万元左右。他前期没有这么多资金,当地政府给协调了省农担的贴息贷款,综合下来利息不超过三个点,后续的建设便没有了资金压力。
同时他也感叹,基地不仅配套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因为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在周边村里还逐渐培养出一批专业工种。黄瓜的栽培养护需要育苗、移植、系线挂秧等诸多环节,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操作。现在一部分村民专门负责挂秧,一部分专门负责育苗,农忙时候雇专业工帮忙,不管是速度还是合格率都很高。
2023年,当地政府又投资2000万元,完成了靠河郑蔬菜批发市场改造,为种植户和菜商搭建了一个规范便捷的交易平台。黄瓜相较于普通蔬菜作物产量大,加上买卖方便,郑吉飞的种植大棚每年能产黄瓜10万斤左右,年收入达20万元。“只要好好干,两年就能把大棚的本钱赚回来。”郑吉飞笑着说。
为打造“黄瓜之乡”品牌,实现优势产业带动,除完善基础设施外,近年来淄角镇还大力扶持黄瓜新品种引进,同时,发展生产数字化、智能化以及黄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延长项目。目前,全镇黄瓜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蔬菜年产值10亿元以上。市场日均交易蔬菜量达到30万斤以上,远销北京、天津等20多个大中城市,成为远近闻名的“菜篮子”基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4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