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从“无药可医”到“带瘤生存”:这款原创,正在改写肿瘤治疗史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5-08-05 13:28:00 来源:鲁网

58岁的胰腺癌患者张先生,至今记得拿到诊断书时的眩晕——医生说,晚期胰腺癌的平均生存期只有6个月,化疗或许能延长一点时间,但副作用可能比癌症本身更难受。如今,15个月过去,他不仅活着,还能每天下楼遛弯、帮老伴择菜,肿瘤标志物从1200U/ml降到了300U/ml。这一切的改变,源于一种名为“ZY-101”的新药。

这款由曾运雄教授团队研发的γ-分泌酶抑制剂,正以“精准打击、温和抗癌”的独特优势,让无数像张先生这样的晚期肿瘤患者,重新握住了生命的方向盘。

十年磨一剑:中国科学家找到肿瘤“命门”

在肿瘤治疗的“军备竞赛”中,靶向药一直被寄予厚望。但传统药物就像“近视的射手”,往往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误伤正常细胞。曾运雄教授团队的研究,正是从破解肿瘤“命门”开始,为药物装上了“精准导航系统”。

1、冷冻电镜下的“分子密码”

γ-分泌酶,这个藏在细胞膜上的“信号开关”,多年来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它像一把精密的剪刀,通过切割Notch受体释放信号,调控细胞的生长与分化。而在肿瘤细胞中,这个开关被死死“卡住”在打开状态,导致细胞疯狂增殖。

“要阻止它,就得先看清它。”曾运雄教授带领团队,在零下196℃的冷冻电镜下,连续72小时追踪γ-分泌酶与Notch受体的“亲密接触”。当分辨率3.2Å的三维结构首次出现在屏幕上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PS1亚基上的两个天冬氨酸残基(D257和D385)像两只“小手”,紧紧抓住Notch受体的跨膜区——这就是肿瘤细胞的“命门”。

这一发现不仅登上《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更让团队意识到:只要设计出能精准堵住这个“命门”的分子,就能切断肿瘤的信号通路,让癌细胞“断粮”。

2、第三代抑制剂的“智能钥匙”

药物研发的过程,是一场与分子的“博弈”。团队最初设计的抑制剂虽能阻断γ-分泌酶,却会“误伤”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可能引发神经毒性。“就像用锤子砸锁,锁坏了,门也破了。”曾运雄教授这样形容早期的尝试。

历经432次分子改造,团队终于找到“黄金平衡点”——第三代咪唑苯基衍生物抑制剂。它的分子结构像一把“智能钥匙”:咪唑环与D257形成氢键,苯基疏水基团精准嵌入“命门”,酰胺侧链则巧妙避开APP的结合位点。这种设计让药物对肿瘤通路的选择性达到38倍,相当于“子弹只打靶心,不碰周围平民”。

“我们在细胞实验中看到,肿瘤细胞像被按下暂停键,而正常细胞该干嘛干嘛。”团队核心成员李博士笑着说,“那一刻,觉得十年的通宵没白熬。”

双重抗癌力:既斩肿瘤,又清“根须”

肿瘤治疗的最大难题,莫过于“春风吹又生”。传统化疗能杀死大部分癌细胞,却对肿瘤干细胞束手无策——这些“根须”般的细胞会潜伏在体内,伺机卷土重来。而ZY-101的突破性,正在于它既能“斩草”,更能“除根”。

1、切断信号通路:让肿瘤“断粮”

Notch信号通路,就像肿瘤细胞的“营养管”,持续输送增殖信号。在胰腺癌、三阴性乳腺癌等难治性肿瘤中,这条通路的激活率高达83%。ZY-101通过阻断γ-分泌酶的切割作用,直接掐断了这条“营养管”。

张先生的治疗过程,就是最好的例子。确诊时,他的胰腺癌已转移到肝脏,腹痛让他整夜无法入睡。使用ZY-101治疗1个月后,腹痛减轻;3个月后,CT显示肝转移灶缩小50%;如今15个月过去,肿瘤仍在稳定控制中。“以前吃半碗饭就撑,现在一顿能吃两个馒头,遛弯能走半小时。”张先生的变化,正是药物作用的生动写照。

实验室数据更具说服力:ZY-101处理后,肿瘤细胞的Notch胞内域(NICD)核内水平下降72%,下游增殖基因Hes1表达降低68%,相当于“断粮”后的癌细胞,再也无法疯狂生长。

2、清除干细胞:拔掉肿瘤“根须”

肿瘤干细胞是复发的“元凶”。在三阴性乳腺癌中,这些细胞占比达23%,却能抵抗90%的化疗药物。ZY-101的另一重功效,就是精准识别并清除它们。

32岁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李女士,曾经历过两次复发。当医生告诉她肿瘤组织中Notch1基因突变,适合ZY-101治疗时,她几乎不抱希望。没想到,治疗6个周期后,她的肺部转移灶消失,至今已无瘤生存11个月。“医生说,我的肿瘤干细胞比例从21%降到了3%,复发风险大大降低。”

团队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到:ZY-101能下调肿瘤干细胞的SOX2、NANOG等“干性基因”,使它们失去自我更新能力,最终分化、死亡。在动物模型中,联合紫杉醇使用时,肿瘤复发率降低76%,相当于“连根拔起,不留隐患”。

临床突围:让“绝症”患者看到生机

Ⅰ期临床试验的数据,往往是新药的“试金石”。2023年启动的ZY-101临床研究,纳入了24例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肿瘤患者,结果超出所有人预期。

1、疗效:从“无药可用”到“病情逆转”

在12例胰腺癌患者中,ZY-101单药治疗的疾病控制率(DCR)达50%,其中2例部分缓解(肿瘤缩小30%以上),6例病情稳定。72岁的周大爷就是其中之一,治疗前已出现黄疸和胸水,预期生存期不足3个月,如今已带瘤生存7个月,生活基本自理。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表现同样亮眼。联合紫杉醇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达31%,远超传统化疗的14%。“有位患者的肿瘤侵犯了胸壁,疼得整夜睡不着,用药2周后就能平躺了。”负责临床研究的王医生说,“这种改变,以前想都不敢想。”

2、安全:告别“治疗比病还难受”

传统化疗的呕吐、脱发、骨髓抑制,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而ZY-101凭借两项创新技术,实现了安全性的跨越式提升:

• 智能缓释技术:采用可降解纳米载体,使药物在肿瘤部位的释放时间延长至8小时,血药浓度波动减少60%,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从62%降至18%;

• 高选择性设计:38倍的通路选择性避免了对APP的抑制,神经毒性发生率几乎为零。

“我以前化疗时,掉头发、吐绿水,简直是活受罪。”张先生对比明显,“现在用这个药,除了有点乏力,啥反应没有。”这种安全性的突破,让患者不再为“治疗性损伤”担忧,更能坚持完成疗程。

幕后故事:那些与分子“较劲”的日夜

ZY-101的研发,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背后是科研人员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无数次失败后依然选择相信的执着。

1、实验室里的“笨功夫”

药物分子设计的过程,像是在黑暗中搭积木。团队里的药学博士王磊,至今记得第一次合成出咪唑苯基衍生物的那天。凌晨三点,他盯着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图谱,当目标峰清晰出现时,这个一米八的大男人突然蹲在地上哭了——那是他连续48小时没合眼的成果。

“每个分子都有自己的‘脾气’。”王磊说,“有的结构太僵硬,进不了靶点;有的太活泼,刚结合就跑了。”为了找到“刚刚好”的分子,团队成员轮流通宵守在实验室,记录下上万组数据。有次实验失败,刚结婚的李医生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对着满墙的分子模型发呆,直到凌晨五点突然顿悟:“或许我们该给分子加个‘尾巴’,让它更稳定。”这个“尾巴”,就是后来让药物选择性提升38倍的酰胺侧链。

曾运雄教授的办公室里,有个装满草稿纸的纸箱。上面画满了歪歪扭扭的分子结构,有的被圈起来打了勾,更多的被红笔划掉。“这是我们的‘错题本’。”他笑着说,“科研就是不断试错,重要的是从错误里找到方向。”

2、临床一线的“双向奔赴”

新药从实验室走向患者,离不开临床医生的“桥梁作用”。在肿瘤病房里,主任医师陈岚见证了ZY-101的“初显锋芒”。她还记得第一位使用该药的患者——72岁的周大爷,当时已出现胸水,连平躺都困难。

“家属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签了知情同意书。”陈岚回忆道,“没想到用药第10天,周大爷说‘胸口不闷了’,B超显示胸水少了一半。”更让她意外的是安全性:传统化疗会让患者白细胞骤降,而周大爷的血常规几乎正常,还能自己走到护士站换药。

临床研究中,团队会定期和患者家属沟通。有次座谈会上,一位阿姨拉着曾运雄教授的手说:“我老伴用了药,能吃能睡,这就是最好的结果。”这句话被他记在笔记本上,成为团队前进的动力。“我们不是在做冷冰冰的药物,是在做能给人希望的东西。”

未来已来:中国原创药的“突围之路”

ZY-101的意义,不止于一款新药的诞生。它标志着肿瘤治疗从“广谱杀伤”迈向“精准靶向”的新阶段,更验证了中国科研团队在原创药领域的实力。

1、从“一药治百癌”到“一人一方案”

曾运雄团队正在开发的“伴随诊断试剂盒”,未来将像“基因身份证”一样,帮患者匹配最适合的药物。“比如检测到Notch1基因突变,用ZY-101效果最好;若同时有PI3K突变,联合用药能提高疗效。”这种“量体裁衣”的治疗方案,将大幅减少无效治疗,让患者少走弯路。

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用类器官模型“测试”药物组合。这些用患者肿瘤细胞培养的“微型肿瘤”,能精准模拟体内反应。“以前要在动物身上试半年的方案,现在用类器官2周就能出结果。”李博士说,“这意味着患者能更快用上最有效的治疗。”

2、让“中国造”走向世界

过去,肿瘤靶向药市场几乎被进口药垄断,价格高昂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而ZY-101是完全国产的原创药,从靶点发现到分子设计,全程自主研发。“我们不仅要做‘中国造’,更要做‘全球优’。”曾运雄教授说。

目前,团队已申请国际专利,计划在欧美开展临床试验。“希望有一天,外国患者会说‘这个抗癌药来自中国’。”这种底气,源于对技术的自信——ZY-101的38倍通路选择性,远超同类进口药的12倍,在国际舞台上具备“弯道超车”的潜力。

尾声: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采访结束时,曾运雄教授带大家参观了实验室的“希望墙”。上面贴满了患者的感谢信,有的画着笑脸,有的写着“谢谢你们给我活下去的勇气”。其中一张是张先生的书法:“科技有情,生命无价”。

从冷冻电镜下的分子构象,到病房里患者的笑容;从科研人员的日夜坚守,到临床医生的细致观察,ZY-101的故事,是科学与人文的相遇。它告诉我们:抗癌不仅需要精准的技术,更需要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

未来,当ZY-101正式上市,当更多“中国原创”靶向药涌现,或许会发现:癌症不再是让人绝望的名词,而是可以被精准控制的慢性病。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那些在实验室里与分子“对话”的人,和他们心中“让每个生命都被温柔以待”的信念。

声明:发布该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 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05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肿瘤患者“阳”了,何时需要就医何时可恢复肿瘤治疗?专家科学解释来了……
...,哪些情况需就医对正在接受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的抗肿瘤治疗的患者,治疗期间同时感染新冠病毒,其治疗措施不可一概而论,而是应该针对不同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果肿瘤病情稳定
2023-01-16 13:37:00
打造“精准诊疗”新高地
...,具备国内先进水平的直线加速器在该院正式投入使用,肿瘤治疗“三驾马车”手术、化疗、放疗齐聚,形成了发展合力。2019年初,市人民医院成立桂林介入医学科,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更有力
2023-04-20 12:01:00
大邑县人民医院:五项举措全力提升县域肿瘤防治水平
...现省级专家团队实时指导患者放疗计划实施,真正实现“肿瘤治疗大病不出县,省级专家在身边”的创新治疗模式。通过不断完善与上级医院的合作,有助于确保肿瘤防治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同质
2023-08-30 11:16:00
“私人定制”多模态疗法让她实现高质量“带瘤生存”
...理治疗、介入治疗及中医药治疗在内的规范化、个体化的肿瘤治疗方案。从2019年起,科室重点探索肿瘤创新治疗模式,提出了肿瘤多模态合一鸡尾酒疗法(HEAIS疗法)。该疗法是集合太
2024-05-21 06:29:00
...理治疗、介入治疗及中医药治疗在内的规范化、个体化的肿瘤治疗方案。从2019年起,科室重点探索肿瘤创新治疗模式,提出了肿瘤多模态合一鸡尾酒疗法(HEAIS疗法)。该疗法是集合太
2024-05-21 07:27:00
微创联合中医药绿色疗法为晚期肿瘤患者解病痛
近日,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为一位胃癌并多处淋巴结转移的晚期肿瘤患者行肿瘤绿色治疗,获得了良好效果。患者王先生今年50岁,发现胃癌时已经有纵膈、腹腔多个淋巴结转移,也就是晚期
2024-06-27 18:32:00
不开刀用针“冻”肿瘤!毓璜顶医院完成烟威首例复合式冷热消融术
...、损伤微小、费用低、可重复性高等优势,已逐渐成为肺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局部治疗手段,对多发结节、不适合或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格外适用。“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对于靠近
2024-12-10 13:41:00
什么是脑肿瘤,它是如何形成的?
刘佳庆 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脑肿瘤,这一医学名词背后,隐藏着一种复杂的疾病现象。简而言之,脑肿瘤是指颅内组织的异常增生形成肿块,这些肿块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它们可以起源于
2024-04-22 09:53:00
为什么有些肿瘤患者可以长期生存?探究治疗肿瘤的秘密
...域。个体化治疗:肿瘤疗法的个性化进展在现代医学中,肿瘤治疗正经历一场革命,核心在于"个体化治疗"。每个肿瘤患者的病情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意味着治疗方案也需要高度个性化。这种方法
2024-02-23 17:42:00
肿瘤免疫治疗和护理
肿瘤免疫护理是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关乎患者的身体健康,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肿瘤免疫护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对于许多患者和家属来
2024-01-05 05:20: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第17届闻景古中医文化大会在贵阳落幕,共探传统医学创新发展之路
2025年8月25日至27日,第十七届闻景古中医文化交流大会在贵州省贵阳市成功举行。本次大会由国际非药物疗法协会古中医文化与技术传承分会主办
2025-09-04 11:00:00
四川友谊医院免疫靶向治疗受关注
近日,四川友谊医院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持续探索引起多方关注。该院通过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相结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诊疗服务
2025-09-04 11:32:00
四川友谊医院获CSCO“省市级优秀单位”称号
对于肿瘤患者而言,治疗过程中的营养状况不仅关系到生活质量,更与治疗质量密切相关。近日,四川友谊医院肿瘤科因其在肿瘤营养支持方面的系统性实践
2025-09-04 11:32:00
既减重又拿奖 河北省2025健康体重管理大赛正式启动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河北行动(2020-2030年)》《河北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有关要求
2025-09-04 11:32:00
假体形状怎么选?圆形还是水滴形?厦门美莱解码隆胸美学
当女性站在镜子前审视自己的身体曲线时,胸部形态往往承载着超越生理层面的审美期待。随着医美技术的成熟,假体隆胸已成为重塑自信的重要方式
2025-09-04 15:09:00
尖峰眼科:年轻人热捧的“个性化近视手术”靠谱吗?
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摘镜,并对术后视觉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郑州尖峰眼科医院积极推出个性化近视矫正方案,致力于为每一位患者“量眼定制”优视力
2025-09-04 15:10:00
成都军建医院:20余年专业见证,颅面神经疾病患者首选
在西南地区,颅面神经疾病一直是困扰许多患者的难治疾病。疼痛、面部抽搐或麻木等症状不仅影响日常生活,更对心理健康造成长期困扰
2025-09-04 15:43:00
总要来一次曹县|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发布曹县特色旅游消费提示
曹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鲁苏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处。公元前1700年,商汤建都于此之后,陆续孕育了商朝名相伊尹、战国军事家吴起
2025-09-04 16:41:00
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推出“便捷配药”,中药特饮扫码直邮到家
大众网记者 胡方圆 通讯员 张倩 青岛报道近日,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正式推出“便捷配药”服务。该服务依托成熟移动支付系统
2025-09-04 17:37:00
健康向黔·医者仁心——群众身边医卫工作者故事 梁文琴:“十年追虫人” 一位女博士的显微镜战争
早晨八点,当贵阳这座山城还笼罩在薄雾中,贵州省疾控中心的实验室已经亮起了灯光。梁文琴轻轻推开实验室的门,熟练地穿上实验服
2025-09-04 23:31:00
疾控部门提醒近期注意预防这些传染性疾病
东南网9月4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随着新学期全面开启,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学生集中返校、探亲出游交织,人群流动与聚集明显增加
2025-09-05 02:27:00
赤水市白云乡平滩村:让“沉睡”资产再生金
近年来,赤水市白云乡平滩村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借力白云山风景区发展优势,成功将一座废旧电站打造为集餐饮
2025-09-05 02:38:00
丹馥桂香满校园 充电赋能再出发——全省地厅级退休干部培训班侧记
“秋高气爽,丹馥桂香,九月的省委党校,真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这次培训干货满满,我不仅加深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还学到了实用的健康养生知识
2025-09-05 02:39:00
‌仁怀市老年大学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教学工作会‌
9月1日上午,仁怀市老年大学在会议室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教学工作会。老年大学教务处主持会议,各班教师及班长共计30余人参会
2025-09-05 02:39:00
张传皓走访慰问抗战老战士老同志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2日,受贵阳市修文县委书记陈禹委托,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传皓代表县四大班子到安顺市走访慰问抗战老战士冯正印
2025-09-05 02: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