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渭南日报王晓丹
在一张张泛黄的传票里、在一件件布满岁月印记的结算工具上、在一张张承载着青春面孔的照片中,我看到了农信社少年时的模样和一群与它相伴长大的可爱的人,从他们的故事里我感受到了单纯的热爱、执着的坚守、血脉的传承和深深的希冀。走进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陪他们回忆岁月峥嵘,感知他们浓厚的农信情怀,我满怀欣喜和感动。
在农信社70余年的发展历程里,有从无到有的跨越、有隶属关系的变迁、有支农惠民的坚守、有转型发展的日新月异,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1月30日,以挖掘老一辈农信人的感人事迹为由,我有幸跟随合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路井信用社联合党支部书记任西录一起去到他的父亲任现文老前辈(信用社退休职工)家里。老人今年81岁,身体硬朗,谈吐清晰,思维活跃,可能是事先告知来意的原因,不用太多引导,老人很自然地讲述起了自己1961年从信用站开始干起的点滴,哪一年到哪一年、哪年接受了表扬、干了什么成绩,受到了怎样的肯定,似朗读自传般娓娓道来。老人讲述时坚毅的眼神、动容的语气、爽朗的笑声,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似乎都洒在了与农信社相伴的日子里,讲得动听、讲得动情。我低头记录,用心感受,复杂的情愫萦绕于心,我想应该要把这美好的农信故事讲给你们听。
从交谈中,我深深感受到老前辈善学习、爱思考、业务强的优良品质。任现文1961年到村信用站工作,不久便被接收至农行工作,缘由是个人揽储存款3万元。在汇报经验时,他总结了“五勤”口诀,即脑勤,要多想多看多思考;口勤,要多宣传;腿勤,要多跑腿;耳勤,要多听,多捕捉信息;手勤,要多写多算。在工作之余,他爱读《农村金融报》,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出了很多简单实际的经验和思路,1964年在一次经验交流会上,他这样讲:“我们要让群众喜欢来信用社贷款,也要让群众喜欢我们收回贷款,发放贷款是为了收回贷款,收回贷款是为了更好放贷款,这就是贷款发放与收回的辩证关系。”“我们信用社要关心两个客户,一个是存款客户,一个是贷款客户,存款低利息,贷款高利息,就是我们的生存之道。”诸如此类的交流分享,受到了时任领导的高度赞赏。
1983年,任现文老前辈所在的王村信用社大力支持地域烤烟生产,当年的烤烟就卖了500万元,王村信用社被定为渭南市重点信用社,他个人被县上评为“金融红旗手”。1985年,王村信用社成为第一个“百万信用社”,先进事迹在省金融号报纸上刊登。在省农行领导到信用社调研工作时,他比同业、摆事实,提到了信用社员工工资、福利待遇没有良好保障的现状,很快得到了解决。1989年,因工作业绩突出,被聘为中级经济师,被评为“两带头”模范党员,“点子新、办法稠、工作扎实、作风过硬”是同事和领导对他的最多评价。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办公条件艰苦,甚至半工半农不脱产的工作状态下,任现文作为信用社主任,一会还在担水摘菜,一会又上台作起了经验报告,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他都能团结起来。有人这样评价他,“能上能下、可官可民、能高能低”“锣锣鼓鼓都能敲,生旦净末都能唱”。在老人的讲述里,我感受到了他实现价值的自豪感,体会到了他与农信社荣辱与共的宿命感,除了敬佩,我感受更多的是老一辈农信人奋斗的力量与温情。
怕时间太久,老人身体吃不消,我们在意犹未尽中跟任现文告了别。出来后仍无归意,我们又驱车来到了职工王红阳、王军凡父亲王自文老前辈家里。得知来意后老人很是热情,立即叫女儿王军凡(信用社退休职工)拿来了一本厚厚的相册和自己的荣誉证书,翻开相册,映入眼帘的就是“赠给优秀信贷员王自文同志1989年1月31日”,盖的是陕西省合阳县信用合作联社公章。
三十余年完好保存,足以说明一位老农信人对自身事业的认同与相融,相册里的黑白照片记录着王自文和同事每个重要阶段的合影留念,我们仔细辨认,看到了一个个已退休或临近退休的职工,青涩年少的模样,如同成长中的农信社年少、懵懂,却又无所畏惧。
照片里王自文看起来总是精神抖擞,同事说,总给人一种很“攒劲”的感觉,现虽已86岁高龄,但还能给人一种棱角分明的英气之感,这也是他正直、善良、本分、敬业的个人品质的一种外在体现吧。交谈中老人一直回忆着与他并肩作战过的同事,询问他们的近况,这一刻,我的内心有种悲切感,老一辈农信人在岁月长河里慢慢凋零,似一颗颗璀璨的农信宝石在慢慢消融,而这是我们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啊,他们身上那种农信人独有的精神会历久弥坚。
去听听他们的故事吧,定能给你全新的农信认知,定能让你对这份那么多老农信人为之奋斗的事业肃然起敬,定能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农信社的“三农”情怀、为民之心。
王自文在自己的农信回忆里精挑细选,向我们诉说着他的光辉岁月,时而会因时间的错序或人物的混淆引得大家开怀一笑,他自己也在笑声中表达着记忆衰退的歉意,于我倒觉得老人可爱了几分,像是回到了懵懂未知的年岁。
天色渐晚,在不舍中我们要返程了,老人不顾腿脚不便,执意要送我们到屋外,嘴里还不时讲着:“没事要常来呀……”
听了两位老前辈的讲述,能感受到他们对农信社深厚的情感,激励着我要在干中学、学中干,去历练本领、争当标杆、发扬精神,在艰难险阻中摸爬滚打,去迎接每一份新的挑战。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如果可以我一定要去好好拜访一下合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所有的老前辈。那里有我想听的农信故事、有想要感知的农信力量、更有一辈一辈农信人代代传承的具体模样。我们的“四心银行”“四求四不”理念是传承的延续,我们的“农信党旗红”品牌建设亦是探索和创新,愿一代代的农信人用执着的坚守,去传承去发扬去传播新时代的农信精神、“三农”情怀、为民初心,让传承有价值,让回忆有温度,让农信更精彩。
听着老一辈农信人的回忆,我感受荣光、感受前行、感受奋进的力量……(作者系合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员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4 05:45: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