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太原起兵
大业十三年(617年)六月初五,李渊传书下属各郡县,宣布起义。各下属郡县收到“文件”,表示唯李渊马首是瞻。只有西河郡拒不听从指令。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出征西河郡。
这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第一次以一支军队最高首领的身份执行作战任务。李渊下达军令:除往返路程外只给三天军粮。
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领命率军向西河郡挺进,所率部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攻城时李世民冒险登城,李建成随后跟上,兄弟二人身先士卒,军队上下一心、士气高涨。六月初十,仁义之师轻松攻克西河郡城池,擒获郡丞高德儒。战役结束后只有郡丞高德儒被斩首,人心迅速稳定,义师之名远播。
军队从出发到凯旋,前后只用了九天。首战告捷,儿子争气,李渊大喜,说“以此行兵,横行天下可也”(《资治通鉴》卷一八四)。当天就敲定了“南下关中、西取长安”的政策。
李建成、李世民是李渊起事后第一批投入战场的将领,两人在这一战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说李建成、李世民“太子及王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上士,逮乎鬻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李建成身为嫡长子,在此次起兵前一直在河东老家代行大家长职责,暗中联络豪强,招兵买马;李世民,李渊嫡出次子,擅射箭,骑术精良,是猛将,既能运筹帷幄,又能冲锋陷阵,从西河之战开始,到以后的历次战役,李世民总是身先士卒。有这么优秀的儿子,哪个做父亲的都会感到欣慰和骄傲。这时同生共死、意气风发的两位少年,怎么也不会料到最后竟然走到手足相残的那一步。
平定西河后,李渊下令开仓赈济,招募义军,部队人数迅速增至几万人。李渊将其分为三军,各置左右。
大业十三年(617年)六月十四日,李渊自立为大将军,建大将军府,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温大雅为记室,武士彟为铠曹,刘政会、崔善为、张道源为户曹,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王长楷、姜宝谊和阳屯六人为左右两翼六军统军。以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三军;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三军;以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
这就是李渊建国的政治班底,从这个架构看,长子李建成独自带领左三军,二子李世民以女婿柴绍为辅助,共同统领右三军。半个月后四子李元吉又被任命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留在后方镇守,防范刘武周和突厥来犯。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初五,李渊在晋阳誓师,传檄四方,遥尊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为帝。檄文历数隋炀帝过错,阐明了“废昏立明”的立场,表达了“放后主(杨广)于江都,复先帝(杨坚)之鸿绩”的决心。
李渊举三万“勤王之师”从晋阳出发。大唐的建国战争从此开始。
驻守长安的代王杨侑得到李渊起兵的奏报,急命虎牙郎将宋老生和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分兵抵抗。宋老生率军据守霍邑城(今山西省霍州市),屈突通镇守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市),形成掎角之势,互为支援。
霍邑,紧临汾水,是前往长安的必经之路。李渊率军沿着雀鼠谷来到距霍邑城五十多里的贾胡堡(今山西省汾西县北)驻扎。
本应天高云淡的初秋却连绵不绝地下起了大雨。大雨导致弓箭开胶,军队无法作战。大雨连绵了一个月的时间,李渊把不适应长途行军的羸弱士兵送回太原休整,又命府佐沈叔安回太原运一个月军粮过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在这段焦急等待的时间里,李渊想起了这会儿在河洛地区的牛人李密,这个家伙在潼关以西搞得风生水起,如果不稳住他,也是一个后顾之忧啊。想到这里,李渊命温大雅写密信给李密,约为同盟。
李密这时候已经自封为魏公,传檄天下的节目他也演过了,又觉得“名应图谶”,自信心膨胀到了一定程度。他回信给李渊,说希望李渊从旁协助他这个盟主“执子婴于咸阳,杀商辛于牧野”。意思是你去长安抓你的杨侑,我打完洛阳,还得去杀杨广,咱们现在各干各的,但是我现在是盟主,将来也得是老大。
要想令其灭亡,就得先让他疯狂,李渊极其谦卑地给李密回了一封信,信上说希望李密老弟早应图谶。李密向来也是高看李渊一眼的,得到李渊如此吹捧,他异常高兴:“唐国公如此推崇我,天下指日可定。”两位名应图谶的老李就此达成了“互不侵犯”盟约。
贾胡堡的雨依然没有停的意思,大家都眼巴巴地盼着晴天。大雨之中,探马疾驰而来,奏报:“禀大将军,刘武周要趁虚攻打晋阳。”情况突然十分危急,晋阳来的老李马上召开会议。
裴寂主张回太原城,理由是宋老生和屈突通联袂在前,突厥和刘武周勾连在后方,还要提防洛阳的隋军、李密的瓦岗军。如果宋老生打不下来,太原又丢了,进无所进,退无可退,岂不玩儿完?所以不如先回太原,巩固大本营,再图后举。
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坚决主张继续打,他们的理由是:既然已经举兵走到这一步,正是兵指长安、军心鼓舞之时,如果突然撤退,定会军心涣散。军队回撤过程中,如果隋军出城追击,宋老生、屈突通和刘武周两相夹击,我军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
再则,现在庄稼遍地,不用担心断粮;宋老生为人轻躁,一战可擒;李密留恋粮仓,暂时不会离开洛阳;刘武周与突厥貌合神离,他打太原,也担心自己的后方马邑。我们举义旗,救苍生,应当人夺长安,号令天下,现在遇到小小敌人,就掉头回太原,跟随我们的人恐怕也会离开。退回太原,丧失时机,我们将会变成天下各路军阀中的一个,到时再图大业更是难上加难。
弟兄二人甚至立下军令状:“雨罢进军,若不杀老生而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大唐创业起居注》)
李渊决定,继续进军!
没过几天,太原的军粮运到,大雨停了,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李渊命全军晾晒装备被服、整理军械,然后全军开拔,沿山道小路,绕行到霍邑城下。
路上李渊问李建成、李世民:“如果宋老生坚守不出怎么办?”
兄弟二人都说:“宋老生出身寒微,勇而无智,靠镇压小股盗贼,得了善战美名。我们屯兵在贾胡堡良久,霍邑方向没有任何动静,乃是怯战。宋老生此人勇而无谋,我们稍加挑逗,他定会出城迎战。如果他固守不出,我们就诬其与我们相谋,他担心左右之人上报长安,也必会出城应战。”
柴绍此前往霍邑侦察,他也认为宋老生不过有匹夫之勇,此战必能成擒。抵达霍邑后,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各带数十骑到城下察看。又派了十数队人,四处巡视,指指点点,像在寻找安营的地方然后准备攻城,又令人在城下辱骂宋老生。
宋老生看到李渊的部队把霍邑城外当自己家一样逛来逛去,气恼不已,又被辱骂,激怒之下率军三万出城应战。果然是有勇无谋!
李渊命殷开山召集步兵主力进入战场,又令李建成率左军列队攻击东门,李世民率右军攻击南门,李渊自己则在东门外率数百骑兵正面迎敌。李渊装不敌,把宋老生和霍邑城拉开了一里左右间隙。李建成、李世民趁这个时机,分别扑向东门、南门,断了宋老生后路。义兵齐呼而前,响若山崩,城楼皆震。
李世民手持两把大刀,如砍瓜切菜般连斩数十人,把宋老生的军队冲击得阵型散乱。而此时烟雾弥漫,战场之上难辨敌我。李渊令部下大喊“已斩宋老生”,隋军听后军心涣散、无心作战,李渊的军队则士气大振。宋老生带残兵败将逃往城下,发现城门被堵,于是沿城墙奔逃,城上守军忙坠了绳子下来,宋老生爬了不到一丈高,被李渊部下跳跃着刺中,随即斩首。
士气高涨的李渊军队一鼓作气攻下霍邑城。因前期筹备举事受到多方掣肘,李渊军队缺少大型的攻城设备,但是士兵们英勇无畏,强行攀爬城墙,拼死拿下了霍邑城,隋军三万人马全做了刀下亡魂。
李渊立于城墙之上,目光所至之处皆是触目惊心的惨状:自己手下和隋朝士兵的尸体层层堆叠在霍邑城外,原野之上血流成河。
李渊悲伤地说:“乱兵之下,善恶不分,火烧崐山,谁论玉石。躺在战场上的这些人中还有无辜的百姓,其中还有支持我们的人,今日尽皆枉死此处。若大业可成,我必当修文德,止干戈。”
一个帝国崩塌,另一个王朝崛起,历史从不是和风细雨般写就,腥风血雨,不过才刚刚开始。
战役结束后论功行赏。有司商议奖赏时觉得徒隶不应该得到一样的奖赏。李渊反问:“打仗时不分贵贱,全部冒着矢石。现在论功行赏,想起人家是徒隶了?哪有这样的道理!”李渊下令以后军队打仗,不看功勋,不看身份,按功封赏。
拿下霍邑后,义军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攻克了临汾郡(今山西省临汾市)、克绛郡(今山西省新绛县),抵达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招降关中义军孙华,下一块骨头河东近在眼前。老李的孩子们
河东城,隋保卫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城墙高厚。守将屈突通,鲜卑宇文部出身,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之子,曾参加征辽东和平定杨玄感叛乱的战争。善于骑射,作战勇武,奉公正直,官民敬畏。当时人说:“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屈突通之弟);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河东郡不好打。
李渊没有大型攻城设备的状况并没有改善,河东郡打得十分艰难,数次猛攻才打开一个突破口,有一千多士兵冲了上去,屈突通集中兵力猛攻突破口,一千多士兵很快就被迫撤了回来。
李渊分析当时形势后,决定绕过河东,避开这块硬骨头,渡过黄河,直奔长安。
裴寂提出反对意见:“万一我们攻击长安不能攻克,屈突通率军断我们后路,腹背受敌,岂不危险?不如先拿下河东,然后再西上,到时候长安失去屏障,必破。”
李世民则说:“兵贵神速。我军现在兵锋正盛,应快速西进拿下长安。如果在河东郡耽搁太多时间,大军疲敝,军心衰竭,战机将失。而且关中起义风起云涌,尚未有所归属,应当早早招抚。屈突通不足为虑。”
李渊认为屈突通不敢出城,是因城内人心不稳。如果绕过他,直接渡黄河,威胁长安,屈突通一定会主动出城,保卫长安。一旦他出城野战,那对自己非常有利。李渊于是结合二人建议,留下左右统军王长谐等将领继续围攻河东,自己带李建成、李世民渡河西进。
入关之后,冯翊太守萧造率官属举郡归降,华阴县令李孝常归降,其辖下的永丰仓(即广通仓)也归李渊所有,京兆万年、醴泉等县,纷纷遣使投降。大军依次渡河后,李渊“舍于朝邑长春宫。三秦士庶衣冠子弟、郡县长吏豪族、弟兄老幼,相携来者如市”(《大唐创业起居注》)。
李渊命李建成、刘文静等屯兵永丰仓,扼守潼关,防备屈突通;命李世民率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进军渭北。
李世民一路西进,一路招降沿途草寇,各路豪杰“归之如流”,房玄龄就在此时投到李世民麾下。李世民抵达泾阳时已拥有九万多人马,柴绍夫妻二人也赶来和李世民会合。
原来平阳公主听说父亲已经过河,率一万多精兵前来接应,李渊渡河之后派柴绍去接应平阳公主,夫妻二人在华山会合。
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为嫡妻窦氏所生。从小受父母影响,习文练武,饱读诗书。史料中没有留下平阳公主出生的时间,也没有记录她的名字,但她却是唐高祖李渊最疼爱的女儿,一位可以与父兄相较高下的帝国女将军。
公主的丈夫柴绍,出身将门,是钜鹿郡公柴慎之子,生性倜傥,爱结交朋友,“矫捷有勇力,以抑强扶弱”闻名。柴绍曾是隋元德太子杨勇的东宫千牛备身,一直在长安做官,夫妻二人因此在长安定居。
柴李两家既是世交,二人门当户对,又志趣相投,今日对坐“赌书”吃茶,明日上演“全武行”切磋武功,琴瑟和鸣,平淡且幸福。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派人召柴绍前往太原做起兵前的准备工作。
柴绍内心激动,却又愁眉不展,他对平阳公主说:“父亲召我到太原举事,扫平乱世,你我夫妻二人一同前往恐遭人怀疑,可若是留你一人在家中,我又担心你的安危。”
平阳公主却说:“你快些起身去太原,我是一个女人,容易藏匿,到时我自有计较。”
柴绍起身前往太原后,平阳公主觉得长安城并不安全,如果留在城中,早晚会有危险,只要自己不离长安太远,就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且她也想有所作为,并不是想坐等胜利果实的人。思量之后,平阳公主果断前往长安附近的鄠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鄂邑区)庄园。
平阳公主到庄园后,一面打开庄园粮库,赈济灾民,一面以招收庄客的名义,散尽家财,招兵买马。正值关中大旱,灾民忍饥挨饿、颠沛流离。平阳公主此举既笼络人心,又扩充实力。很快她就组建起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平阳公主换上戎装亲下校场操练士兵。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起兵的消息传来,平阳公主为策应父亲,也打出反对隋炀帝的旗号,广交豪杰,扩大武装力量,为父亲进军长安做准备。
李渊的堂弟李神通,因李渊在太原起兵被官府通缉,也跑到了鄠县拉起了一支队伍。
附近还有一位胡商,名叫何潘仁,因杀死朝廷官员被通缉,就在司竹园招纳数万人占地为王,平阳公主派奴仆马三宝游说何潘仁。不知道马三宝是用了什么方法劝服了何潘仁,可能是晓以推翻隋的大义,可能是唇亡齿寒的道理,可能是开国功臣的利益,结果是何潘仁不仅归附,还派了卫队几百人来到鄠县,担任公主侍卫。
后来平阳公主又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义军,实力大增。平阳公主与何潘仁、李神通合力攻下鄠县县城。后又接连攻下了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平阳公主治军军纪严明,令行禁止,进退有节,攻无不克。在李渊到达长安时,平阳公主手头兵力已多达七万人,长安外围已被基本扫清,“远近咸附,勒兵七万,威振关中”(《新唐书·诸帝公主传》)。
大业十三年(617年)九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他派女婿柴绍带几百骑兵接应公主与李世民部会合。
公主跃马扬鞭,飒爽英姿,身后一万精兵士气高昂、进退有节。柴绍神采飞扬,原野之上战袍翻飞、骏马嘶鸣。
平阳公主和李世民部顺利会师后,李渊命公主单独立营,将公主直系部队立番号为“娘子军”。平阳公主和驸马柴绍一样隶属李世民,两人各置幕府。关中东部,还有李渊的另一个女婿段纶也举兵响应。段纶是隋兵部尚书段文振之子,高密公主马,李建成好友。李渊举兵之后,段纶从长安逃往蓝田,在蓝田招兵买马,李渊到长安时,他手头也有万余人的部队。李渊让他在原地听候李世民调遣。
老李这一家子,果然个个优秀。
经营扶风等地的刘弘基、殷开山,经略鄠县一带的李世民,把守永丰仓的李建成三路军马奔向汉长安城故址,李渊也率军进抵长安。
兵合一处之后李渊攻城的总兵力已超过二十万。李渊对长安势在必得,命人精心准备攻城器械。
“战地记者”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录了李渊军队准备攻城器械的情景:“云梯竞耸,楼争高,百道齐来,千里并进。绕京竹木,歼于斯矣。”
深秋风凉,长安城内人心惶惶。
带头刨了李渊祖坟的主事大臣京兆内史卫文晟此时病倒不省人事,指挥权只好交到左翊卫大将军、西京副留守阴世师手中。
阴世师看着高高在上的那个年仅十三岁的代王杨侑,又看看脚下的这座有兵有粮却丧失了斗志的城市。
高位上的王子,大殿上的臣子,明天将向何处去,已不得而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9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