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万历元年,高拱家里的仆人纷纷打包金银财宝离开高家,而高拱则准备自杀,保全他的家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文官集团权利最大的张居正,太监集团权利最大的冯保,将他强行牵扯到“王大臣一案”中,要他死。
但后来的他并没有死在张居正、冯保的手里,而是到万历六年正常死亡,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一个赋闲在家的前仼首辅是如何敌得过张居正、冯保的?
因权力产生的仇恨
无论是张居正,还是冯保,都与高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高拱曾经都伤害过他们两个人的利益,特别是冯保,对高拱简直是恨之入骨。
高拱人如其名,是一个相当难搞的角色,从他隆庆三年进入内阁的第一天起,内阁就掌握在了他的手中,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他为什么敢那么硬气呢?因为第一、他是隆庆的老师:第二、他不但是内阁成员,还是吏部尚书,主管人事,谁要是敢唱反调,到了京察年就灭了谁。
高拱从隆庆三年到隆庆六年隆庆驾崩的这三年时间里,分别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隆庆和议”,与蒙古开通互市,给明朝带来了将近百年的和平。毕竟为了抢几个锅碗瓢盆丢掉性命实在是不值。
第二件大事是“开放海禁”。虽然沿海地区的倭寇名义上叫作倭寇,但实际上却基本都是明朝人,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明朝有海禁政策,正所谓“片板不得下海”。
但是明朝的各种商品,就比如丝绸、茶叶、瓷器,在海外不是一般的畅销,一拉出去就能够换一大堆的钱回来。
明摆着的利益,谁不动心?因此,活不下去的百姓都纷纷进行走私运动。
有了一定的资本,肯定想着追求更高的利润,什么叫作更高的利润呢?抢。
就比如最大的倭寇头子汪直,出生于安徽,靠着走私做大,还在海外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有整整数万人听他调遣,而他时不时的就叫这数万人到明朝做无本万利的“生意”。
只要海禁不解除,倭乱就永远也不会结束。这也是为什么浙江巡抚朱纨上书朝廷:“去外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群盗易,去中国衣冠盗难”。
隆庆和议,开放海禁看起来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是隆庆和议,明朝大臣从始至终都鄙视蒙古人,因为在他们看来,蒙古人是野蛮人,而他们是文化人。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文化人怎么能够跟野蛮人做生意呢?这也是为什么互市一提出来就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但为什么后来还是做成了呢?因为高拱的智慧。
互市虽然大部分大臣都不同意,但还是有一部分大臣是同意的。因此,高拱故意举行一次四十四人的投票。
在此之前,他就已经计算过,这四十四个人里有一半是反对,有一半是赞成的。后来事实正如他所料,投出了一个平局。
既然是平局,那么交由皇帝决定,而身为皇帝的隆庆从来不管事,他高拱只能勉为其难的当了一把皇帝。
相比于隆庆和议,开放海禁更加简单。由于涉及到祖制,高拱不好出面,而是将隆庆推了出去。隆庆说同意,自然也就没有人反对。
更何况,当时开放海禁还是沿海地区官员的一致心声,因为他们有个别的也参与到了走私当中。朱纨口中的“衣冠盗”指的就是他们。
别的不说,就只说隆庆和议,开放海禁,就足以证明高拱是一位能臣。而能臣一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都会在岗位上工作到死。
这一点,作为次辅的张居正是绝对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也有抱复要去实现,高拱一天坐在这个位置上,他就一天实现不了他的抱复。
但要斗倒高倒,他一个次辅是不够的,还需要盟友,而这盟友就是东厂提督太监冯保。
为什么是冯保的?难道他就不怕冯保反水吗?要说到恨高拱,冯保比他张居正还要恨上百倍,因为他连续两次遭到高拱的戏耍。
隆庆四年,司礼监掌印太监退休,按照规定,替补上去的人应当是冯保。因为此时的他不但是东厂提督太监,还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在当时的太监群体中,属于第二号人物。
但是到头来却出现了意外,替补上去的人不是他冯保,而是御用监太监陈洪。相信冯保在听到这个任命的时候,表情一定是目瞪口呆。
司礼监掌印太监作为太监中的第一号人物,对于国家而言是相当的重要,因为凡是文书,要是没有他手里的那颗印盖上去,就如同废纸一张。
因此,司礼监掌印太监一定要有足够的履历,还要在司礼监任职过,熟悉工作流程。而陈洪有没有在司礼监任职过呢?没有,他就是一个专门管各种物品的太监。
论在太监中的地位,陈洪是比不上冯保的,但他就是坐了上去,因为什么呢?因为高拱。是高拱说服了隆庆,将他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由于素质实在是太低,工作上接连出错,陈洪的屁股还没有在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座位上坐热,就被赶了下来。
冯保又一次看到希望,但是这个希望又被高拱扑灭。陈洪下台,高拱又推荐了另一个人上去,这个人就是孟冲,位居膳食监太监,说简单点就是个管饭的。
之前的陈洪没有资格坐到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位置上,现在的孟冲也没有资格坐到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位置上,但是他们都坐了上去。
冯保就算是头猪,这个时候也能够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高拱在一天,他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高拱为什么要特意针对冯保呢?因为他的政治野心。
高拱想要将司礼监的一切权利划到内阁,但是隆庆却不肯。毕竟就算他与高拱再亲近,也不可能拿他们朱家的统治权开玩笑。
内阁已经有了票拟的权利,要是再有批红、盖印的权利,那岂不是要将皇帝这把椅子交由内阁首辅来做了?
既然不能够夺取司礼监的权利,那就将司礼监的最高领导掌印太监牢牢的掌控在手中。这样一来,也能够达到合二为一的作用。
而冯保明显是不愿意被掌控的,正是因此才被高拱针对。
冯保虽然是太监,但是却更像一个读书人,因为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平时的日常爱好就是沐浴弹琴,有的时候还会搞搞收藏,《清明上河图》就是他的藏品之一。
试想一下,这样的一个太监怎么可能会甘愿被他高拱掌控?
高拱的后台是隆庆,隆庆在,没有人动得了他。但是隆庆不在,那可就说不定了。
因为冯保在被针对的这些年里,并没有闲着,而是一直在烧冷灶,将时间都花费在了万历、李贵妃、陈皇后的身上。
这三位一位是未来的皇帝,一位是未来的太后,一位是现在的后宫之主,有了这三位撑腰,他高拱再怎么有能耐也动不了冯保,更何况冯保还有张居正这个盟友。
隆庆六年,隆庆驾崩,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高拱就被赶回老家,为什么呢?因为高拱曾经在内阁感慨:“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张居正将这句话透露给冯保,同时改动了几个字,改成“十岁孩童,如当人主”。
而冯保则将“十岁孩童,如何当人主”这句话转达给李贵妃,还特地添油加醋的说高拱有迎立外藩的可能。
李贵妃要多恐惧有多恐惧,因为当时的明朝由她和万历这对孤儿寡母掌控,凡事都得依赖内阁,而内阁首辅就是高拱。
高拱要是动了不该动的心思,那万历这个皇位坐不坐的稳呢?谁都说不定。
“后妃大惊,太子闻之亦色变”——《明史·冯保传》
因此,仅过了一天的时间,万历就下达罢免高拱的命令。高拱怎么想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仕途竟然会被一句话摧毁。
政治斗争向来都是残酷的,不将人整到死,那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这一次也不例外。
高拱虽然已经不在朝廷,张居正、冯保却一直惦记着高拱。
天降横祸
万历元年正月十九日凌晨,十岁的万历从寝宫出发去上早朝。
但是在经过乾清门的时候,侍卫发现一位穿着不符合宫里的规定,而且行迹可疑的人正在乾清门附近。
为了万历的安全,侍卫当即一拥而上,将其包围。由于他并没有反抗,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经过审问,这个人叫作王大臣,常州武进县人,是蓟州总兵戚继光那里的逃兵,身上带着一把刀,一把剑,至于他是如何入宫的,怎么打他都没有说。
负责经手这件事的人是张居正,得知结果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天,三天就问出这么一个结果,而且还把戚继光拉了进去,是张居正绝对不想看到的。
因为戚继光的后台是他,要是查戚继光,他也跑不了。
要知道,后来有人要整戚继光,其中一条罪名就是戚继光与他来信频繁,甚至有的时候夜里也来信。
王大臣这条命无论怎么说都保不住,毕竟他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图谋刺杀皇帝,如果不出意外,牵扯到的人是戚继光,应该草草了案,但是张居正、冯保却动了不应该动的心思。
一旦有人牵扯到王大臣案件中,一定是死路一条,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将自己的仇敌高拱牵扯进去呢?张居正将王大臣从普通的监狱调到由冯保负责的东厂监狱。
冯保并没有折磨王大臣,而是叫王大臣背台词,台词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是高拱叫我来刺杀皇帝的。
高拱与王大臣并不认识,王大臣没有任何理由为了高拱承受皮肉之苦,所以冯保还没有对他用刑,他就在供词上签字画押。
高拱指使王大臣刺杀皇帝一事一传出来,当既引起轩然大波。
要放在以前,文武百官对于同一件事情肯定有分歧,但是这一次,文武百官没有任何的分歧,都一致认定这是张居正、冯保有意栽赃。
首先,高拱刺杀皇帝对他有什么好处?难道他能做皇帝吗?不能。相反,就算他刺杀掉万历,将来的皇帝也会将他灭门。
其次,关押王大臣的地点是在东厂。
无数人跑到张居正的家中求情,就连张居正的同乡太仆寺李幼滋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要知道,李幼滋当时正卧病在床,可见张居正已经惹了众怒。
迫于舆论的压力,张居正决定公开审理,反正都已经说服王大臣,难不成他王大臣还有胆子翻供?要是敢翻供,那就用刑具伺候他。
令张居正、冯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王大臣竟然真的敢翻供,甚至还指认是冯保指使他的,场面要多尴尬有多尴尬。
与冯保一同会审的锦衣卫都督朱希孝眼看着局面就要收拾不住,连忙下令将王大臣拉下去。
事情闹到了这种地步,要是再不依不饶,别说高拱,连自己都有可能搭进去。
第二天,王大臣说不出话,第三天被处死,一起大案终于宣告结束,那么高拱是如何逃出生天的呢?
一个人的不干涉,一个人的努力
公开审理这个建议虽然是张居正提出来的,但是张居正在这之前就已经决定不参与其中,只有冯保还在不依不挠的纠缠。
毕竟张居正惦记的只是高拱的首辅一职,两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而冯保则不一样,当年要不是高拱压着他,他早就混出头,哪里用得着跟张居正联手。张居正明显不是什么好人,如果是好人的话,他就不会将高拱赶走。
既然他不是好人,那为什么他会洗手不干呢?原因很简单,首先是上面提到的舆论;
其次就是他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曾经到午门的关圣庙求签。这支签总共有十六个字“所谋不善,何必祷神,宜决于心,改过自新”。
正是这十六个字促使他下定决心不再插手王大臣一事。难不成张居正不插手,王大臣就会帮高拱吗?显然不可能。
那么王大臣为什么会翻供呢?因为有个人瞒着冯保与东厂监狱中的王大臣取得了联系,这个人就是杨博。
杨博为什么要帮高拱呢?因为他的儿子王俊青娶了高拱死党王崇古的女儿,亲家都开口说话,哪里有不帮的道理。
他杨博到底有什么样的能耐,竟然能够突破东厂监狱的层层看守?只要看完下面这段话,就知道这件事情对杨博来说易如反掌。
当年,严世蕃曾经说,天下间有三个人最聪明,其中一个人是他,其中一个人是陆炳,而剩下的这个人就是杨博。
最主要的是,杨博还是张居正当年的偶像,张居正能够不插手,也跟杨博有一定的关系。
高拱这条命是保住了,但是对于张居正的仇恨他是一天也没有忘记。抢走自己的首辅一职也就算了,竟然还要将自己的全家置之死地。他想要报复张居正,但是却没有可能。
因此,他将所有的怒火都倾注到了他自己著作的回忆录《病榻遗言》当中。
其中,张居正不叫张居正,也不叫他的字“太岳”,而是叫荆人,明显是一个鄙称,因为张居正出生于楚地,楚地又可以称为“荆”,说楚人的话没那么难听,荆人倒是很难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1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