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站在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贵州加快推进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到2025年,城区新增人口突破“3个100万”目标:即省会贵阳、市(州)中心城市、县城分别新增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同时以城市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等为重要抓手,以“强省会”为突破口,奋力推进城镇大提升。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城乡规划水平。我省围绕构建“一群三带”城镇空间格局,以县城为载体,加快补齐县域短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展望未来,我省将大力实施城镇品质和城镇经济双提升行动,不断增强城镇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为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强劲动能。
龙里水乡生态城景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德玉 摄
“强省会”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年12月16日,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正式开通运营,花溪区、乌当区的区域交通循环得到进一步畅通,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贵阳市六城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3号线开通运营,是支撑贵阳贵安融合发展、推动“强省会”的重大举措,将进一步完善省会贵阳的城市综合公共交通体系,对推动贵阳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提升贵阳都市圈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和辐射力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贵安新区龙山工业园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主枢纽中心主算力基地,服务器整齐排列,多个机柜的服务器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算力支持,奔腾的算力不断将庞大的数据海洋转化为蓬勃的生产力。
龙山工业园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主枢纽中心主算力基地。
贵安新区围绕产城融合加快城市开发,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理念,产业聚集让城市发展加快推进。围绕加快发展“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规划建设50多平方公里的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将生态城市、产业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这是贯彻落实“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强省会”行动的实际行动,也是打造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具体抓手。
舞好全省城镇化的龙头,为“强省会”提供强劲动力,贵阳贵安数字经济正加速拥抱千行百业,为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完善基础设施加速城乡融合发展
距离毕节市金沙县城最远的一个公交站——乌箐站,离县城有20公里。在车站等车的邓先生说:“公交开通以前,回家需要拼车,费用很高。现在公交车开通了,不仅票价低,乘车环境也很舒适。”
近年来,金沙县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线网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覆盖了以城区为中心,半径25公里的范围,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加速城乡融合。
“采摘最多的时候,每天要运输3至4吨,以前路不好,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赤松茸种植户李福贵说,赤松茸沿着便捷公路,无缝衔接高速路口,46分钟到达贵阳机场,7个小时运抵成都。农村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既方便了群众出行,也打通了城货下乡的“最后一公里”与黔货出山的“最初一公里”。
为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我省2017年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运”。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开通农村客运班线4089条、公共汽电车(城乡公交)线路321条,进一步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产城融合发展百姓安居又乐业
近日,夜幕下的紫云自治县步行街上人头攒动,霓虹闪烁,音乐声此起彼伏。“这里有音乐喷泉,有网红夜市,还有一些娱乐体验项目,我觉得很有意思,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正在紫云印山城市综合体游玩的卢先生愉快地说。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以人为核心,以产城融合为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县医院至县公安局等“断头路”畅通工程和“瓶颈路”拓宽工程,打通城市交通堵点,构建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同时,立足县域特色,不断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不断提高群众“三感”。
六盘水市水城区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推动铝产业不断补链、延链、强链,促进产业完善、人流向城市集中,形成了功能配套、协调互补的发展格局。
切割、折弯、铣孔、喷漆、组装……历经数道流程,一个个铝镁合金商旅箱顺利出厂。“通过招商引资入驻水城经开区铝产业园,靠近资源,我们的成本大大降低。”贵州铭恒新材料公司工作人员付智多说。
水城经开区铝产业园区。
贵州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是水城经开区招商引资重点企业之一,立足于高新技术研发和精细生产工艺理念,公司引入了目前国内唯一的全自动化铝镁合金箱包生产线与激光三维切刻技术,为产品质量及工艺结构提供了充实保障。
该公司的加入为水城经开区铝产业链开辟出一条新的产业渠道,丰富了产品业态,为水城经开区铝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和产业融合营造了浓厚氛围;加快了上中下游产业的有效衔接,有助于功能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建设,推动铝产业向着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标志着产业链从粗放发展模式到形成关联多赢模式再进入新阶段,有效推动当地工业经济的发展。
据悉,在全省范围内,水城经开区铝产业就地转化率最高、下游产业链最长,是贵州省产业链条最完善的产业集群样板,以及全省首个铝及铝加工百亿级产业集群。其背后,是基础设施的完备,是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近年来,我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县域产业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县域生态环境美化行动,城镇经济不断壮大,城镇品质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不断增加。
大方县奢香古镇城市梯田景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纯亮 摄
一片茶山激发山乡经济活力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越发深入人心。位于北纬27°绿飘带上的湄潭,以茶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人因茶富,城因茶荣。近年来,湄潭县对宜茶区域进行科学规划,举全县之力发展茶产业,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60万亩,打造集中连片茶叶产业基地6个,带动30余万人就业。
“我县不断拓展延伸茶叶加工链,提高茶叶附加值。”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唐靳说,湄潭县依托“一区四园”绿色工业平台,促进茶叶加工主体规范化发展,实现茶产业加工格局由分散向集群发展,荣获“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称号,培育发展茶叶加工企业69家。
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湄潭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茶产业作为湄潭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2023年全县茶叶产量达7.21万吨,产值达75.03亿元;前三季度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实现直接出口3911.54万美元,增长6.3%,其中,茶叶出口额为3690.47万美元,增长11.5%。
城因人兴、人因业稳。湄潭县以茶产业为重要抓手,推动产城融合,产业规模体量不断壮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群众生活日益丰富。占地面积345亩、总建筑面积约52万平方米的中国茶城,由国家级茶叶市场、标杆住宅、旗舰商业、四星级酒店4个部分组成,是贵州省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
据唐靳介绍,市场全部开市以后将惠及贵州及中国西部地区茶农和茶叶生产、经销企业,可覆盖周边300万亩以上茶园,实现年交易额25亿元以上,年上缴税金8000万元以上;带动10万余户茶农年均增收7800元以上,带动20万户采茶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直接解决就业2000余人。
人在景中,景在城中。湄潭县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围绕茶文化资源,依托优美的茶区环境、宜人的生态气候、名优的茶叶品质,由单一的品茶、做茶、卖茶向茶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方向发展,逐步推进景点旅游串点成线、由线成面,塑造集体育、休闲、康养为一体的城市旅游新体验。
象山茶博景区、中国茶海、天下第一壶……走进湄潭,茶元素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朋友推荐来的,这里的环境、风土人情、农家饭等都不错,准备多玩几天。”游客周先生说。
湄潭现已建成茶区硬化道路2800余公里、自行车道109公里、木栈道95公里、健身步道125.5公里、旅游酒店(民宿)432家。开发茶文化、茶饮品、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工艺品等旅游商品,打造中国茶海、翠芽27°景区等一批自然景观和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国现代茶工业遗迹博物馆等一批人文景观,旅游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产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城市的未来。以绿色为核、生态为媒、茶叶为笔,城镇经济支撑不断增强,产城融合水平不断提高,湄潭县在高质量发展中快马扬鞭未来可期。
铜仁市碧江区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是铜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历史文化街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林民 摄
一汪碧水提升城市品质生活
“水变清了,现在六枝河畔就是我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冬日暖阳下,家住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的张大爷和老伴在六枝河畔边散步边闲聊,好不自在。
六枝河全长35公里,城区段9.2公里。2019年以前,因缺乏配套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不断扩大的城市出现污水直排河道的现象,2019年六枝河被列为贵州省十大污染源之一。
穿城而过的六枝河。
抱着有污必治的决心,六枝特区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积极推进城区雨污管网建设、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强化河道绿化美化项目建设……在强有力的措施下,六枝河水重泛清波。
流水潺潺、音乐悠扬、灯光闪耀……入夜,位于兴义市城中心的梦乐城湿地公园,热闹不已。在星光集市上,市民、摊贩集聚于此,散步、游玩、购物,享受属于兴义人的夜生活。
议价、挑选、打包,不到10分钟,花摊老板赖小雨就卖出一束20元的玫瑰花。“天冷了人少,夏天晚上游玩的人更多,生意更好。”看中湿地公园优美的环境和密集的人流,赖小雨2023年初开始在星光集市上摆摊卖花。
“以前这里就是‘望天水’,落雨才有水,大部分时间是干涸的,根本没人过来游玩,商铺也开不起来。”在赖小雨的记忆里,梦乐城湿地公园就是整个城市最冷清的地方。
为了“盘活”这片区域,兴义市把湿地公园的用水投向了再生水。“再生水成本低,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很适合用于城市湿地用水。”兴义市滴水污水处理厂相关负责人王勋介绍,污水处理厂每天为梦乐城湿地公园提供2.7万吨再生水,不仅解决了湿地的景观用水问题,还成功实现生态补水。
一水兴一城,湿地公园恢复运转后,周边楼盘、商铺随之兴起。兴义市还在湿地内植树种花、修建游客步道,并通过打造灯光秀、星光集市等适时场景,在提升湿地公园颜值的同时,不断增强经济附加值。
放眼全省,乌江、南明河、湘江、赤水河……一湾碧水淌过百城千村,激活了一方又一方的土地,城市也变得更加低碳、环保、节能和宜居宜业。
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发源地,“两山一水一坝田”是该村美丽乡村风貌的缩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贾智 摄
一项改造推动居民幸福升级
“现在小区墙面粉刷一新,道路干净整洁,新修的大门也很气派,环境越变越好,像住新房子一样。”紫云自治县宏泰小区居民顾作宽细数着小区的变化,赞不绝口。
得益于紫云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超过20年房龄、曾经车辆乱停乱放、公共空间拥堵、排污设施老化的老小区华丽变身:楼栋外墙整体粉刷、电梯直通顶楼、弱电线路“三网合一”、雨污分流改造、新增各项智慧安防设备……
改造后的宏泰小区。
我省加快推进以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城镇地下管网改造等“四改”为载体的城市更新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成效。
在三穗县,街巷干净整洁,店铺窗明几净,群众安居乐业。
“以前送货我最怕进农贸市场,装货10分钟,进出两小时,过不去也走不通。现在改造后,送货装货最多只需要半个小时。”经常为农贸市场摊主送货的陈师傅说。
2022年,三穗县扎实开展城镇精致管理行动,对城区背街小巷进行改造升级。针对城区的中团巷、新穗街等处路面杂乱堆放泡沫箱、废弃桌椅,部分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等问题进行整治,在中团巷建设停车场;对老城区新穗街步行道进行翻新,利用周边空地和小区,改造停车场3个,划定停车位200余个。
三穗县城。
“这条街改造后,路好走了,来老街吃早餐、买东西、逛夜市的人也更多了。”在新穗街开早餐店的杜昌梅说,现在每天能卖100多碗粉,生意是以前的几倍。
截至2023年9月,三穗县背街小巷改造66条,老旧小区改造18个,新建停车场449个,打造示范街区2条,维修破损市政设施1200余处,维修更换路灯800余盏,维修破损路面2200余平方米,维修破损人行道地砖6504平方米。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实在在地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个个老旧居民小区“华丽变身”,一条条街道“改头换面”……各地大大小小的变化折射出贵州推进城镇“四改”上迈出的坚实步伐。
2024年,我省将继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城市向“新”生长,实现居民幸福“原地升级”。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秀云 牟绍莉向莉君彭怡
通讯员 陈兴辉
编辑 杨羽
二审 徐然
三审 田旻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4 12:45: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