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一场“梦”中的抢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成功抢救首例术中突发恶性高热患者□ 本报记者 黄鑫 李丽
下午1:40,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儿楼6楼,麻醉后苏醒室(PACU)中,3号机位上,23岁的刘丽(化名)从麻醉中醒来,“滴滴滴……”监护仪里传来规律的声音。“太好了!”麻醉医师刘宛灵忍不住鼓起了掌。
“手术还顺利吗,我好像睡过去了。”刘丽看着床周围站满了医护人员,有点不知所措。她完全不知道,刚刚过去的近6个小时里,她经历了一场“梦”中的生死抢救——齐鲁医院首例术中突发恶性高热(MH),这也是国内近三年来10余例可疑MH患者中恢复快速、预后良好的成功病例。
双侧卵巢畸胎瘤仿佛是命运给刘丽开的一个玩笑,留学归来的她要面对人生第一场手术。
手术日当天8:20,完成术前准备及核对后,刘宛灵对她进行了常规静脉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刘丽很快“睡”过去了。
10:30,刘丽的鼻咽温升至38.8℃,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高达76mmHg,远超了35-45mmHg这一正常范围。
麻醉机无故障,无皮下气肿,患者体温却在迅速升高!
“难道是术中突发恶性高热?”刘宛灵的心立刻被揪起来。
恶性高热(MH)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要遗传方式,因其罕见、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被称为麻醉医生的“噩梦”。
“当时我不敢相信,因为MH实在是太罕见了。”麻醉科二部主任王春玲当时正在家中,接到电话立刻冲出家门,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她脑子里:真的是MH?真的就被我们碰到了?患者3周前感冒什么表现?术前身体是否有不适?……
手术室外的走廊里,一连串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上级医师张兆航、周长青被紧急呼叫协助,妇科二区主任崔保霞、张文静教授也关注着病情,快速开展手术。
停止吸入麻醉改全凭静脉麻醉,更换呼吸管路,充分洗脱麻醉机内残留吸入麻醉药,急查动脉血气,静滴5%NaHCO3纠正酸中毒、碱化尿液,抽血检测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MH相关检测指标;同时进行甲状腺功能三项测定,排除卵巢瘤甲状腺素分泌致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经过初步的讨论,王春玲当机立断,一系列操作冷静、快速、准确。
患者的身体状况却没有好转。10:50,手术结束,患者的体温升至40.2℃。
“推入麻醉后苏醒室继续抢救!”呼叫家属再次确认无家族病史后,电风扇、冰帽、冰块、甚至是冰箱里的冷冻水饺都出现在苏醒室,“当天是大年初八,冰块也不够用的,我们想尽办法给患者降温。”王春玲记得最挤的时候,苏醒室内同时站了20多位医生。
时针滴滴答答,每一秒都过得很慢。40.9℃!PETCO2达到了92mmHg!
“病人高度疑似MH,按确诊继续抢救!”王春玲一边打电话给重症医学科协调ICU床位紧急备用,一边从全国MH群里全网调配特效治疗药丹曲林钠。
丹曲林钠属于抢救MH的孤儿药,价格贵、保质期短、储备量少。
王春玲的手机屏幕上,不停滚动着全国各地医生的MH救治经验。一场无边界的团队合作迅速上演,患者的情况牵动着屏幕前后医生们的心。
“药来了,快给病人用上!”
就在抢救团队稀释好丹曲林钠准备泵注时,奇迹般地,病人心率、体温开始下降,PETCO2也随之逐步下降。
12:30,一切都在好转。
短短一小时,刘丽的体温、PETCO2都迅速下降,病人恢复了自主呼吸,呼之睁眼,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通过术后对刘丽临床表现和恶性高热临床诊断量表的仔细比对,并结合刘丽的基因检测结果,她“恶性高热易感者”的身份也被最终确认。
术后第4天,刘丽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情况不错,我前两天还给她打了个电话,提醒她尽快复查。”王春玲笑着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7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