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先秦时代的“男人装”:甲胄是如何由皮制进化为铁制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23 11:15:00 来源:可爱的柯南

说到古代的攻击性兵器,那可是十八般兵器五花八门;但要说到防护性兵器,其实主要只有两种,一种是拿在手上的盾牌,一种是穿在身上的甲胄。甲,就是铠甲,也叫介、函、铠;胄,就是头盔,也叫鞮(dī)鍪(móu)、兜鍪。鍪本是古代一种长得像胄的炊具,生动反映了戴胄就像是把一顶锅子倒扣在头上。相对于需要腾出一只手使用的盾牌,不需要用手的甲胄又显得更加实用、也更加普及得多。

那么,古人早期使用的甲胄,又是怎么样的呢?

铜头铁额的蚩尤兄弟

根据汉代纬书《龙鱼河图》,上古时期,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铜头铁额,以沙子、石头为食物,并发明了刀、戟、大弩等兵器,滥杀无辜,多行不义。天下民众都希望黄帝出手,但黄帝过于仁义,不是蚩尤的对手,只好仰天长叹。后来天帝派下九天玄女,授予黄帝鬼神符箓。黄帝终于制服了蚩尤,四面八方的诸侯也表示归服。

先秦时代的“男人装”:甲胄是如何由皮制进化为铁制的?

相对《史记·五帝本纪》来说,这个“黄帝战蚩尤”的故事神话色彩明显浓重,不会是历史事实,但也反映了汉代人的思想认识。蚩尤除了发明各种攻击性兵器外,可能当时还流传着蚩尤发明胄的传说。把金属头盔戴在头上,不就相当于“铜头铁额”吗?

至于甲的发明者,也有说是蚩尤。《管子·地数篇》说蚩尤用葛卢山之水与金属,炼出了剑、铠、矛、戟,消灭了九个诸侯;又用雍狐山之水与金属,炼出雍狐之戟和芮戈,又消灭了十二个诸侯;不过,按照《世本》的说法,发明甲的是夏朝中期的夏王杼。夏王杼是夏朝比较有作为的一位国王,据说他曾征伐到东海,如此赫赫武功,当然与优良的装备分不开。

当然,不管是《龙鱼河图》中的蚩尤神话,还是《世本》中的夏杼记录,都只是传说性质;目前考古并没有发现商朝之前的甲胄实物。但也可以推断,当时的古人已经使用甲胄了。

这里可以参考民族学的活化石——台湾兰屿耶美人。晚至上世纪初时,他们不但使用藤盾,还使用着藤甲胄。藤甲用藤条和藤皮编制,像一件小背心,有些还蒙上一层坚硬的鱼皮;藤盔用藤皮编制,有些还插上羽毛。这样的甲胄还比较简陋,且对于下体没有任何防护,但已经把人体最重要的头、胸与背保护起来了。

先秦时代的“男人装”:甲胄是如何由皮制进化为铁制的?

说到藤甲,大家很容易想到《三国演义》的藤甲兵。当时诸葛亮攻打南蛮王孟获,乌戈国国王兀突骨前来助阵。兀突骨手下就有一队藤甲兵。他们穿的藤甲条用油浸泡十余次而成,刀枪不入,非常厉害,让诸葛亮也吃了些苦头。最后当然抵不过诸葛半仙的神机妙算,一把火将他们烧了个灰飞烟灭。虽然《演义》是小说,但也反映了古代原始族群存在穿藤甲的风俗。

除了使用藤甲之外,皮甲也很常见。过去云南傈僳族就使用一整片的牛皮甲,这种皮甲是由两张生牛皮缝制在一起,在中间开一个孔,战士把头从孔中套进去,再在腋下穿绳,把前后两半皮甲系牢固,整件皮甲就能帖在身上了。因为一整片皮甲不方便活动,在肩臂、腰胯这些人体关节活动的部位,也使用了小块甲片编缀,类似形制的皮甲在过去彝族也有使用。

先秦时代的“男人装”:甲胄是如何由皮制进化为铁制的?

丢盔弃甲的大胡子宰相

目前出土最早的甲胄实物是在商代。殷墟侯家庄发现了两处皮甲残迹,上面绘制有黑、红、白、黄四色花纹。就在这个商墓里,还发现了至少140顶胄。与皮甲不同的是,胄都是由货真价实的青铜炼成。它们的外形比较类似,其中不少正面铸有兽面纹;胄的顶部有铜管,用于插羽毛或者缨饰。铜胄凹凸不平,应该有用布料或皮料作为内衬。

因为商代的胄已经用青铜制作,所以全国也都发现一些同时期的铜胄。山东滕州出土了一种更有特色的胄,整个胄体为皮制,但在胄的正面、顶部和两侧又镶饰了部分青铜,成为一种铜、皮复合的胄。

先秦时代的“男人装”:甲胄是如何由皮制进化为铁制的?

西周的甲与商代有一定区别。西周的甲仍然是皮甲为主,但也使用青铜作为镶饰,这样既可以强化防御,又可以震慑敌人,还可以增加美观。西安长安区普渡村出土了一组西周时期的青铜甲片,这些铜甲片应该是用于编缀于皮甲正面,算是铜、皮复合的甲。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陕西宝鸡石鼓山出土的一件铜甲。这件铜甲出土时断裂为数十件残片,其中三件残片体积较大。前两件为弧形薄片,似是身甲;另一件为筒状薄片,似是腿甲。不算铜、皮复合甲的话,这是目前出土唯一一套青铜甲,而且是整块的铜甲。但这种做法既不见于后世形制,也不符合商周模范铸造工艺,反而类似西亚、欧洲青铜锻造成型的传统。其是否是军事装备,还是仅用于祭祀也不好说,但肯定没有规模化。

至于西周的胄,也是以青铜胄为主,但不再使用狰狞的兽面。

先秦时代的“男人装”:甲胄是如何由皮制进化为铁制的?

春秋时代的甲不再是整块皮制,而是用各式各样的甲片编缀而成。《左传》记录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春秋宋国执政叫华元,他作战失败被敌军俘虏,这个华元也有点能耐,还没等到国家交涉,自己就抢先跑路回国了。后来华元主持筑城,他有次到现场监工,工人们唱着歌说:“睅(hàn)其目,皤(pó)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意思是,鼓着眼睛挺着肚,丢了皮甲逃回来;大胡子啊大胡子,丢了皮甲逃回来!

春秋的政治风气比较开放,这些工人也不比后世朝代的手工匠,他们都是国家世袭的工匠家族。华元无可奈何,让他的部下去回答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意思是,有牛就有皮,犀兕多的是,丢就丢了吧?工人们却丝毫不给面子,针锋相对唱道:“从其有皮,丹漆若何?”意思是,即使有牛皮,去哪找红漆?华元见他们人多势众,说不过,只好灰溜溜地跑路了。

华元这番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甲胄的信息。原来皮甲的材料有牛皮、犀牛皮、兕牛皮等,有些甲片上还髹有红漆。《国语》说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年轻时,在森林里射杀大兕,并用其皮制作皮甲。天子以其勇武,将其分封在唐国。《周礼》也说函人制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所谓“属”也叫“札”,春秋战国的皮甲都用甲片编缀,所以也称“札甲”。“七属”就是说从上到下,共有七排甲片。

先秦时代的“男人装”:甲胄是如何由皮制进化为铁制的?

穿铁甲、操铁杖的小国军团

战国时期的甲,延续了春秋特征,仍然以皮甲为主。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不但出土了皮甲,还出土了配套的皮胄。皮甲由皮甲片编缀而成,是战国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皮甲。湖北荆州天星观出土了一件比较另类的皮、木复合甲,以木为胎,两面贴革片,髹黑漆。

最值得注意的是,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了86件铁质胄片。僻处北方的燕国,居然已经使用了铁胄,可能也有配套的铁甲。《周礼》说“燕无函”,燕国没有制作甲胄的工匠。为什么会没有呢?不是不需要,而是人人都会,连国君燕王哙都能自己动手做。可见燕国铸甲非常普及,制造出铁胄也不意外。

《吕氏春秋》记载,邻近燕国的中山国,有一支力大无穷的军团,他们叫做吾丘鴪(yù)。吾丘鴪作战都是穿着铁甲,拿着铁杖,所击者无不粉碎,所冲者无不沦陷,甚至可以抓住敌车投向敌车,抓住敌人投向敌人。不过,中山国虽然有这样强悍的部队,但却抵挡不住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国灭亡中山,吾丘鴪也就殉国了。

先秦时代的“男人装”:甲胄是如何由皮制进化为铁制的?

《吕氏春秋》记录吾丘鴪穿铁甲,说明铁甲并没有得到推广,非力大无穷者不能穿。尽管汉朝以后,铁甲胄在军队中得到普及,但是职业军团长期训练的结果。先秦时期全民皆兵,体质相对职业军团差距大。而且春秋战国刚进入铁器时代,铸铁工艺还不太先进,反而不如皮甲轻便灵活。

至于秦朝,目前只在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发现了一批铁甲片,虽然没有成型的铁甲胄、皮甲胄出土,但在保存甲的形制方面,又超过了先秦时期所有的甲胄。

秦陵有三个兵马俑陪葬坑,其中绝大多数陶俑身穿甲,但所有陶俑都没有胄。这些陶俑身穿的甲里,以将军俑的甲最为精致,军吏俑的甲次之。这两种甲都是复合甲,甲的主体由皮制,上一层编缀甲片加强防护,甲片应该是铁制。至于其它人俑,他们的甲比较普通,原型应该就是大块甲片编缀而成的皮札甲。

先秦时代的“男人装”:甲胄是如何由皮制进化为铁制的?

除此之外,在秦陵三号坑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石制甲胄。石胄形制与燕国铁胄相似,应当是铁胄;石甲虽然与人俑身上的札甲相似,但甲片比较细密,应当是铁甲。虽然它不穿在陶俑身上,而以缩小的模型出现,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兵马俑更多具有礼仪性质,而在实战中铁甲胄应该也已经广泛使用。

汉末孔融说:“古代圣人制作犀兕革铠,今盆领铁铠,绝古甚远!”到汉代,铁甲取代皮甲,成为主流。不过,皮甲虽然坚硬程度不如铁甲,但也有造价低廉、切割方便、料子轻便等优势,质地坚硬也不输铜,所谓“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gé)如金石”。所以在后世古代也并未消失,而是长期据有一席之地。

先秦时代的“男人装”:甲胄是如何由皮制进化为铁制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3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代盔甲这么重要,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占据在盔甲史上居于C位,倍受瞩目。上图_清朝骁骑校棉甲胄,故宫博物院藏棉甲作为一种外来的经济作物,棉花自宋朝传入中国后,受限于纺织技术,并未普及民间。宋末元初,黄道婆改进纺车
2024-06-23 09:59:00
魂师对决:觅心好礼活动分析!到底充不充个6元真是难倒我了啊!
...来综合考虑一下...... 然后是1000钻石可以解锁控制/辅助甲胄核心的自选,如果不算刚刚的30元,而是直接可以1000钻石买这个东西的话
2025-02-14 15:25:00
电影《满江红》里的甲胄来自海宁 他让千年甲胄“活”在当下
...:郑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古代,甲胄是士兵们的防护用具。最近,一部热映的电影《满江红》,让演员身上穿戴的铠甲再度 “出圈”。而《满江红》中甲胄的制作方,就是
2023-02-13 06:03:00
古代战争万箭齐发是常态。这些射出去的箭矢如何处理?直接丢掉?
...此并非所有士兵在战场上都能装备皮甲。可以说,无论是甲胄还是弓箭等武器,都是军队在战场上极为重要的财产,更是下一场战争中抵御敌军的关键装备。因此,士兵在打扫战场时,必须将这些军
2024-09-09 11:13:00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套国风战术甲胄,圆你的将军梦!丨次元军武
...接介绍过《暗区突围》推出的一套锦衣卫主题的国风战术甲胄。当时,这套装备就受到了玩家们的广泛追捧和喜爱,军武菌身边的不少朋友都对这身装备非常感兴趣。去年《暗区突围》战术甲胄的宣
2025-01-25 02:16:00
《寂静之地3》回归,比《异形》还吓人,只能提心吊胆地看完!
...死亡天使」的意思。这种怪物防御力极强,全身长满一种甲胄,包括脸部也是龟裂的铠甲碎片,只要它不张开铠甲,基本上拿它没办法,因为连子弹也没法穿透它身上的甲胄。它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
2024-06-24 13:48:00
在庖厨的烟火气息里,品味农耕文明千年的兴衰浮沉
...厨师,但是一个好厨师一定是杀敌的好手。秦立国之后,铁制刀具逐渐开始出现,硬度更高、锋刃更利,而直到汉之后,铁制刀具才完全取代了青铜刀具。可以看出来的是,虽然菜刀的质量在提高、
2024-04-29 16:01:00
大妈带甲胄去鉴宝,自称乾隆穿过,专家看后:您祖上是何人?
...家族的后代。这不在鉴宝栏目组中,来了一个大妈,带着甲胄去鉴宝,自称是乾隆穿过,专家看后立即发问:您祖上是何人?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百姓对于文物收藏的兴致越来越高,有的人想着能
2025-01-12 18:43:00
红旗品牌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发布,2023年上市
...演绎条条江河奔涌入海的气势,轮标予以极致安全,坚如甲胄,尾灯首尾呼应,体现独特美感。红旗全新技术理念包括崭新独创、全球首发、绿色智能、精美体验、效率卓越、安全可控等,而全新超
2023-01-07 19:5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