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张飞和关羽在卧龙岗前,心中有些不满,这已经是他们第三次陪大哥来到此地了,这才终于见到正主。两人忍不住心生疑虑:这卧龙真的能与徐庶先生相比吗?
此时,刘备正坐在草庐内,聆听孔明详述他的战略规划,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刘备三次拜访草庐,最终将“卧龙先生”迎回府中。
这件事传到水镜先生耳中,他只是轻轻一笑,随后说了十个字,预言了孔明的结局,结果竟然全部应验!
水镜先生究竟是谁?他到底讲过什么?
水镜先生何许人?
无论是在《三国演义》的小说中,还是在三国的正史中,水镜先生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他性格神秘,且精通奇门遁甲,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
他对奇门遁甲的掌握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境界,仿佛他早已通读了未来的历史书籍,对即将发生的事情了然于胸。
水镜先生原名司马徽,字德操,"水镜"是他的好友庞德公为他取的外号。所谓“水镜”,即以水为镜,这个名字本身就反映了司马徽的两种品格。
第一种如水般澄澈,第二种以自身为镜。这正是司马徽一生的写照。
司马徽是如何保持心境如水般澄澈的呢?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隐居中度过的。
即使是长期隐居的诸葛亮与庞统,最终也有出山的一日,然而水镜先生却始终未曾走出隐居的颍川。凡是想向他请教问题的人,都必须亲自前来拜访。
当然,这并非水镜先生有意“耍大牌”,他只是渴望平静的生活。司马徽隐居乡间,从事农村的劳作,养猪养蚕都是他的日常。
然而,在村庄里,邻里之间必然会有一些交流。在这里,村民们并不把司马徽看作名士,只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农夫。
有一天,村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有户人家丢了一头猪。这家人焦急万分,如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寻找失踪的猪。
此时,有人悄悄对他们说道:“村西头司马徽家里有一头猪,和你们丢失的那头极为相似。”
因此,那家失去了猪的人怒气冲冲地来到了司马徽的家中。
这家人来到司马家后,径直走向猪圈,匆匆瞥了几眼,便断言这正是他们家丢失的那头猪。
这头猪分明是司马徽从小精心饲养的,并非他人所说的偷窃。然而,面对众人的指责,司马徽既没有辩解,也不曾动怒,只是默默地让那人把猪牵走了。
然而,两天后,那头走失的猪自己回来了,那家人立刻感到万分羞愧。他们急忙把猪送还,并在司马家的门前跪下,恳求原谅。
司马徽不仅没有责备他们,反而感谢他们把猪送了回来。由此可见,司马徽确实如同一泓清水般纯净,没有半点污浊之气。
那么,何谓“以身为镜”呢?司马徽不仅擅长奇门遁甲,更在识人辨才方面独具慧眼。他的交际圈可谓是真正的“谈笑间尽是鸿儒,来往中无一庸人”。
司马徽的朋友随便一个放出来,都是能够在各个阵营中担任顶级军师的角色。
当年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听闻司马徽居住在颍川,便不辞辛劳,跋涉两千里路前去拜访。
庞统坐在车中抵达时,眼见司马徽正在采桑喂蚕,完全像个普通的农夫,这让他不禁感到失落,心里暗想,司马徽或许并非他所想象的那般高明。
庞统坐在车中,讥讽地对司马徽高声说道:“我听闻大丈夫立于世间,应当在外建功立业,而非在此从事些妇人之事。养蚕?谁不会做?”
司马徽在田间采桑时便识出庞统是个人才,但他过于追逐名利,最终注定会因名声而丧命。
司马徽并未理会庞统的嘲讽,只是说道:“当年伯成宁愿务农,也不愿去做诸侯;原宪宁愿住在破旧的茅屋中,也不肯住进官府的宅邸。哪里规定了只有当官发财才能算得上大丈夫呢?古代的圣贤早已批评过这种观念。即便如吕不韦那样的人,最终不也是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吗?”
听到这句话后,庞统立刻意识到司马徽确实是一位高人,于是迅速下车前来拜见。
司马徽与庞统整夜畅谈,具体内容无人知晓。然而,自那天起,庞统便公开宣称自己是“水镜先生的门徒”,于是他的名字也逐渐为世人所熟悉。
好好先生就是他
在为人处世方面,司马徽以一个非常著名的习惯而闻名,那就是他总是对每个人都说好话。
东汉末年,人们都热衷于对他人进行评价。而每当有人前来请教司马徽对某人的看法时,他总是敷衍地回应道:“好,很好,非常好。”
因此他得到了“好好先生”的称号,而且他也是第一个被称为“好好先生”的人。
司马徽的夫人最终忍不住了,她对他说:“以后别人来向你请教时,不要总是只说‘两个好’就打发了。你应该多说一些,这样才不辜负他们千里迢迢来见你的心意。”
司马徽听完夫人的话后,只回了一句:“你说的这些都不错。”这话直接让夫人又气又笑,不知该作何反应。
司马徽虽然对任何人的评价都说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清楚这些人的真实情况。他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然而,能够被司马徽视为无用之人的废材其实并不多见,因此,他展现出低调掩饰才能的机会也就显得非常稀少。
有一次,司马徽出门拜访朋友,暂时住在荆州襄阳。当时,刘表正在广泛招揽各地的豪杰,因此荆州城内聚集了不少才华横溢的人物。由于这些人才济济,消息也传播得很快。
当天,刘表正在家中接待众多谋士,忽然有人提起,似乎司马徽正在城内。这位司马徽乃当世奇才,景升公或可一试邀请。
于是,刘表托人四处打听,终于得知了司马徽的住址,便亲自前去拜访。
尽管这是两人首次见面,但司马徽早已耳闻刘表的“名声”。由于司马徽认为刘表为人狭隘,他便故意表现得清高,以避免与其产生牵连。
刘表与司马徽交谈后回到家中,对家中的谋士们说道:“这个司马徽不过是个沽名钓誉之徒,他的名声完全是人们口耳相传、夸大其词。他不过是个普通的书生,见识也只是略胜寻常百姓。”
刘表的几位谋士得知此事后,悄然离开了他的领地。
隐居尘世不问政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共出场两次,一次是在刘备遭曹操追杀时,另一次则是在刘备即将面临曹操的追击前。
刘备与司马徽的初次相遇,源于一场意外,或许更该说是命运的巧妙安排。
人们常说“的卢”会带来厄运,当时刘备正骑着他的爱马“的卢”,果然这匹马载着刘备一跃而下,掉进了水沟。
此时的刘备如同陷入绝境的瓮中之鳖,狼狈不堪。危急关头,“的卢”却奋力一跃,跨越了檀溪,成功将追兵甩在身后。
此时刘备不清楚自己身处何地,只能任由的卢马随意带路,结果它竟然将刘备引到了司马徽的家门前。
在此地,刘备首次拜见了司马徽。司马徽向他引荐了两位杰出的人才——诸葛亮与庞统,并且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安天下”。
然而,司马徽还有半句话没有说出来,那就是:“两者之间只能择其一,若两者共事,必有一方夭折,并且最终难以得天下。”
刘备与司马徽彻夜长谈,直到第二天才被赵云找到。
刘备从中获益匪浅,随后他希望司马徽能出山辅佐自己,但司马徽以“山野闲散之人”自居,婉拒了刘备的邀请。
然而,这里总让人有一种熟悉感,就像猪八戒撞天婚时抓不住女儿,反而想要丈母娘的那种情景。
刘备与司马徽的第二次相遇,发生在他屯兵新野之时。司马徽本打算前来拜访好友徐庶,然而此时的徐庶已被曹操召至许昌,司马徽只能无奈作罢。
在此分别之际,司马徽再次向刘备极力推荐诸葛亮,称唯有此人能够助刘备成就伟业。
在历史上,刘备与司马徽的首次相遇,发生在他驻军新野期间。当时,刘备正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虽然几位结义兄弟皆为勇猛的战将,却缺乏能够出谋划策的谋士。
刘备听闻司马徽擅长识别人才,且住处离得不远,便带着两位兄弟前去拜访他。
司马徽曾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之后徐庶也相继举荐了这二人。
然而,当刘备真正把诸葛亮请出山时,司马徽感叹道:“虽得其主,未逢其时,惜哉!”
这句话也暗示了诸葛亮的最终命运注定不会太好。
后来,由于曹操南下势如破竹,刘琮未作抵抗便投降,这使得司马徽隐居之地也落入了曹操的掌控之中。
曹操早已听闻司马徽的名声,便将其“请”至大营。然而,司马徽不愿屈居他人之下,坚决拒绝为曹操出谋划策。曹操原本打算重用他,无奈之下只能放弃这个想法。
结语
司马徽被曹操带走后,没过多久便去世了。虽然司马徽以“水镜先生”之名闻名于世,他的一生都以隐士的身份度过。然而,尽管他声名远扬,却并非广泛结交天下豪杰之人。
如果水镜先生早已预见到诸葛亮的最终命运,那么他为何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呢?这或许正是诸葛亮的想法,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09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