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2024年“行思中国”国情研修活动在宁举行,大咖们称赞——
“南京是一座传承与创新并进的城市”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大家通过文物实物、数字沙盘、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全方位了解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及遗产价值。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杜莹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虎踞龙盘,毓秀江南,这里是南京。厚重的历史积淀深深烙进这座城市的骨子里,在创新的激活下正释放无限潜能。
6月11日—13日,由中国记协主办的2024年“行思中国”国情研修活动在南京举行。中央媒体新媒体工作室负责人代表,以及微博、腾讯、快手、百度、哔哩哔哩、爱奇艺等商业传播平台负责人和平台博主代表共50余人走访调研紫金山实验室、南瑞集团、南京城墙博物馆等地,且行且思、学思结合,全方位感受南京传承与创新并进、文化与科技同行的城市底蕴。
科技创新,顶天立地
12日上午,调研团来到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同推进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紫金山实验室,步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原始创新、顶天立地、世界一流、不可替代”16个大字,似在诉说着这个实验室的雄心壮志。
“专注原始创新,我们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助理野永东介绍,目前实验室建立了业界首个6G实验室,初步建成6G端到端实验平台,6G光子太赫兹通信实时传输速率从400Gbps提升到1Tbps,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实验室还突破大网操作系统、毫米波太赫兹通信与核心器件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在多个国家重点行业应用。
边走边看,腾讯“有点数”财经科技主理人张晓东不禁啧啧称赞:“在这个颠覆性技术随时可能出现的年代,紫金山实验室的布局非常具有前瞻性,无论是已经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还是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都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
作为能源电力领域的龙头企业,南瑞集团也始终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基础前瞻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持续攻坚突破,以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原创技术策源地。
站在南瑞集团展厅的一面专利墙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庄胜春感触颇多:“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提到南京首先想到六朝古都,但这次实地走访后,我发现南京还有很多高精尖的科技创新项目,是一个很新锐、很前瞻、很有未来的城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南京聚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向“新”而行、提“质”奋进,在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23年,南京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升至第6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居全国第4位。
千年文脉,绵延不绝
当紫金山入城的余脉汇入古鸡笼山,便交汇出绵延千年的金陵文脉。约1500年前,这里是中国历史上首个文学馆的所在地。时光飞逝,如今这里已成为南京文学叙事的新空间——世界文学客厅。
12日下午,刚走进世界文学客厅,微博博主“以史为鉴”、资深媒体人王晓君仿佛被施了定身术,站在一处文学坐标前久久没有离开。“我喜欢历史,这次能在世界文学客厅了解文学史上的南京,寻访悠久的金陵文脉,就高兴得走不动了。”他说。
南京素有“天下文枢”之美誉,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书香文脉。自越王勾践建越城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中华民国等在南京定都,千年文脉,绵延不绝,有超过1万部文学作品写作于南京或者与南京有关。201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南京成功入选“世界文学之都”,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王晓君边走边仔细记录,“作为一名历史博主,我非常喜欢南京,回去后也会把南京的历史介绍给更多人。”
从世界文学客厅离开,调研团又走进了南京城墙博物馆,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窗口。玻璃幕墙上,古朴沧桑的城墙、青砖白墙的老门东、川流不息的车辆皆倒映其中,南京历史的厚重与都市的繁华相得益彰。
当天,调研团通过文物实物、数字沙盘、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全方位了解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及遗产价值,半个小时的参观结束时,大家的手机中都存下了不少照片。“和前两次为了工作来不同,这次我更注重静下心来体验,能感受到南京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人杰地灵的城市,更重要的是还有很多文化载体,能让大家静下心来,慢慢品读一本书。”光明日报记者、进进工作室负责人张进进说。
保护更新,老街升级
来到南京老城区小西湖街区堆草巷33号,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映入眼帘,隔着镂空花墙和篱笆,院内花草繁茂。70多岁的老街坊刘光纪闲坐院中,与来往驻足的游客聊着“城南旧事”。“自从将我们家院子修缮成共享景观后,邻居常来家做客,游客到此歇脚,老街区的烟火气更旺了。”刘光纪笑着说。
小西湖街区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22处历史风貌区之一,也是南京明清风貌特征保留较为完整的居住型街区之一。2015年以来,政府部门、设计团队和实践团队共同努力,充分听取每户居民意见,小西湖改造探索出一条“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的保护新路径。共享院落、共生院落、平移安置房等创新举措应运而生。部分居民搬走后腾出的空间,引进了茶馆、民宿、餐饮、虫文馆、工作室等新业态,新与旧在这里融合共生。
“街边的老人微笑着,孩子们在巷子里嬉戏,十足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中国日报社记者孟哲把自己看到的场景记录了下来,在他看来,小西湖“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实践既尊重保留原住居民、留下街区传统文化,又赋予居民安全便利的现代化生活环境,每一处改造都透出情感和温度。
“市井坊间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合书千载大文章”。作为朱元璋建造南京明城墙时守城兵卒驻扎之地,老门东也在保护中更新,摇身一变成了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漫步于青石板路,古街老巷、灰墙黛瓦,商铺林立、游人如织,这里既集聚了非遗、老字号,也有年轻人喜爱的创意咖啡、潮流文创、沉浸式剧场,传统与现代在此相融,让老门东变得更有活力。
目之所见,思之所及。“总的来说,我认为南京是一座历史与现代相融、传承与创新并进的城市,也希望自己今后还能有机会来这赏美景、品美食、探文化,慢下来体验美好生活。”爱奇艺博主“阿晨吃饱了”何晨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4 12: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