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彭望君 广西师范大学医院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至今为止仍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无数患者恢复身体健康。中医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观点,其中“气血”这一概念十分常见,如一些电视剧中经常出现“太医把脉诊断气血不足”的场景,但许多人并不了解“气血”的具体概念。“气”不是空气,“血”也不是真实的鲜血。“气血”是中医方面的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真气和血气。《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将“气血”称为“人之神”,是生命之根基,想要身体好、气色好,必须保证人的气血是充足的,可见“气血”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中医认为“气血”指的是人体中的精微物质,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后天之精所转化,并由气和血两种基础物质所组成。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气血”,特别是女性、儿童和老人。接下来,本文针对中医中的“气血”概念进行阐述,帮助大家了解更多有关中医“气血”的知识和内容。
一、中医中的“气”
气是人体内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包括先天之气、水谷之气以及吸入人体的大自然气息,三者时时刻刻在人体内起到推动、调控、温养、防御、固摄、中介的作用,保证人体表面的正常温度,抵御各种病毒的侵袭,为人体器官提供运作的动力,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气的运动停止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因此要重视身体气的运行。如果体内的气失常,可能出现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病理状态,其中气虚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气短等症状,气滞主要表现为胸闷、腹胀、情绪低落等症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内经》将气和精进行关联、区分,讲述了精和气的转变关系。
二、中医中的“血”
血是运行在人体经脉中的红色液态物质,来源于内脏,由水谷精微和肾精所化,血内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滋润着人体的各个器官、脏腑以及组织,帮助调节人体内多个生命体征的平衡,例如体温、水分、营养等,有濡养、化神的作用,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物质之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一旦血失常,患者可能会出现血虚、血瘀、血热以及出血等病理变化,其中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症状,血瘀主要表现为疼痛、肿块、紫癜等症状。人体任何部位缺少血液的滋养,都会影响该部位的正常生理活动,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严重缺血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三、中医中的“气”和“血”的关系
《黄帝内经》中认为,气和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推动血的运行,血濡养气的充盛,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协作。《景岳全书·血证》提到,“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的关系。人体的健康和好的气血相连。中医上说气血充足意味着身体强健,反之身体虚弱。一旦气血不足、亏虚,就会影响身体健康,使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例如健忘心悸、视物昏花、面色萎黄、皮肤粗糙、头发干枯、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头晕耳鸣、疲倦无力、女子月经量少等症状,此时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治疗。在中医辩证中,“气血”十分重要,并且讲究气血之间的联系和调和,确保人体内气血充足。气血保持协调平衡的状态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法则之一,即想要保证人体的健康,人体内的气血应协调平衡,保持充足的状态。
不同人群在气血方面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特别是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一旦气血不足,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补气血方案。一般情况下,儿童、女性以及老年人更容易缺气血,儿童补气血需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的特点,女性补气血需要注意月经周期和生育史等生理特点,老年人补气血需要注重调理脾胃功能以及预防、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
总而言之,如果存在气血不足的情况,应调整日常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保持良好情绪,规律作息,避免身体过度劳累。健康生活,才能保证人体气血充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7 12:45:2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