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诗韵越剧《织造府》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我叫曹雪芹,‘穿’进了自己写的书”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邢虹
“读《红楼梦》后四十回总是意难平,看了越剧《织造府》,遗憾终于弥补了!”
“这是属于曹雪芹的一场幻梦,设计很精妙。”
“不愧是‘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李晓旭的唱段怎么也听不够。”
“这就是我心里的金陵十二钗,戏曲真是太美了!”
……
南京市越剧团打造的诗韵越剧《织造府》近日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成功预演,赢得满堂喝彩。社交平台上,观众的热情反馈,让更多人期待该剧8月正式首演。
经典IP《红楼梦》,不但原著拥有庞大的读者群,更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戏曲、舞剧等题材,传播广泛。诗韵越剧《织造府》离不开《红楼梦》,但又讲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红楼故事”。新创意、新面孔、新表达,让这部越剧成为专家口中的“耀眼”之作。
新创意:曹雪芹重访织造府,“穿书红楼”
相传,写完《红楼梦》前八十回后,曹雪芹曾重返金陵。当时发生了什么?诗韵越剧《织造府》以此为切入点,讲述了曹雪芹重访旧地,“穿书红楼”的故事。
“《红楼梦》现存的后四十回我们普遍认为是他人续书,品质和前八十回也是天壤之别。但曹雪芹并不是写着写着没写完就去世了,他在停止写《红楼梦》之后还活了十多年,这期间他做了很多事情,但就是没有把《红楼梦》用他的方式写完。这么伟大的一部作品,为什么就此搁笔?我就从此处去切入,同时我也在思考:只有前八十回的《红楼梦》残稿就不伟大了吗?不,在我看来这反而更加伟大了。”编剧罗周说。
“我们想做一个不同于以往越剧《红楼梦》或者其他剧种《红楼梦》的独特的红楼题材故事。这不是《红楼梦》,但又是《红楼梦》,是和曹雪芹之间有着独特关联的、独特舞台呈现的戏曲新剧。”导演翁国生说。
众所周知,曹雪芹写《红楼梦》,离不开“江宁织造府”。舞台上,大幕拉开,中年落魄的曹雪芹回到织造府门前,遇见了曾经的小厮茗烟,请求他带自己重回故地,却发现穿进了自己写的《红楼梦》中,变成了贾宝玉。他见到了金陵十二钗,见到了贾母,见到了自己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罗周形容这部剧是“穿过翰墨去见你”,一语双关——“对曹雪芹而言,他是穿过了翰墨去见他的笔下人,对我们读者而言,是穿过书本去见到曹雪芹。”在她看来,“其实《红楼梦》就是曹雪芹,他写每个人物都是在写他自己,所以我们看到的曹雪芹与其说是一个人物,不如说他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藏,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最高价值,《红楼梦》是怎样的,在我心中曹雪芹就是怎样的。”
曹雪芹“穿书红楼”后,并不能改变大家族倾覆的命运,但用满腔的爱与悲悯让笔下人物的心境有了转变。剧中,“三问”问得薛宝钗醍醐灌顶,林黛玉逝去时不是满腔悲愤,贾母唱起了《好了歌》……而曹雪芹没有把《红楼梦》写完的原因,这部剧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舞台上的曹雪芹大笑着作别:“不须强辞续清韵,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真干净……不删了、不改了,不写了!《红楼梦》八十回,够了、足够了!”
新面孔:雏凤初啼,“金陵十二钗”平均年龄18岁
《织造府》的台前幕后,是一支朝气蓬勃的年轻队伍:“85后”主演领衔,“90后”幕后工作人员参与创作,“05后”新生代惊艳亮相……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让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光彩。
雏凤初啼,剧中的“金陵十二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批平均年龄18岁的演员自2022年起进入南京市越剧团实习,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的关心指导之下,在剧团的有序传承培养之下不断成长。《织造府》创排期间,南京市越剧团特别邀请竺小招、石小梅等戏曲艺术家对青年演员从塑造舞台角色的能力、整体舞台表演节奏把控等方面进行专业辅导,邀请著名昆剧演员徐云秀对演员身段进行着重训练,并根据每个演员主工流派不同,分别邀请了王派“梅花奖”得主李敏、戚派唱腔研究者陈震和袁派“梅花奖”得主陶琪等业内大咖分别对“林黛玉”殷春蕾、“薛宝钗”王柯边和“妙玉”佘颖进行一对一指导。
“1月9日,得知我可以在《织造府》里饰演林黛玉——这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当时特别激动和忐忑,跟做梦一样,没想到团里会给我们年轻演员这样难得的机会。”殷春蕾说,“小时候读《红楼梦》,我会为结局感到遗憾。而《织造府》描写的更多是林黛玉对人世聚散、爱与自由这些想法的转变,编剧让她了却了心愿,领悟到了‘情之所至,便是永聚’,随后释然离开,所以《织造府》这个戏可以说弥补了我的意难平。”
“这次排《织造府》,可以说每一步都是老师们手把手扶着我们在往前走。”王柯边说,“边学习边琢磨,我从自己体会角色到表达角色,感觉自己在实践中一点点进步。”
《织造府》创排过程强度非常高,经常是一天三班连轴排,“孩子们都非常争气,咬着牙默默承受住了我这‘魔鬼导演’一遍又一遍的折磨。”谈及青年演员,翁国生非常欣慰,“我觉得这些孩子有灵性、有天赋,非常用心用功,我对她们的未来充满期待。”
李晓旭在《织造府》中除了饰演曹雪芹,以及穿书中的贾宝玉,也解锁了“新角色”——制作人。她说,《织造府》这次大胆起用平均年龄18岁的新人演员担纲主要角色,既是出于对原著中人物感的尊重,也是出于对团里演员梯队建设的考量。李晓旭希望通过这样一部大戏,集中展示年轻演员们的风采。书中正值韶华的红楼儿女,遇到这么一批青春靓丽的年轻演员,一切都是刚刚好。
新表达:以“金陵三部曲”,展示世界文学之都的独特魅力
“感受成长,笑泪交织,辗转难眠……29岁到37岁,8年,‘金陵三部曲’。”《织造府》预演结束后,李晓旭在朋友圈发出了由衷感慨。《织造府》是诗韵越剧“金陵三部曲”收官之作,也是李晓旭和罗周、翁国生等主创人员的三度合作。干净、唯美且写意,此前的《乌衣巷》《凤凰台》都大获好评,《织造府》同样如此。
“《织造府》是我和李晓旭合作的第三部戏。正如《红楼梦》是曹雪芹本身,越剧对李晓旭来讲,就是她的生命本身。她是一个对戏非常执着和痴迷的人,加之她的嗓音条件又好、体力又好,往台上一站,她就是闪闪发光的。”罗周说。
在《乌衣巷》和《凤凰台》中,李晓旭没少进行“魔鬼训练”。练习《乌衣巷》“访郗”中的跳转和抛接伞时,李晓旭前后练坏了许多把油纸伞;到了《凤凰台》的“追舟”,练持桨跑圆场练得李晓旭抬腿上台阶都费劲。翁国生说:“我在排练中对李晓旭一直非常严格,《乌衣巷》排‘访郗’如此,《凤凰台》排‘追舟’‘歌月’也是如此,无论是‘以桨代船’,还是‘长穗醉剑’,都必须苦练!只有苦练,才能‘成精’。因此,李晓旭往往都是克服一切困难,往苦里练、往深里练,最后在舞台上给予完美展现。”
《织造府》中,李晓旭需要在中年曹雪芹、青年曹雪芹和贾宝玉之间不断地进行人物状态的切换,这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表演要求。为了表现剧中那种奇幻的时空变化,在最后一场曹雪芹和十二金钗心灵对话的戏中,李晓旭要在倾斜的硕大舞台上连续飞跑3圈快速圆场,然后在纷飞的雪花中飞速旋转再骤然跪倒,这个过程中她还必须不断地使用挥甩斗篷的戏曲身段和左右交错的圆场撇步来宣泄内心的复杂心境。对于这些戏份,李晓旭再一次以高强度的“魔鬼训练”接住了导演的超高要求。
从《乌衣巷》《凤凰台》到《织造府》,诗韵越剧“金陵三部曲”形成了规模效应,巧妙地通过传统戏曲的全新表达,展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千年文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也用“耀眼”两个字评价《织造府》,“这个戏非常耀眼,创造性的耀眼、艺术本身的耀眼、整个舞台的耀眼。”在他看来,“金陵三部曲”独树一帜,不仅选取了南京这座城市的3个标志性地点,更巧妙地融入了3段脍炙人口的历史篇章。“‘金陵三部曲’能起到培根铸魂的作用。培剧团之根、铸剧种之魂,还有培育了真正的后续队伍。通过‘金陵三部曲’,还能感受到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的耀眼。”
《剧本》编辑部主任武丹丹认为,“金陵三部曲”已成为南京的一道文化景观,意义重大。“不只是做了3个剧目,更是对南京文化气象的一种营造,展示世界文学之都的独特魅力。”
一出“长”在年轻人审美上的戏
——评诗韵越剧《织造府》
继《乌衣巷》《凤凰台》之后,诗韵越剧“金陵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织造府》于近期预演。该剧讲述了曹雪芹在完成《红楼梦》前八十回后,后四十回却迟迟不能定稿,为开茅塞,他南下金陵、重访旧地,不期魂穿梦回、行游书中的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实践证明,累积传承、守正创新是戏曲艺术最重要的基本规律。如今,沉浸式观演、影像元素的运用、在戏曲程式化基础上的即兴演绎……形式上、技术上的创新变化,已成为戏剧改编时的“标配”。但真正能让戏剧走近观众身边、留在观众心中的,还在于戏剧内容核心的守正与创新。《织造府》所守之“正”,源于《红楼梦》原著这一常读常新的“富矿”;别出心裁之“新”,则在于巧妙的“穿越原著”设计。该剧以读者耳熟能详的《葬花》《品茗》《秋宴》《泪尽》切入,通过作者“曹雪芹”和书中“贾宝玉”的不断切换,进而在“老枝”上发出“新芽”。
“醒”于金钏之死后的棍棒之下、重演共读西厢、共赴中秋拜月,在齐聚满堂的贾母过寿、击鼓传花的欢声笑语中,把亦真亦假的故事推向繁华的巅峰,此后剧情急转直下,曹雪芹大梦一场转觉空,将故事依旧停留在前八十回,魂穿解梦,戛然而止。一个著书人走进自己的书中世界,难就难在既要让“架空”的情节发展“理所当然”,又须让故事结局有超出原著的“意料之外”。对此,编剧巧妙利用对话的形式,三句话问醒宝钗、一首《好了歌》点醒贾母、一则三生石畔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解脱黛玉……在“追忆”与“和解”的穿越之旅中,着笔处处是红楼。借着作者的“入梦”与“魂穿”,不仅将这个故事留在了大厦将倾、众人将散的时刻,更像是了却了不少读者心中对人物命运的“意难平”,让曹雪芹顺理成章地留下“不忍”二字,就此搁笔。
观看该剧,无论是越剧的资深爱好者还是“小白”,都会被那令人眼前一亮的舞台所震撼。中式美学所独具的厚重含蓄雅致之美,在剧中大放异彩。紧扣干净、唯美、写意为核心理念的舞美构思,设计团队打破传统,二道幕三道幕仿佛两块巨幅电影屏幕,轻松制造出幽深大院的透视感;主舞台的斜坡于增加纵深感的同时,大大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甚至让前排有了互动之感;多媒体投影的大量使用,与舞美设计风格相呼应,助力呈现人物内心的外化,构建出如梦似幻的世界。在服饰上,现实生活的部分注重写实,入梦之后侧重写意,用高度提炼的符号,突出每一个人的性格、身份。
秉持“越经典·越青春”的理念,越剧需要年轻的观众,更需要年轻的传承人。《织造府》的台前幕后,汇集起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80后”编剧、“85后”领衔主演、“80后”和“90后”舞美设计、“05后”新生代演员……一股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年轻的创作团队以青春底色绘青春之姿,而一批青春靓丽的年轻演员来饰演原著中正值韶华的红楼儿女,为传统戏曲注入了属于青年人的激情与活力,一切都是恰到好处,可谓是一出“长”在年轻人审美上的戏。
与其说是《织造府》唤起了年轻人的“血脉觉醒”,不如说是这份文化血脉在我们多年的文化基因里等待召唤。《红楼梦》因其卓越的文学价值、深刻的社会内容、丰富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艺术成就、广阔的研究空间以及深远的文化影响,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旦被触发,那种被叫作文化原乡的共鸣就分外强烈。
书里事、梦里事,无非亲身事;笔中人、园中人,尽皆心上人!愿这样的佳作能让更多人看见越剧、走近越剧;希望有更多的传统戏剧守正创新,焕发新时代的华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4 12: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