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炎炎夏日,又到了孩子们戏水的季节,一个个在河里你追我赶,不亦乐乎,殊不知水下暗流涌动,一不小心便有生命危险。
溺水的发生往往就在一瞬间,而溺亡的过程看似漫长,实则既令人煎熬,又让人窒息。当人溺水的时候,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溺水时人体会发生的变化
与电视剧里主角溺水后还能大喊救命不同,在溺水时,我们为了防止水从口鼻灌入体内会下意识地憋气,再加上毫无章法的挣扎加速了身体不断下沉的速度,在害怕死亡和不断呛水的煎熬中根本喊不出声。

从发现自己溺水到身体完全被水淹没的过程就在电光火石之间,仅仅只要20-60秒,也就是最快半分钟左右,水面上便不再有你的身影。身体还在水面时都没人发现,被水淹没后就更难被发现了。
在你的同伴还沉浸在河水带来的清凉感时,你已经在水面下拼命挣扎了一段时间,这个过程让肺中的氧气消耗殆尽;
并且在缺氧情况下,人会下意识地张开嘴来大口吸氧,但是当你在水里张口时,获得的不是大量的空气,而是强势的水流顺势灌入体内。

在这个时间短暂、但是对溺水者来说可谓是度秒如年的过程中,水在灌入体内时,喉咙处的会厌软骨自动关闭,做出条件反射的吞咽动作;
当吞咽无法改变呛水的状况时,你的身体就会不断咳嗽,希望以此来吐出多余的水,从而阻止大量的水进入呼吸道。但是在水里,小小的会厌软骨怎么拦得住来势汹汹的水呢?再加上咳嗽的过程,越发加剧了呼吸的力度,也就是说在水里你越咳嗽,灌入体内的水就越多。

咳嗽的过程会厌软骨已经失守了,你体内的声门则会被迫关闭以阻止水的步伐,尽管声门关闭的目的在于阻止水攻进肺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喉部和支气管会出现痉挛现象,从而产生窒息感,让身体不自觉地不断抽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干溺水”。在抽搐结束后,意味着你的声门也失守了,这时如果还没有人发现你溺水了的话,一旦肺里被迫灌入超过肺活量四分之一的水量,就算你被救起,也会因为呼吸困难造成“二次溺水”而死。

当溺水时间来到71秒后,你体内的血氧饱和度从100%降到了80%,大脑强制性地大量分泌内啡肽、血清之类的神经递质,在这些神经递质的影响下,你已经不再恐惧和难受,平静、安宁和幻觉开始占据上风。就像失温者最后产生幻觉时,会脱掉衣服,全身感到温暖一样,逐渐沉沦于这种“美妙”的幻觉中。

当溺水时间到了130秒,也就是2分钟以后,你的血压开始不断下降并最终归零,心脏也不再跳动。此时身体会忽然抽搐或是下意识大口呼吸,试图做最后的求救,但是这已经没什么用了。
溺水5分钟后,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坠入了这无边的黑暗。
而这样的煎熬与挣扎,在每年的6月、7月和8月都会上演无数次。全球每年因溺水失去生命的超过37万人,而我国就有近3.9万人因溺水而意外死亡,死亡率高达8.77%。其中又以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大多数,约为56.58%。他们并非因为不会游泳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往往是由于脚突然抽筋或被水草缠脚这样的意外溺水身亡。

溺水时该如何自救?
因此无论会不会游泳,我们都应该学会溺水时的自救方法,才能在意外来临时增加生还的可能性。
当我们发现自己不慎溺水时,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好心态,不能因为恐惧而完全忘记章法,稳定的心态在危急时刻是保命的关键。除去心态以外,我们还应该学会一些自救的姿势,当下最实用的有开放式、抱膝式和仰漂式。

事实上,人体在水里是能够像木头一样自然漂浮起来的,所以我们如果一时间无法脱离溺水的处境,可以把四肢放松、自然下垂,在身体自然漂浮起来后,再缓缓摆动手脚抬头呼吸,这就是开放式自救姿势。

如果无法冷静下来的话,我们可以双手抱膝蜷缩在一起,不要害怕头被水淹没;当感觉到我们的背部浮出水面时,就立刻舒展四肢向下推水,与此同时把头抬出水面进行换气。当我们感到身体下沉时蜷缩,背部离开水面后又舒展,一直重复着抱膝式的这个过程以等待救援。

如果有一定的游泳基础的话,我们可以采用类似于仰泳的姿势,面朝天空背朝水里,全身放松地往后仰,将脸之外的部分都浸没水中,放缓呼吸并让四肢缓慢地左右摆动以保持浮力,同时可以通过这一仰漂式姿势来伺机求救。

这些动作的关键点只有一个:手出水面头必沉!所以无论你在水中遇到什么情况,哪怕你将这三个自救动作全部忘了,也请记住这一点,手出水面头必沉!
溺水时该如何救人?
而如果你不是溺水者,而是围观者,无论你会不会游泳,无论对方是开玩笑还是真的溺水,当发现有人向你发出溺水求救时,都应该积极展开救援行动。这并不是说鼓励大家贸然下水营救,因为溺水的人往往会陷入死亡的恐惧,只会下意识盲目地挣扎,意识不到有人救他,这种情况下在水中与落水者纠缠不但会消耗救助者的大量体力,有时甚至会导致救助者体力耗尽最终丧命。

因此,在营救时先看一下四周是否有救生圈、竹竿等物品,如果有的话再大声呼救寻求救援队伍的同时稳定溺水者的情绪,以便这些物品能够被溺水者清醒地抓住,并且凭借这些物品将其拖到岸边,成功完成营救。

如果身边没有这些物品的话,情况危急之下会游泳的人也应该量力而行,快速评估完溺水者的体重和离岸边的距离后再展开救援。下水营救时也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有安全绳或者救生衣一定要系上、穿上,下水前为了避免布料吸水加大救援难度,我们应该将全身衣服脱掉,在做完简单的拉伸后再下水。

当我们游到了溺水者的附近时,一定不要和溺水者面对面接触,而应该抓住溺水者的侧面或者从后面勒住对方,用“夹胸拖带法”将其带到岸边。
很难学会游泳和什么因素有关?
我们虽然常常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人。”但其实会游泳的人在进行自救时更能够快速掌握自救姿势的窍门。因此,学会游泳也是增加溺水时生还率的方法之一。
但是事实上,有的人不是不学游泳,而是学不会游泳。这种情况要么是之前没接触过淹没身体的大面积的水,从而对水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要么是体重基数过大,在地面随便动作就很劳累了,在水里更是难上加难。当然,除去上述的情况以外,有的人是因为学的态度不够认真,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以支撑起学会游泳的成功。

如果是心态问题的话,我们可以慢慢克服,在身体渐渐适应水里的环境后,尝试着摆动双手来感受浮力;如果是体重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在减完肥之后再进行学习;如果是态度问题的话,那只能自己端正完态度再进行游泳的学习了。
结语
游泳是一项十分锻炼身体的运动,但也是各种运动中悲剧发生较多的运动,因此为了防止悲剧发生,我们应该尽量学会游泳、掌握相关的自救和他救知识,以便在意外来临时不至于头脑空白地只能眼睁睁让一条鲜活的生命离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1 16: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