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郑成功的部下,怎么从三十万变成了两万多?两个人的背叛尤为致命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2-03 09:23:00 来源:戏说三国

郑成功的军队,曾经号称三十万精锐,威风凛凛,然而到了后来,却只剩下了两万多人。

这个变化,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人说是战争的损耗,但更大的原因却藏在两个人的背叛中,他们的背离,给郑成功带来了致命一击。

郑成功的部下,怎么从三十万变成了两万多?两个人的背叛尤为致命

到底是谁背叛了他?

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将曾经的强大部队拖入深渊?

这些谜团,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也”,如此惊人壮阔之句出自我国著名的忠臣郑成功笔下。

郑成功的部下,怎么从三十万变成了两万多?两个人的背叛尤为致命

郑成功一生与战场作伴,他所带领的抗清运动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我们细看历史,便知道郑成功不是一位完美的忠臣良将。

不管是不是天妒英才,郑成功的晚年都是凄凉的,他叱咤风云的一生也永远定格在了三十九岁的年华。英雄未迟暮

未至迟暮之年,英雄却已离世。在明清朝代更迭已成定势的情形下,郑成功仍然坚持自己的家国情怀,李自成率军西撤,郑芝龙降清,只有郑成功最为坚定,依然号召着明朝的残余部下以及明朝遗民继续与清朝做家国抗争。

郑成功的部下,怎么从三十万变成了两万多?两个人的背叛尤为致命

郑军让清廷尤为头疼,清朝海上势力薄弱,而郑成功便抓住了清廷这一薄弱点,利用海上优势使得清廷节节败退,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在军事实力不断壮大之际,郑成功早已不满足目前所得,将目光转向了江宁,而不可忽视的是,有着家仇国恨的明代遗民的号召力非常之广大。

至此,两方政权便在海上开启了游击战争,但或许是时代的洪流作祟,郑成功的军队出师不利,惨遇狂风暴雨,自然天气的恶劣使得郑成功的军队损失惨烈。

郑成功的部下,怎么从三十万变成了两万多?两个人的背叛尤为致命

在之后,加上军队内部的分裂混战,在长时期的抗清斗争中,郑成功的复明之路竟渐渐走上末路。清康熙元年,已然穷途末路的郑成功再次走上点将台。

他透过茫茫大海,希望看到自己的兵强马壮,但显然,苍茫大海上,竟无一隅帆船在听命于他,郑成功心中了然,他大势已去,海峡两岸的军队不会在听命于他。

说来惋惜,浩浩汤汤的抗清斗争持续多年却走向穷途,十五年的复明之战毫无成果,反而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把自己的地盘拱手让人,自己却只能蜗居一隅。

郑成功的部下,怎么从三十万变成了两万多?两个人的背叛尤为致命

而如今,庞大的郑军又面临着内部混战、权利分割的窘境,多年的成果,就如此毁于朝夕,巨大的打击降临在这位中年将领的身上,在病痛的折磨下与世长辞。但就后世的视角来看,郑成功的失败、兵力的损失少不了后院失火之疑。后院已失火

郑成功的军队庞大的军队数量,一度让清廷极为头疼。郑成功的军队在全盛时期到达了四十多万人,在清政府统计不全的情形下,也是极大的军队数目。

郑成功的部下,怎么从三十万变成了两万多?两个人的背叛尤为致命

况且,满清军队在八旗战争中损失惨重,甚至达不到与郑成功军队旗鼓相当的局面,那么,为什么郑成功的军队在面临那么大的优势之时,还损失惨重,节节败退,最后只剩下了两万兵力呢?

其实问题主要在于郑军自身的分裂,长期的战争,清政府自然是经受不住的,但郑军局势巨变,自相残杀,使得军队人数迅速暴跌。

原本按照军事总量来看,两方旗鼓相当,而郑成功的失败,出在后院失火,黄梧和郑经两位将领,是郑成功复明大业中最大的绊脚石。

郑成功的部下,怎么从三十万变成了两万多?两个人的背叛尤为致命

黄梧是海澄的重要守将,他所带来的恶劣影响远远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在清政府招安后,黄梧便给清政府送去一份大礼,十万铁甲基本相当于郑军的全部军事储备。

此外,黄梧还大方送出军火、机械等多种军用物资,要知道,这些东西是郑军战争的基石,而这些装备更是对清廷极为重要,比真金白银还要重要的多。

这些物资实在是太为重要,以至于严重影响了两方的战争,迫不得已,郑成功只得拨出万人进行战事储备,黄梧送了如此重要的大礼物,清廷自然乐不开支,赐予他奇高的官位,在之后,黄梧更是给清廷献计海禁,让郑成功的军队更加雪上加霜。

郑成功的部下,怎么从三十万变成了两万多?两个人的背叛尤为致命

郑经是第二位对郑成功造成重要打击的人物,他的手段更是使郑成功的兵力直接减半。郑经输在了美人关,年纪轻轻便勾搭上了庶母,他是郑成功的得力助手。

却因花边绯闻弄的满城皆知,丑闻满城飘摇。话说郑经此人是有巨大的丑闻把柄供人拿捏的,郑泰要挟郑经,“郑经得罪国姓,不可继位”。

这一系列事件发生之后,郑经以鸿门宴的手法拿得大权,多位部下携带着郑家大量的军事人力物资叛逃清政府,这对于郑军是极大的打击。

郑成功的部下,怎么从三十万变成了两万多?两个人的背叛尤为致命

一下子让郑军的兵力少了一万左右。在之后,郑经对属地的管理极不上心,使得郑军数目又少了数万人。涸泽而渔,穷途末路

清军入关后,多次对内地进行招安,郑军在与清廷斗争,元气大伤后,急需补充军需,因此假意像清廷投降。

郑成功的部下,怎么从三十万变成了两万多?两个人的背叛尤为致命

这次面上的招安,给郑军带来了一年的缓冲时间,用于补充粮草,从自身来看,郑成功的做法利于自身发展,但从全局观来看,郑的做法并没有顾全到全局,导致错过了最佳战机,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郑成功的军力虽然庞大,但和清朝的一国军力相比,还是处于弱势。因此,郑成功需要不断地借助海上贸易还维持军需,而其地处港口,海上贸易极其便利。

这为郑成功前方的海上战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福州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让郑成功的前方战线没有后顾之忧。

郑成功的部下,怎么从三十万变成了两万多?两个人的背叛尤为致命

但是郑成功的问题出在没有考虑到全局意识,他意识到清政府招安结束后,势必要进行猛烈的反扑,因此,郑成功极大限度的征集军粮,真可谓是涸泽而渔,穷途末路

郑成功作为有名的将士,前半生可谓是令出必行,唯我独尊,晚年却面临惨淡的境地。英雄末路当磨折,他如何也想不到,在军中一生叱咤风云的他,中年在部将手中一再受挫。

他自身性格的弱点,以及缺乏的统筹全局的意识观,让这场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运动在失败中落下帷幕。

郑成功的部下,怎么从三十万变成了两万多?两个人的背叛尤为致命

不管如何说,作为一个英雄人物总有他复杂的一面,我们看到了他不屈的英勇面,也应理解他本性中固有的自私和偏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03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反清斗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郑成功南京之役
由于收复台湾的不朽功绩,国姓爷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然而,对于当时作为反清将领且拥有个人野心的郑成功来说,收复并退守台湾,实在是非常无奈的一步棋。毕竟,当时
2023-02-15 20:38:00
清军奇袭观音山,郑成功军队的溃败之谜
1659年,郑成功决定和张煌言一起带领大军北上抗清,史称南京之战,这其中最关键也是最有名的一场战役当属南京观音山之战,因为观音山之战郑成功军队被清军重创,不得不放弃当时已经被郑军
2024-02-05 05:33:00
施琅为何能成为郑成功麾下最年轻、最知兵善战的年轻将领?
...郑芝龙降清后,由于得不到重用,又重回郑氏集团,成为郑成功麾下最年轻、最知兵善战的年轻将领。然而,由于他和郑成功在战略上的意见相左,导致兵权被削,后来又因父兄被杀,再次降清。可
2023-08-17 06:41:00
敢向康熙索要公爵的叛将黄梧,最终下场怎样
顺治十三年初,随着“咔嚓”一声响,随着郑成功帐下大将苏茂人头落地,另一位将领黄梧,顿时起了反心。黄梧本来也是被判斩刑的,经过众人求情,郑成功心一软,将他从轻发落,给以“记大过”处
2024-04-24 20:24:00
施琅最后是什么下场
...成栋反了,施琅又遭奸人暗算,历尽千辛万苦,才投身到郑成功的麾下。在施琅最落魄的时候,是郑成功接纳了他,并且还对他委以重任。从某个层面来说,郑成功对施琅可是有大恩的。但施琅却是
2023-06-10 15:05:00
...22日),幼名秦,人称秦舍,字实弘,号晦堂,郑经次子,郑成功之孙。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及陈永华相继去世,重臣冯锡范联合郑经从弟等人发动政,变,刺杀监国郑克臧得逞,立年
2023-02-25 17:22:00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为何最终却努力抗击清军?
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是明臣,却急不可待地投降了清朝。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是日本人,为何最终却努力抗击清军,不屈而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田川松死后,郑成功把母亲肚子剖开。郑成功为何又要
2023-08-16 20:23:00
清军入关后,南明有3次机会反败为胜却都失败了
...国的手下,杀的孔有德的部队片甲不留。后来,李定国与郑成功二人相约共同攻打广州,但是由于两个人计划上出现了疏漏,李定国自己孤身前往。这也就奠定了,李定国这一次出兵必将败落。由此
2023-01-18 23:26:00
康熙平叛三番建立全国政权,你知道他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吗?
...政府并没有立即收复台湾。1661年,南明政权大势已去,郑成功率部渡海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结束了荷兰对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此后台湾在郑成功及其儿孙的治理下,得到了
2023-02-24 21:0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