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历史上朱棣为何会突然驾崩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3 21:5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永乐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出征漠北的归途中,突然在榆木川这个地方驾崩。

历史上朱棣为何会突然驾崩

由于驾崩得很突然,所以关于其实际的死因,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说法。对此朱棣是怎么死的,目前各个史料上的记载,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病死的

这一种说法是最为官方的,最为普遍的,说朱棣是由于常年征战,积劳成疾而最终病死的,比如在《明史》中如此记载道:庚寅,至榆木川,大渐。遗诏传位于皇太子,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志。辛卯,崩,年六十有五。”

这一说法不仅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同意,也基本符合朱棣的健康发展状况,所以可信度是最高的。

第二种说法,忧虑而死的

这种说法主要是出自民国明史专家吴晗所著的《朝鲜李韩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记载:“皇帝行在所雨冰如瓦,军人或折臂或碎头而死,马亦多折项而死,皇帝因此劳心而崩。”

这也就是说朱棣是因为明军驻地突如其然地遭遇了冰雹袭击,队伍为此死伤惨重,因而忧虑而死。

但根据现代的气象知识来言,冰雹一般无法同瓦片般大小,所以即便明成祖朱棣确实在北征的途中遭遇了恶劣气候,但也应该没有该文献记载那般夸张。

第三种说法,被老虎咬死的

这个说法主要来自各种民间野史,大致的说法是这样,朱棣带着几十万大军在草原里行进,手底下拥有足够多的良将精兵,充足的物资和锐利的刀剑,却始终都找不到蒙古人的身影。于是乎,朱棣一边行军追赶蒙古人,一边在闲暇之余去打猎,结果在榆木川这个地方心,突然遭到了一只老虎的袭击,最终被撕咬致死。

这种说法明显就错漏百出,一个堂堂的皇帝,身边有那么多护卫,怎么可能会轻而易举地被一只老虎咬死呢?明显是为了满足底层人民的吃瓜心态,而编撰出来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4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代皇帝遗诏之谜:为何五位皇帝没有留下遗诏?
...。他们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代宗(朱祁钰)和明思宗(朱由榔,也就是崇祯皇帝)。为什么他们没有遗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这个问题。一、朱
2024-02-09 06:09:00
朱棣死后,明朝皇位争夺战有多精彩?
几年前热播的《大明风华》将明成祖朱棣传位的事情渲染得非常惊险刺激,让许多观众看得热血沸腾。其实,历史上真正的明成祖传位也很精彩。故事背景明成祖是在带兵打仗的时候却突然去世的,而他
2023-05-10 10:38:00
...委培山村人。金幼孜中洪武庚辰进士,初授户科给事中。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金幼孜以文学荐入翰林改检讨,与解缙、胡广、黄淮、胡俨、杨士奇、杨荣同值内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
2023-09-29 08:08:00
夏原吉一个建文帝的旧臣,朱棣临终前还念叨他的名字
...件不可思议的事,那位在靖难之役肆意屠杀建文帝旧部的明成祖朱棣,竟然会在临死前痛呼建文帝的旧臣夏原吉。自古就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作为臣子,特别是身居高位的
2023-01-03 22:09:00
...的田税户口数目,他都用小本子记牢,随身携带。一次,明成祖朱棣问他天下钱粮的事情,他对答如流,惊呆众人。永乐年间,百姓经过“靖难之役”后百废待兴,到处需要花钱。而明成祖雄才大略
2024-05-23 06:46:00
聊聊战争狂人永乐大帝朱棣
...但历史上只有一位封狼居胥的皇帝那就是永乐大帝朱棣。明成祖朱棣画像朱棣出生于1360年5月2日,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出生时朱元璋正与陈友谅作战,并没有好好看看这个儿子,等到朱棣
2024-06-12 15:33:00
明成祖的决策:养虎遗患与明朝的灭亡
...观点:“明实亡于成祖”!这可是一个触目惊心的论点。明成祖朱棣的时代,属于明初,国力最盛、武力最强、经济最富,明亡于成祖,何出此言?但是,能读懂“明亡于万历”说法的人,自然能读
2023-11-23 17:18:00
难怪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原来是朱棣的血统有大问题
...原庙号为“太宗”,百年后,则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了“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并将其供奉于太庙正中。说起明成祖朱棣,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明成祖一生励精图
2024-06-24 21:35:00
明成祖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谁?是孝慈高皇后马氏吗?
...生母是谁?更是好奇。《明太祖实录》卷八记载:“夏四月丁巳朔癸酉,皇第...
2022-12-14 12:43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