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鲁网8月4日讯这个夏天,济南高新区凤凰路小学(西校区)四年级的暑期共同体里,一群小小探索家以小组为单位,与蚕宝宝开启了一段奇妙的邂逅。从初见时的好奇,到照料中的责任,再到文化探索中的感悟,孩子们在“蚕韵华章”项目式活动中收获了别样的成长。
与蚕宝宝的温暖初遇

当小小的蚕宝宝被小心翼翼地捧进各自的小家庭或共同体小组的活动角,孩子们的眼睛里瞬间充满了惊喜。“它好软呀!”“它会不会饿呀?”一连串的问题,拉开了这场奇妙旅程的序幕。

为了让蚕宝宝住得舒适,孩子们化身“设计师”,用纸箱、棉花、彩纸动手搭建温馨小窝——有的在窝边画上绿叶图案,有的特意留了透气小孔,还有的在角落放上“美食区”标签,细致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采摘新鲜桑叶之旅
而采桑叶的过程更是充满乐趣,共同体的小伙伴们约好时间,带着小篮子到事先打探好的桑树林(或社区里的桑树旁),踮着脚尖摘下鲜嫩的叶片,轻轻放进篮子里,生怕碰伤了这来之不易的“口粮”,一路说说笑笑,满载而归。


“今天蚕宝宝蜕了皮,好像变大了一点!”“它吃桑叶的声音沙沙的,像在唱歌呢!”每天,孩子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围在蚕宝宝的窝边观察,然后认真地在《蚕韵华章项目式手册》上记录:写下体长变化、画出蜕皮的样子、贴上桑叶标本,甚至用手机拍下蚕宝宝吐丝的瞬间。
蚕宝宝的实验探索
共同体的小伙伴们还一起做了小实验:对比不同温度下蚕宝宝的生长速度,观察桑叶新鲜度对它们进食量的影响。每当发现新规律,孩子们就会兴奋地围在一起讨论,小小的手册上,渐渐写满了观察的喜悦与探索的思考。

巧手制扇,延续蚕韵
当蚕宝宝陆续结出雪白的蚕茧,孩子们迎来了最期待的环节——用蚕丝制作小扇子。大家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步骤:“先把蚕茧剪开吧,得轻一点才行!”“你看这丝好细啊,小心别弄断了!”有人试着剥离丝绵,指尖触到柔软的蚕丝时,忍不住屏住呼吸;有人拿着竹片比划扇骨的角度,反复调整才固定好形状;还有人早就备好了彩笔,在扇边画起桑叶和蚕宝宝,时不时回头问同伴:“你看我画的吐丝样子像不像?”
过程中难免手忙脚乱:有人不小心扯断了蚕丝,立刻有小伙伴递过自己剥好的丝绵;有人总也固定不好扇骨,大家就凑在一起琢磨诀窍。当一把把带着淡淡光泽的蚕丝扇终于完成,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互相展示,脸上满是骄傲。从剪开蚕茧到画出图案,全程靠自己摸索完成的成就感,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从“养蚕”到“用丝”的完整过程,也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到了传统工艺的奇妙。
制作蚕丝扇

追溯蚕文化,感悟丝绸路

在照料蚕宝宝、动手制扇的同时,孩子们的探索目光延伸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他们通过绘本、纪录片了解到,小小的蚕宝宝背后藏着千年的文化密码——老师用地图讲述丝绸之路的故事,孩子们惊讶地发现,正是这些小小的蚕丝,曾连接起东西方的文明;他们阅读《蚕的一生》《丝绸之路的秘密》等书籍,摘录下有趣的知识点,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原来蚕宝宝吐的丝能做漂亮的丝绸,它们真了不起!”
传承蚕德,践行责任
“蚕宝宝一生都在奉献,我们也要像它们一样懂事。”在分享会上,一位同学的话打动了大家。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细心照料生命,更从蚕的身上读懂了“奉献”与“坚持”。

于是,他们开始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同学整理观察手册、为社区打扫卫生、在家主动洗碗扫地……小小的身影里,透着超越年龄的责任感。
从照料一只小虫,到触摸千年文化,再到践行责任担当,四年级的暑期共同体活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体验中学会了观察、探索与共情。当蚕宝宝渐渐结出洁白的蚕茧,孩子们的心里也播下了一颗热爱生命、传承文化的种子。这个夏天,因这场与蚕宝宝的邂逅,变得格外有意义。(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李 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04 2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