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91岁老兵王坤森拾荒助学11年:那束点亮长夜的“烛光”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5-06 16:17:00 来源:锋行天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浙江大学退休教师、91岁老兵王坤森拾荒助学11年——

那束点亮长夜的“烛光”

■解放军报记者张轩玮通讯员朱超峻杨华英

91岁老兵王坤森拾荒助学11年:那束点亮长夜的“烛光”

图①:王坤森深夜拾荒(解放军报记者张轩玮摄);图②:王坤森手拿遗体捐献志愿书(受访者供图);图③:王坤森展示自己栽种的蜀葵(受访者供图)

初春的一天,夜里10点,浙江省杭州市刀茅巷60号院的大门“咯吱”一声打开,门内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声。

收拾出3个大编织袋,拿上小钩子,浙江大学退休教师、91岁老兵王坤森推着三轮车出了门。

这个夜晚,记者跟随他去“寻宝”。

淅淅沥沥下了两天的春雨,傍晚才刚刚停歇。夜风一吹,湿冷的空气顺着衣领灌进身体,让人禁不住打了个寒战。然而,王坤森脸上的笑容让人感到温暖:“今天不错,不下雨了。”

其实,即使有雨,王坤森“还是要出来的”。从2012年至今,没有其他事,他晚上都在这个时间出门,绕着附近的两条街、10处垃圾堆放点搜寻,直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才回家休息。

靠着捡拾矿泉水瓶、废旧报刊、纸箱等换来的钱,王坤森已资助8名困难学生继续学业。年岁已高的他,腰背像是被压弯了的竹子。然而,从他修剪整齐的头发、条理清晰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一股生气。

“能为孩子们做点事,我的心情每天都很舒畅。”就像王坤森说的那样,他“人是老了”,但“心是热的”。

“我知道穷孩子读书的不容易”

1991年,在原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武装部工作的王坤森,第一次从希望工程宣传页上看到那张令人动容的照片——《我要上学》。

照片中,女孩苏明娟水灵灵、满是渴望的大眼睛,让王坤森心头一震:“她和我是一样的。”

出生于1932年的王坤森,自幼家境贫寒。母亲感染伤寒不幸去世后,他和父亲靠上街拾荒艰难度日,“每天都吃不饱,花很少的钱买些玉米面,再去山上摘点野菜,就是我们一整天的食物”。

转眼间,王坤森到了上小学的年纪,父亲却拿不出钱供他读书。等钱攒够了、学费交上了,王坤森已经接近读中学的年龄——11岁那年,光着双脚、穿着破旧背心和短裤的他,走进小学课堂,圆了“读书梦”。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在杭州火车站附近读中学的王坤森与老师同学一起,兴冲冲地涌向火车站,高举红旗欢迎进城的解放军。那年12月,王坤森报名参军,加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

与从前的苦日子不同,部队大家庭让王坤森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他不仅能吃饱饭,还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参与机要工作。那时,官兵文化程度不高,部队组织开展文化教育时,安排读过书的王坤森当“小教员”教大家识字。倍感荣幸的王坤森省下津贴,给每个班买了字典,教起书来格外用心。

上世纪50年代,作为上级看中的“好苗子”,王坤森被推荐到军校学习。在校期间,他荣立三等功,还入了党。

1978年,王坤森从空军某部转业到原浙江医科大学武装部。组织学生军训时,王坤森注意到有的学生因为经济拮据吃不饱饭,饿着肚子坚持训练。“我知道穷孩子读书的不容易。”王坤森不仅自掏腰包帮学生们改善生活,还想方设法为他们争取勤工俭学的机会。后来,只要听说哪位学生需要帮助,他总是尽己所能解囊相助。

爱心的种子,在王坤森心中生根开花。

最美的“花”,最甜的“果”

走出住所约300米,王坤森来到“寻宝”的第一站。他拿着小钩子翻找,看到饮料瓶等可回收物品,便挑出来放到一边。他对记者说,如果运气好,还会有些意外收获——塑料桶或旧花盆。

那是他不会拿到废品收购站卖掉的东西。“把这些盆子洗干净,可以用来种花。等花开了,就送给爱花的人。”王坤森说。

1993年,王坤森从原浙江医科大学退休。闲不住的他,一心琢磨为社会贡献余热,为群众做些好事。

距离王坤森家不远,有一个小花坛,花坛对面是家饭店。有些食客随手将垃圾扔到花坛里,周围居民对此颇有意见。热心肠的王坤森到社区毛遂自荐:“这事,我来管!”

不久后,他找来铁锹清理花坛中的垃圾,又沿着花坛精心栽下一排蜀葵。到了夏季,这种别名为“一丈红”的植物长到两米高,红色、粉色的花朵顺着茎枝攀援向上,好似竖起一道“鲜花屏风”。这道“屏风”不仅让乱扔垃圾的问题迎刃而解,还吸引不少行人驻足拍照。

后来,为呼吁更多的人保护环境,王坤森把花籽收集起来,种到花盆里,送给爱花的路人。50盆、80盆、100盆……送出去的鲜花越来越多,不少杭州市民认识了这位“爱种花的老人”。

在附近孩子们的眼中,王坤森是他们喜爱的“无花果爷爷”。

王坤森的一位老邻居回忆,从2005年开始,王坤森在屋后的空地种下4棵无花果树。每到夏秋时节果子成熟,他总是摘下满满一盆,分给附近的孩子们,“看着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老王的眼睛也笑成了一条缝。”

一盆鲜花,一捧鲜果。收到“惊喜”的人们,用行动回报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一再跟大家说,这些花、果免费赠送,可还是有不少人掏出零钱,表达谢意。”

“怎么也推脱不掉”的王坤森将这些钱积攒下来,捐给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供困难大学生读书。抱着帮助更多困难学生的想法,王坤森后来在花坛附近竖起一块牌子,牌子上写道:“先生们、女士们,美丽的鲜花,喜欢可以拿去。我在帮助贫困孩子读书,献点爱心吧……”

当越来越多的人献出爱心,当更多孩子重返校园,王坤森觉得,自己种下的蜀葵,开出了最美的“花”;栽下的无花果树,结出了最甜的“果”。

燃尽自己,照亮他人

2012年底,刀茅巷的居民们发现一件“怪事”:晚10点,80岁的退休教师王坤森准时出门,上街拾荒。

拾荒的理由更是让邻居们费解——“攒钱,供困难大学生读书。”

邻居们想不通,靠种花就可以捐资助学,为什么还要吃拾荒这份苦?王坤森的答案出人意料:“既然决定帮助孩子读书,就得诚心。”在他看来,上街拾荒,可以在退休金和人们的爱心捐赠之外,获得一笔“稳定的额外收入”。

来自浙江衢州的徐玲玲,是王坤森定向资助的第一个大学生。她介绍,在捐资助学的金额上,“王爷爷”有自己的坚持——每季度按时汇款,每年不少于4000元。一度让她不解又心疼的是:“王爷爷很晚才上街拾荒,我劝他不要太辛苦,可他就是不肯听。”

后来,徐玲玲明白了王坤森的苦心:资助每名大学生每年4000元,基本能缴纳这名大学生1年的学费;夜出昼归,是因为“自己有退休金,生活有保障,还有人要靠拾荒生活”。

这样的理由,让徐玲玲和每一位受助学生落泪,让王坤森的亲友们动容。

从反对到理解,从“一开始感到难为情”到“后来遛弯时顺手带回一些废纸板”,王坤森拾荒助学的“事业”离不开妻子王秀云的支持。然而,今年年初王坤森再次犯起的“拗劲”,让王秀云掉了眼泪。

原来,2021年春天,王坤森接受心脏手术后,身体大不如前。去年年底因心脏病再次入院治疗后,他更加感到力不从心。思前想后,他决定与浙江大学签订遗体捐献协议,未来以“大体老师”身份“重返”校园。

“你这个人总是自己拿主意,这个事情也不提前跟我说,我不同意。”王秀云抛下这句话,沉默不语。

“我这是做善事呀!”王坤森拉住妻子的手,耐心地劝道,“我希望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出来……像一支蜡烛那样燃尽自己、照亮他人……”

今年2月21日,拗不过丈夫的王秀云,还是在他的遗体捐献志愿书上签了字。让她无奈的是,没过几天,丈夫的身体刚刚恢复了一些,又继续去拾荒,依然是夜里10点出门,凌晨三四点回来休息。

令记者意外的是,跟王坤森前去拾荒那晚,时针刚刚指向凌晨两点半,他突然提出结束行程。

“我看你挺冷的,也不早了,准备回去吧。”

“是不是因为我在,影响了您的效率,才提前回去?”

“我习惯了熬夜。可你们年轻人不一样,太晚睡对身体不好。”

载着一晚的“收获”,王坤森慢慢蹬起三轮车,驶向夜色深处。

跟在“早归”的王坤森身后,一股暖流涌上记者的心头。

91岁老兵王坤森拾荒助学11年:那束点亮长夜的“烛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6 19: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帮助困难学生,是我一生的信念”(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91岁退休教师王坤森多年来坚持捐资助学——“帮助困难学生,是我一生的信念”(讲述·一辈子一件事)本报记者 窦 皓《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01日 第 06 版)2021年9月10日
2023-09-01 06:22:00
91岁“拾荒助学”老人术后出院:要帮更多学子圆大学梦
浙大一院专家为王坤森进行检查。浙大一院供图中新网杭州7月19日电(张煜欢 郭天奇)“我拾荒拾不动了,熬夜也熬不动了,但我会用别的方法,一直帮助孩子们上学。”19日,91岁高龄的“
2023-07-20 14:37:00
生命不息 行善不止:91岁老人拾荒十余年 圆学子读书梦
...新网杭州8月31日电(张煜欢 郭天奇)当91岁的拾荒助学老人王坤森坐着轮椅缓缓上台,瘦小的身影出现在聚光灯下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久久未停,现场观众用掌声向这位心怀大爱
2023-08-31 20:58:00
浙大老师退休后拾荒,只在后半夜出门……
教师节前90岁的浙大退休教师王坤森又完成了一笔资助捐款这笔钱汇给了一名嘉兴的学生学生是孤儿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老人说:“这是给自己最好的教师节礼物!”2022年9月8日,退休教师王坤
2023-01-01 13:21:00
浙江九旬老人拾荒助学十载 捐献遗体是最后心愿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王坤森在深夜拾荒。吴柳静摄中新网杭州2月22日电 (钱晨菲)22日,记者从浙江省红十字会获悉,浙江九旬退休教师王坤森于昨日签署遗体捐献志愿书,实现身后重回浙江
2023-02-22 22:13:00
95岁老教师叶连平:一生守护乡村孩子的梦
...为帮助贫困孩子上大学91岁老人坚持拾荒11年自2012年起,王坤森老人开始依靠回收废旧物品挣钱助学每天晚上出门,次日凌晨回家这样的拾荒生活王坤森老人坚持了11年“白天捡废品的
2023-11-10 13:28:00
91岁爷爷雪夜拾荒引发爱心接力 有人一次捐赠60万…
近日,浙江杭州91岁的浙大退休教师王坤森雪夜拾荒助学的故事让很多网友感动又敬佩随着媒体报道一场爱心接力也正在展开……“天下雪了,我还是要出来的”王坤森老人曾是一名部队军官转业后在
2022-12-14 16:05:00
“燃尽自己照亮他人是我最后的光荣”
...昨天中午,杭州刀茅巷,一间杂乱昏暗的房间里,91岁的王坤森佝偻着背,坐在床边写字。床上放着工具箱、药片和他吃剩的午饭。看到有人进来,老人快速迎过来,热情地让座。他看上去身体不
2023-02-23 06:05:00
...战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去世后被发现曾资助20余名学生。王坤森与宋文武,他们的事迹令许多人热泪盈眶。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长期相处中最了解其物质和精神需求。衣袖上的破洞,花季少
2023-02-24 06:56: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滕州市级索镇:匠心润校园 非遗焕新彩
鲁网11月5日讯非遗进校园,文脉永流传。11月5日,滕州市第十一中学热闹非凡,“匠心传承,感知非遗——与古老技艺的时空对话”级索镇2025年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2025-11-06 09:17:00
为心灵“充充电” 菏泽博爱医院举办“拥抱自然的力量”职工心理关怀活动
鲁网11月5日讯(记者 洪常良)为缓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关爱职工心理健康,营造积极向上的医院文化,11月5日下午,菏泽博爱医院在门诊楼前白求恩广场
2025-11-06 08:43:00
吕梁山的褶皱深处,汾河水的碧波上游,娄烦县宛如一颗被时光温柔雕琢的明珠,静卧在晋西北的天地间。如今,一股看不见的“数字浪潮”正席卷这片土地
2025-11-06 07:10:00
“我今年65岁了,有气管炎,每年冬天都要到南方去过冬,所以不用暖气。但我们小区供暖管道改造后依然是串联管道,无法办理停热
2025-11-06 07:18:00
第二十届群星奖获奖作品11月4日公布,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群众合唱各10个。其中,山西民歌广场舞《桃花红杏花白》
2025-11-06 07:41:00
南报网讯(记者陈燕飞通讯员滁萱)近年来,滁州市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产业一体化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2025-11-06 07:47:00
省工信厅、省科技厅主办的晋善晋美·央地国民企合创未来·四季交流会——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专场对接活动近期在太原市展开
2025-11-06 07:11:00
近日,不少家长反映,来自英国的亲子游泳品牌“沃特宝贝”(WaterBa-bies)在西安的三家门店毫无征兆地突然闭店,相关联系电话均无人接听
2025-11-06 07:18:00
烟台高新区:绿色科技绘就低碳蓝图
鲁网11月5日讯(记者 魏萱)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绿色低碳已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在烟台高新区,以烟台阳光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烟台阳光新材料”)为代表的企业
2025-11-05 14:42:00
三轮车侧翻路中 郎溪热心公交司机和乘客伸出援手
大皖新闻讯 11月3日下午两点多钟,郎溪县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城西换乘中心至白茅岭班线的驾驶员刘志农,驾驶公交车行驶至郎溪县迎宾大道与S202交汇口处时
2025-11-05 15:04:00
劳动课养出“团宠”!合肥这所学校两只大白鹅火了,课间互动超治愈
大皖新闻讯 近日,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北校习友校区,两位新晋“顶流”火了。他们不是学霸,也不是社团达人,而是两只身披白羽、步态雍容的大白鹅
2025-11-05 15:05:00
15小时生死救援!绩溪多方力量合力救助坠崖驴友
大皖新闻讯 “从接到报警,到成功把人抬到山下,大概用了15个小时。”11月1日下午4点多钟,绩溪县公安局伏岭派出所接到求助
2025-11-05 15:07:00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正在进行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
2025-11-05 15:23:00
近日,网络热梗逐渐成为中小学生作文“套路”的报道引发关注,“绝绝子”“破防”“包的”等网络热词替代原本语意丰富的表达,部分青少年似乎正陷入一种“不说热梗就词穷”的表达困境
2025-11-05 15:49:00
烟台毓璜顶医院护士及时救助晕倒男子 平凡善举温暖深秋烟台
鲁网11月5日讯(记者 魏萱 通讯员 李成修 侯瑞)“就是打个电话的事,没想到他还专门送来了锦旗。”当烟台毓璜顶医院莱山院区五官血管通路病区护士秦聪收到孙先生(化姓)送来的锦旗时
2025-11-05 15: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