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我们为什么需要黄永玉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6-15 15:48:00 来源:文艺报

网上关于黄永玉的评论多矣,什么“老顽童”“赤子”“最好玩儿的人”、率真、畅快、恣肆……人们毫不吝啬地把世间的好词都堆在老人家面前,却总不及他自己说得好——还是去读他的诗集吧!

黄老在《如何培养一个坏人》中故弄玄虚地声张,培养一个坏人和培养一个好人完全一样!真可怕!但是,培养一个像他这样的人却难了:需得在屈原的故乡被彪悍又柔情的民风浸染过;再经历战乱,在大半个中国辗转,尝过人世的艰辛和暖意;最重要的是爱上木刻,夜以继日地发疯画、发疯刻,遍访师友,酿成《天阳下的风景》,向那些“比我老的老头”学着从艺和做人的道理;还得在下放劳动时,画荷花速写8000张;在七十岁时远赴言语不通的意大利,《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不眠不休地画画、雕塑、写作;到了九十鲐背之年也不能休息,要开笔写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一天不休,写上262万字……这本编年体的诗歌集,凝聚了黄老大半生光阴。

有时在纷攘中,我不禁想: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黄永玉?

黄老的一生,似乎从来没有遇到中国文人那种出世入世的烦恼。对待每一个时代,他都热烈地投入,全情地交付。

他一直是入世的。40年代,以木刻为武器进行抗日宣传;50年代,在香港时为电车工人大罢工写诗:“大动脉繁荣都市,繁荣了/吸血者的肚皮,另一面,繁荣了/一千几百个/以及无数一千几百个的/胃溃疡和肺结核。”(《无名街报告书》)60年代,祖国大建设时期,他听说猫头鹰是捕鼠能手,画下一张张画,题名《一吨》《四吨》,却被批为“黑画”,就此卷入时代风雨。70年代末期,从旧金山回国途中,他写下《从远古到今天——致新泽西的小屋》:“我这么想,/一定!为了祖国,/像你们那样生活,/那样工作,/那样爱,/以至于/几乎忘记了自己的一切……”。“文革”后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他倾情写道:“妈妈,死去与活着的儿女们/无论在哪里都思念你。/饿了把希望当饭,/干渴把信心当水,/相信终有一天会拥抱你。”(《妈妈,我回来了!》)80年代,《黄土地》上映,勾起黄老半生回忆,他热烈地称颂黄土地上八路军的坚实脚步,写道:“唉!/我十六岁也曾打算过,/走什么路能上延安?/如今我/六十岁了,/心灵的脚步/在‘黄土地’上蹒跚。”

各种对黄老的记述文章中,少有人写到他的“与祖国共忧患,与时代同风雨”,因为这本诗集,我们才得窥黄老的这一面。艺术的激情源自于爱,生命的饱满源自于个体与时代、家国、故园的融合。

“挣够了钱,早点退休”这一类现代人的目标从未出现在黄老的心里。黄老毕生的理想现在还留在故乡老屋的墙上——“我们在一起,大家有事做。”充分享受情义、充实地做事就是毕生理想。假如我辈能如黄老一般,将自己交付给时代、国家、人民,哪怕只如萤火照亮尺寸之地,亦不会觉得人生漫长,只待退休。

无疑,黄老又是出世的,这一点为世人激赏最多,借老人家自己的诗句就是“从没见过这样沉重的轻盈”。(语出诗歌《读刘焕章雕塑》)恰是因为搏击过生活的浪涛,比平常人尝过更多苦难,才能酿出慰藉凡人心肠的欢乐。“近的、远的路,/面前的和遥远的路,/一辈子走不完的路,/稔熟和陌生的路,/繁花和荆棘编成的路,/宽坦和崎岖的路……/鸟,在天上,/管什么人踩出的意义!”(《路》)不管遇到什么路,只消用“鸟在天上”的心态去面对就好了。艺术家就是教给我们“站在苦难边边上”的人。

假如有人正身处生命中色调最黑、最暗、最不知明天的日子,不妨读读黄老在“文革”中写下的诗歌:“如果,/眼瞎了,/手脚断了,/喉咙也哑了……/我,就活着,/用心灵狠狠地思想。/如果,/把我切成碎块,/我就在每一个碎块里微笑。”然而这首诗的题目叫《哑不了,也瞎不了》。不管怎样的折磨,只要拿出“在每一个碎块里微笑”这样恶狠狠的坚强,还有什么战胜不了?要是狠不起来,不妨换个路径,来首打油诗,把平凡的日常润色一番,自我博个解颐一笑。“早上一过到中午,/中午一过到晚上”,这种感觉熟不熟?正是黄老下放农村时写的,打油诗笔法竟将牛棚生活写得津津有味:照顾小鸡饮食起居,“又怕冷了小宝贝,又怕坏了小肚肠”;给公鸡母鸡分栏,“小子姑娘大起来,起居总得有间房”“屋里要有脚手架,还要空气和阳光” ……(《养鸡也是一堂课——三年农村劳动的纪念》)

假如有人觉得自己老了,没有力气了,想躺平了,不妨也拿出黄老这本诗集翻一翻。人生壮年,二十五载不许从事文艺创作,够不够让人心灰意冷?黄老偏不信邪,非把每段人生都过得有滋有味。他写《中年颂》:“一条宽阔河流的中段,/一块怜悯和容纳的草原,/一双走过远路没破的合脚布鞋。”又写下《老年颂——给友人S》:“老人啊!/你是晚上八九点钟的月亮”,“他缓慢地在蓝色的夜空散步,/为人们揭示一个希望的明天。”许诺明天还不够,他又硬气地号召老伙计们像年青人一样从头来起:“不要再摆谱啦!/人老了,心是活的。/能呼吸,能爱,/能吸收一切。/那些山和水/空气、阳光/仍然都是你的。”(《像年青人一样从头来起》)

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在最黑最黑的夜里,给你指出一丝光线,“快看,那里还有光,那里可以出去!喂——你听到了吗?”我听到了,每当需要时,都拿出来听听。

白岩松曾经立愿“老了就做黄永玉”。这可不是个容易实现的目标。

至少,你得俏皮,开得起玩笑。看到故乡南华山,他不客气地说:“山啦山,/绿得那么啰嗦,/绿得那么重复,/绿得喘不过气,/绿得让人像喝醉了酒/个个倒在你的怀里。”(《南华叠翠》)写笑声,他给你出主意,“挖个洞,/把笑埋进土里,/到春天,/种子发芽,/长成一棵大树,/像座高高的钟楼,/风来了,/满树都响着/哈哈哈哈!”(《笑》)要是你只听到了树叶碰撞的声音,那就完了,太庄重。

开得起玩笑也不够,你还得那么、那么容易心动。看到一只被遗忘在桌子上兀自枯萎的梨子,你得在心里叹一声“堪嗟的,/希冀被吃去的等待啊!”(《哀悼等待》);看到故乡的一口井,不只是静默地站一会儿,而是“摘下井边的嫩草打一个情结,/投入井内,/默祷自己珍藏的一百个人的名字。”(《感恩井》)邵洵美先生去世30年,还会感到“生命的残渣紧咬我的心”。看到一位盲人触摸毕加索的雕像被制止,便写诗为他呼吁。95岁了,还会为了一个远方掉在坑里的孩子哭湿了枕头,“孩子别怕!/老爷爷快来陪你了!/另外那个世界,没有‘怕’这个东西!”(《非梦》)

谁想像黄老一样老去,或者像黄永玉一样年轻,就要让自己的心灵永远敞开着,感受每一只梨子被辜负的等待,就要永远——哪怕95岁,仍然拥有热泪盈眶的能力。

光有心也不够,还得舍得花力气。世人皆知黄老是初中肄业生,却忽略了另一回事:在厦门的海风中,在集美的红砖小楼中,小黄永玉遍读图书馆中书籍,此后一生好学不辍。这才有了这本诗集丰富的面貌:词曲体、现代诗,文人诗、打油诗,抒情诗、叙事诗。读黄老一人的诗集,常能想见古今中外的诗人在文字里雅集,白居易、辛弃疾、郑愁予、艾青、洛夫、彭斯……那些在书本中被拨动的心弦,遇到真实世界的“一声黄鸟”“乡酒杯宽”,便被老人从记忆的深处打捞起,用艺术家的手,重塑为新的感动。

“遍城郭内外春渐起,/折柳枝卜得甚好天气?/莫笑我还学少年时,/破船里载着个醉老妻。/管恁的落花风,催花雨,/没了当打湿件旧蓑衣。/且蜕根桐管吹支柳营曲,/少理会,石上鹡鸰。/远山子规,/沙洲渡一条牛喝水。/雨过云霁,/平湖面当得一块镜玻璃。/老两口且俯船照个影,/含着的蚕豆笑进水底去。”(《春景(散曲)》)石上的鹡鸰、远山的子规、沙洲的渡头,都是穿越千年的,到了黄老笔下却没了一点清淡孤寂,每一个字都传递着咯咯咯的笑声,直笑到老两口嘴里的蚕豆都掉水里了。人只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是云泥之别,到了黄老这里,什么都可以没有界限,什么都浑然一体。

要是我老了,艺术家虽然做不了,但含着蚕豆笑看春水的兴致还是可以拥有的。

最后,说说这本书该怎么读。其实黄老一开篇就告诉我们了,还嫌不够,又用一张随书附赠的木刻卡片做了说明:

啊!我顶中意这全是

太阳的八月天气了

我顶中意这长满瓜果的肥田了

我顶中意在舞动着白色的

大小风车的蓝天底下睡觉了

我要和毛豆荚、

番茄、

小菜瓜们做伴

我伸个从头到脚的懒腰

宣布马上就要在这里躺下

泥土亲切地呼唤我

“喂

睡去

睡去

……”

(《风车和我的瞌睡》)

当日苏轼在惠州时,信步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想了一会儿,突然领悟:“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颖悟如苏轼,依然要一番挣扎,才能领悟;而“野孩子”黄老,似乎天然有这样一种元气淋漓的松弛。

若读完这本书,你我都能舍得花时间在太阳底下睡个觉,晓得这世间处处皆是歇息处,便是一得;若能在情感上放下戒备,虚怀若谷,晓得这世间太阳泥土风车豆荚番茄小菜瓜皆可亲近可聆听,身边人远方人,“尽情地享受爱”,又是一得;再或者遇到大大小小的烦难事,晓得换个角度,躺下来,从底部从根部去打量,便可道一声“哦,原来”,便再是一得。

感谢黄老。愿黄老长寿,源源不断带给我们欢乐和祈望的风标。(文 / 王迪)

来源:文艺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5 17: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回看黄永玉木刻:这是他艺术的根
澎湃新闻获悉,知名画家黄永玉因病于2023年6月13日3时43分去世。遵照黄老生前意愿,不举行任何告别、追悼仪式。黄永玉曾任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可以说,木刻是黄永玉艺术的根,是他
2023-06-15 10:48:00
99岁黄永玉日前去世 “老顽童”在《新华日报》老报纸中永存
6月13日,中国国家画院著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先生逝世。作为现当代中国文化界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黄永玉曾创作中国版画经典《阿诗玛》、中国生肖邮票开山之作——庚申年猴票
2023-06-15 17:55:00
黄永玉“神会凤凰”南华山文化园开园(图)
...,吸引各界人士和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近距离感受黄永玉的艺术文化魅力。沿着青石阶路缓缓上行,在满目青翠的景色中,映入眼帘的便是黄永玉的经典语录,其背后是一尊咧着嘴、提着烟斗
2024-07-16 11:08:00
1天4位名人确认去世,有国家级艺术家,也有知名戏骨,最小仅37岁
...。愿爱音乐的张恒远一路走好,在天堂继续音乐梦。02、黄永玉,99岁黄永玉先生是一名画家,也是一位国宝级的艺术家。黄永玉先生原名黄永裕,因表叔沈从文的建议,后将名字改成“玉”。
2023-06-15 12:45:00
我画水浒——黄永玉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演讲
...编者按】2023年6月13日3时43分,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作家黄永玉离世。2002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文学馆请黄永玉谈谈有关水浒人物画的创作。本文为黄永玉的演讲。黄永玉先
2023-06-15 10:42:00
黄永玉:画个兔子邮票是开心的事
...布图稿开始,就引发热议,褒贬不一。这套邮票由艺术家黄永玉设计,这是其第三次设计生肖邮票,也是其第四次与邮票结缘。《癸卯年》特种邮票是中国生肖邮票第四轮中的第八套,一套两枚。第
2023-06-14 18:05:00
...。今天,风雨湖畔飘着细雨,我轻轻地走进坐落在湖畔的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在博物馆负责人何伟老师的陪同下,把博物馆的各个展厅都走了一遍。何老师说:“老爷子立遗嘱了,不搞任何纪念活动
2023-07-07 06:25:00
为什么人人都爱黄永玉
... 编辑昨天(13日)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先生逝世,享年99岁。出生在战争年代的黄永玉,见过战争硝烟,也经历过时代变迁,挨过饿、受过穷,但从苦和痛中,他还是
2023-06-15 10:29:00
姐夫与黄永玉的故事
...夫于1958年被选调到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工作,有幸成为黄永玉先生的同事和挚友。此后不久,姐夫一家搬到金鱼胡同八号院居住,又成为黄永玉先生的好邻居。那年姐姐因患严重哮喘病退职回
2024-04-14 04:5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国家京剧院一团《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石家庄上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0月19日,国家京剧院一团《梨园芳华·国粹流韵——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河北省艺术中心上演。作为2025年京津冀戏曲展演季
2025-10-18 10:46:00
不止胜负!10月18日,“河北五超”第十轮定州vs辛集,赛前非遗“碰一碰”,定州孩儿枕VS辛集皮贴画。
2025-10-18 21:21:00
千年汉碑“活”了!一场隶书展,如何让中原大地与两汉大唐倾谈?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千年汉碑气象新,中原翰墨正风流。10月18日,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启幕,这场代表当代中国隶书艺术最高水准的盛会
2025-10-18 19:47:00
长镜头|从西辽河到桑干河——追寻红山文明的历史轨迹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史前文明的代表,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从西辽河起源、大凌河鼎盛,到桑干河扩张
2025-10-17 09:18:00
故宫院藏捐献文物展今日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今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开展。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2025-10-17 10:25:00
一座道法自然的山
十堰广电讯(十堰日报记者 吕伟 武当山融媒记者 冯开春 徐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公元前485年前后
2025-10-17 16:53:00
保宁寺独特的关公像
走进窦大夫祠,那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遥远的过往。而祠内的保宁寺,更是一处承载着岁月故事与艺术神韵的所在
2025-10-17 21:50:00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