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作为我国古代的“书圣”,在我国的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所撰写的《兰亭序》更是被誉为是“天下第一行书”,是行书书法中最为顶级的作品。因此他在后世的影响力非常大,在文人笔记和民间故事中都记载了不少关于他的传说。这些传说中有一则是关于他巧避灾祸的,被认为是反应出他机智聪明的典型事件。故事中说他的堂伯是大将军王敦,王敦与部下钱凤密谋造反时王羲之在王敦的卧室睡觉,听到了这个秘密。为了避免被杀人灭口,王羲之选择装睡,这才逃过一劫。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在不少的文人笔记和史料上都有记载,很多地方还演绎得活灵活现。后世的读者既为王敦的狠辣惊心,也为王羲之捏一把汗,对其灵机一动的装睡表示赞扬。可是从东晋史书的记载来看,这种说法显然是文学故事演绎后的结果,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实际上这种说法多是后人主观臆测的结果,王羲之当时面对的情况完全没有那么凶险。而王敦很可能已经看破了王羲之装睡的行为,但也没有采取杀人灭口的动作,实际上他也不会如此选择。从当时东晋的政治环境来看,王敦和王羲之在这方面是有着默契的选择。
根据各种资料的记载看,这件事情应该发生在王敦第一次起兵造反前夕,此时王羲之大概十九岁。由于王羲之是王敦堂弟王旷的儿子,从小受到王敦喜爱,常常出入于王敦府邸,幼年时还被王敦抱着睡觉。事发时王羲之是在王敦的卧室睡觉,而王敦与钱凤等人在商量谋反的事情,把床上的王羲之搞忘了。等商量完毕,王敦才想起王羲之。他返回床边一看,王羲之仍旧处于沉睡中。很多资料中写得活灵活现,加上了王羲之如何偷听,如何装睡,王敦如何下杀心,又如何平息杀心的情节,这其实完全是进行文学化演绎的结果。
这个事情在历史上出现过,但是真实的情况却不是文学家们想象的那样。东晋的建立实际上是大门阀琅琊王氏扶持晋元帝司马睿的结果,所以才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而在琅琊王氏中,尤其以宰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在东晋朝廷的权势最大,使得东晋朝廷被琅琊王氏的子弟把持,让司马睿非常不满。于是司马睿开始冷落宰相王导,并提拔大臣刘隗、刁协等人为心腹,招揽流民组建军队,想从王敦手里夺回东晋军权。而王敦掌握东晋军权,自然不能束手待毙,也与心腹谋划反攻建康,双方的军事冲突一触即发。
王羲之偷听王敦与钱凤密谋的事情,就是发生在王敦第一次出兵前夕。文学家们认为王敦出兵是谋反,所以必须秘密进行,对于知道的都要杀人灭口。而王敦在历史上又是出了名的狠辣,所以不会放过王羲之这个侄子。这是非常想当然的说法,就当时的政治环境而言,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出现。
首先,王敦起兵攻打建康,虽然是谋反行为,却没有人敢定罪。这一方面是因为王敦和王导的权势太大,朝廷的子弟大多为琅琊王氏,自然不会给王敦定罪。另一方面,王敦起兵实际上是王导默认的,两人有着政治上的默契。司马睿要起用自己的心腹排挤琅琊王氏,王导不可能认怂,只能让王敦起兵威胁。
因此王敦起兵的理由都是反对刘隗、刁协等人,到建康找王导申述冤屈,从来没有公开把矛头对准司马睿。这事后世虽然认定为王敦之乱,但在当时并没有谋反的说法。而王敦需要联合王导向司马睿施压,需要琅琊王氏全族子弟的支持,怎么可能杀族中的天才子弟王羲之?
其次,当时王羲之虽然是没有当官,但背后的势力不比王敦小。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是琅琊王氏的三号人物,官职是丹阳尹。这个职位相当于长安的京兆尹,北京的顺天府尹,汴梁的开封府尹,有着控制建康内外大权的权力。王敦想要动摇司马睿,必须要王旷全方位的配合,他怎么可能杀王羲之?
王羲之的岳父郗鉴是东晋名将,职位是兖州刺史、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他招揽北方受五胡乱华之害南下躲避的流民百姓,把他们组织成为军队抵抗后赵石勒的大军,是东晋北面防线的重要将领。他组织的军队非常精锐,战斗力极强,王敦非常忌惮。郗鉴的军队后来参加平定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还是谢玄组织的北府兵精锐部队的雏形。对于这样的精锐军事力量,王敦向来不愿主动招惹的,又怎么可能杀王羲之而惹下大敌呢?实际上第一次王敦出兵是,郗鉴称病没有带兵南下,便是给了王敦最大的便利。
第三,从各种资料的记载来看,以王敦狠辣的性格,不可能被王羲之装睡所蒙骗。王敦是琅琊王氏野心最大的人物,除了把持朝政以外,甚至想让琅琊王氏取代司马皇族的地位。他两次起兵发动叛乱,目的就是为了琅琊王氏与司马皇族争夺国家的大权。
王敦第一次起兵后击败了司马睿的军队,并将其权力架空,使其处于软禁状态,当时就已经有了谋朝篡位的意图。只是以王导为首的琅琊王氏不愿意配合他,最终这个谋反方案作罢。对于这样的人物,是不可能被王羲之的装睡蒙骗的。如果有必要,即便王羲之真的睡着,出于保密的考虑也会杀人灭口。
从文献资料的细节来看,王敦和王羲之是有着明显的默契的。王敦很可能是故意把自己的谋划泄露给王羲之,让他带给建康的王导和王旷,以便大军攻打到建康附近时,琅琊王氏的其他势力可以在政治上配合。王羲之装睡实际上是为了摆脱联合谋反的嫌疑,这样的琅琊王氏在政治上处于主动权。如果王敦起兵不利的时候,琅琊王氏的其他势力也可以配合,让王敦手下的荆州兵不至于吃大亏。而王羲之的全身而退,也相当于王敦向手握重兵的郗鉴示好,让他不会带兵南下插手这个战乱,这更有利于琅琊王氏在政治目的的达成。
综上所述,这个事情实际上就是王敦和王羲之唱的双簧戏,目的是琅琊王氏里应外合向司马睿施压。为了降低在政治上的风险,琅琊王氏不能和东晋朝廷撕破脸皮,所以呈现出一方红脸一方白脸的格局。如果形势有利,琅琊王氏会在王敦叛乱中得到最大的政治利益,铲除政治上最大的对手,将司马睿的势力压缩到最少,这就是历史上已经呈现的状态。如果形势不利,琅琊王氏最多牺牲王敦的荆州兵团,也不至于受到大的损失。只要王导和王旷还能在朝廷中保持话语权,琅琊王氏在政治上就有重新复起的机会。
从这个事情上也可以看出,东晋门阀的每一个人都不简单。王羲之在琅琊王氏中以淡泊名利而著称,很少卷入各大门阀的斗争之中。但是他对这种政治斗争还是非常熟练的,即便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已经懂得配合伯父唱双簧,可见其政治嗅觉的灵敏。很多人认为郗鉴将女儿嫁给王羲之,是看走了眼,因为王羲之没当上宰相。却不知道这便是他高明之处,也是最正确的选择。郗鉴作为东晋名将,对于门阀斗争的凶险再熟悉不过。如果让女儿嫁给王敦这种野心勃勃的人,即便女婿当上宰相,对于女儿来说不但不是好事,反而藏着杀身之祸,生死难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31 13: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